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我区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是国家的一项国策,农村义务教育虽有很多的问题,只要我们这些基层的义务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上提高实效性,通过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我想,农村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能得到有效的改观,个人认为,在工作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合理统筹城乡教育资源。
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促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梅岭的东昌村现在只有四个学生,三个年级,有三个老师。长岭林场也只有三个学生,有二个老师,有这种情况的村小还有好几个,严重的浪费了教育资源)。鼓励城区的老师到乡镇去支教。XX二中就有教师超编的现象,有部分没有聘用上岗的教师可以放到乡镇来支教几年,既解决了二中老师有多的事情还解决了乡镇缺教师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定教师队伍
我区的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四、五十岁以上教师比重偏大。,如XX镇的牛岭村,梅岭的团结村,罗亭的名山村,太平的枫林村等等,同时,有些科目没有专科教师来担任,村小的音体美英(甚至中学)的专业老师都是奇缺,这就要求各乡镇要根据本校实际,每年适当招聘新人,增加新鲜血液,以免造成学校教师青黄不接,年龄断层的现象。同时,可以解决音体美英专业老师的缺乏。义务教育工作者还应从不断完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制定符合我区实际的培训方案,通过多种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主要培训老师的师德修养培训、教学常规培训、教学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新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新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理解并初步掌握课程标准;形成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新教师对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文化的认同度,尽快融入学校的教育文化。而在稳定教师队伍方面,教育工作者应首先应加大创收,提高教师的待遇,保证教师的待遇跟当地公务员等同,其次要重视教师的身体保健、医疗等问题。再次,多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问题和精神文明,多开展一些活动,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
3、农村义务教育者要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情绪
在我区农村中小学校,一个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愿读书。面对学生厌学的现象,摇头叹息是无有的,一味地强调客观原因也于事无补。中国当前教育模式:还是比较陈旧比较老化,注重的是中考率和高考率等应试教育,虽然政府年年说要给学生减负,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道德培养,政府努力想把教育从传统的模式往素质化教育模式转化,可这么多年的结果告诉我们,转化不是很成功。这就要求我们义务教育者从全局着手,改善学生厌学的情绪,我觉得立足以下几点:
首先义务教育的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的监管力度。长期以来,学校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着升学的指挥棒运转,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不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防止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愈演愈烈。这样,中小学教育就基本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在教学方法上,素质教育面向大数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那么学习就不那么加学了。
其次农村义务教育工作者要求学校完善评价制度,评价制度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影响力。对学生的评价采取考试与考查相结合、学习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学科成绩与个性专长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以及学生个人成长档案等方法。淡化成绩,不排名次,注重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科任教师和班主任共同评价每一个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通过星级学生评选、下发喜报等方式,使每一个学困生都能在评价中找回自信,看到自己的进步,肯定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扬起前进的风帆。树立对学习的信心。
再次,农村教育工作要求学校加大优化育人环境,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手抄报等宣传橱窗,着力营建 “文化熏陶”的环境氛围,写有激励学生读书、做人、