摘 要:文言文教学与作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两大重点内容,长期以来,老师都把它们两者分割看待,甚少系统地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探讨通过开展文言文读写活动,学习古圣人的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帮助学生构建思维路径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通过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成就感来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关键词:文言文;作文;对比分析;思维路径
一、文言文和作文教学现状
文言文由于时间久远,语言习惯不同,学生学习兴趣很小。现代社会信息又如此丰富,让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更是要求甚高。现在教学,更重应试,近年来文言文高考试题,基本是一篇人物传记节选,考查内容为实词选择,内容判断选择和翻译,因此老师对一篇文言文的教学更多注重于实词、翻译及文言语法,以言代文,支离破碎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更无法谈美读。渊源的古代文化,精美的妙言构思,吸收甚少。如是读文言文,实为遗憾。
作文,绝大多数学生又怕又恨。教师每次布置作文,学生畏难情状溢于言表,写作时冥思苦想,迟迟不能下笔,经过蜗牛爬行式的挣扎,才匆匆忙忙地交卷。很少有学生才思敏捷,享受作文。原因无非是阅读少,积累小,训练又不够。
在教学实践中,文言文与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两个重点,落实文言文与作文教学的点有很多,我在思考二者教学能不能结合?如何結合?
二、学习论述类文言文的言之有法,指导学生构建思维路径的案例
本人于常规教学之外开展了“走近欧阳修”读写活动,它主要是以人物为纬,以学生的学习能力、课标要求以及课时情况精选其相关代表作为经,重新编排教学文本,让学生在有关联的文本中走近圣贤。以下就以引导学生分析《朋党论》的第二段的对比分析法,整理思维路径,建立写作模型为例,谈谈如何把文言文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朋党论》第二段的思维路径,建立对比论证模型;
2.学会运用整理出来的对比论证模型升格片段作文;
3.明辨是非,分清小人与君子的朋党的本质,建立健全的朋友观。(延伸至课外)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简)
本节课首先展示了两篇不够理想的片段作文,让学生利用好的片段作文的行文思路对自我的文章进行结构分析,然后再引入欧阳修的《朋党论》中的第二段作为范本,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其思维路径,帮助学生建立模型,提升语文写作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面对较难突破的作文问题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和信心。
其中主要环节为引导学生寻宝,学习文言文一宝——言之有法。让学生分小组分析《朋党论》第二段的思维路径,引导学生建模。
《朋党论》第二段: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思维路径:
观点句(从对比中明立场)+(这是什么原因呢?)+揭示反面的本质(价值取向?目的?)+具体行为表现(当……会……,当……会……)+所以反面不可取+正面却不是这样+指出正面本质(价值取向?目的?)+具体行为表现+这就是正面+重申观点(所以我们应该……)
重点提醒学生,多注意画横线的词语和句子,深挖《朋党论》第二段这一宝库,充分感受欧阳修的论证魅力。除了明确思维路径,还需积累过渡性词语和句子,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三、意义
(一)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养育人文精神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文言文本身是语言文化的代表,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承载着文化传承,教育后人,传播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学好文言文能使学生逐渐爱上自己古代的语言和文字,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增强民族自信。
(二)紧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涉及文言文教学时指出,“文言文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我们通过开展文言文读写活动,学生在吸收古文化的精华中更好地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在“体验与感悟”“欣赏与评价”中,积极“表现与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力”;让更多的学生“关注与参与”到写作活动中来,在“包容与借鉴”中更好地做到对“文化传承与理解”,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三)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提升高考作文成绩
把文言文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读助写,以写促读。写作任务能促使学生更深入文本,除了要解决字词句,理顺大意,还需进入文本的世界,实现文本的二次生成,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难题。当学生尝到写作带来的成就感时,就能激发并维持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基础上,实现读写的良性循环,并且能帮助教师解决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困难,探讨出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教学策略,从而提升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
四、思考
(一)以生为本,选择合适的学习文本
思维逻辑能力是一个相对抽象的并且难以提升的能力。所以在选择教学文本的时候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能制订超出学生学习能力范围之外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当不仅无法激发并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还会让他们产生恐惧感。对中等生我们更要选择思维路径相对简单并且结构比较清晰的文本作为教学重点。另外,对于已经拥有比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我觉得《〈五代史·宦者传〉论》中那种层层深入的缘事说理的论证方式可以更进一步地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这些经典篇章都有挖不尽的宝藏,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具备一双慧眼,懂得选择合适的教材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成。
(二)把好选题关,选择适当的话题作为训练的题目
高中生毕竟不是新闻工作者,也不等同于社会上的成年人,而语文课也不是政治课,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在选择论今的话题时,不是所有的国家大事、新聞热点都能拿来给高中生评论,也不是所有的生活现象、热门话题都能拿来做题目的。教师在设计题目时就要考虑语文的课程性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份特征。首先政治敏锐性强、专业性强的时事就不要选了。这些需要特定的专业知识储备,或是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文化素养等。如如何评价“十九大”的相关政策,如何抑制一线城市高房价的问题等就不大适合了;再有就是有关低俗的娱乐炒作的时事不要选。如如何看待某明星宣布恋情等。我们所选的话题一般为学生学习中和身边生活中的事例或者涉及人生观、核心价值观的简单概念性话题。
如在本次学古论今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就“网络暴力”进行初步写作。具体题目如下:
欧阳修一直以“敢言”闻名天下。在宦海沉浮几十年,欧阳修多次为了主持正义而不惜犯龙颜直谏,秉持一腔正气,为当时的社会与文坛注入了一股清风,至今仍受世人敬仰。
当今时代,“敢言”者也不少,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化,社会上“敢言”者更能快速、直接地表达自我的观点,当中不乏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人,但同时也存在不分是非黑白,只凭个人喜恶来对别人评头论足的人。
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要求:请运用今天所学到的对比分析论证法思维路径升格自己的片段作文。
学生原文:
当今社会,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化,让很多的“敢言”者能直接地表达自我的观点,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分是非黑白的“敢言”者,虽然“敢言”有利有弊,但是我认为“敢言”者这种现象是值得鼓励的。虽然“敢言”者存在着一些不分是非黑白的人,但是,敢于说出自我观点总比不吭声好,而且,我相信社会上还是正义的人多。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是好的,很多时候,一些人碍于一些人或事,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而导致了一些事歪曲了事实的真相,但如果人们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很多事实的真相就会出来。只要我们秉持一腔正气,为伸张正义不怕别人指责,做一个正义、勇敢、有担当的人,我们都可以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做一个“敢言”的人。
升格后文本:
我认为那些不顾事实的真相,只凭自己的喜恶进行评头论足的人是“妄议”者,只有那些秉持一腔正气,为了正义而发声的人才是真正的“敢言”者。这是什么原因呢?“妄议”者单凭个人的喜恶来判断是非对错,他们评论更多的是为了发泄自我的情绪或满足自我的利益需求。当事件表现出符合他们的既定利益的时候,他们就会支持,当事情不符合他们的喜好的时候,他们就反对。这是一种对事情妄加评论的表现。所以我说他们是“妄议”者。真正的“敢言”者却不是这样的:他们信奉道德和义理,珍惜名誉和气节,实行的是忠诚和信用,他们始终用这些来修养自己,所以他们会根据事物的是非对错,客观公正地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批评。这就是真正的“敢言”者。所以作为现代公民,我们应该要向“敢言”者学习,学会为正义而发声,那么社会也就变得更加公平公正。
这个选题和高中生的身边人或事有比较大的联系的,所以首先他们有话可说,另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思考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怎样建立健全的朋友观和是非观,怎样识别好坏,怎样抵抗诱惑等。
综上所述,经过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通过挖掘典型的议论类文言文来作为作文教学的范本,这样既可以借助古圣人优秀的写作能力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古圣人的人格魅力,从而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让学生学会做一名优秀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阚景忠.汉文文言教学艺术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1:3-4.
[2]战琳.“读”“写”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析[J].时代教育,2015.
[3]戴宏辉.高中时事评论写作思维训练研究[J].广州市高一教学信息(语文科),2011(5).
注:本文系广州市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文言文体验式主题读写教学研究”(课题编号:ZC201806)的研究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 路径 构建 思维 增强 逻辑思维能力上一篇:指向科学论证的学与教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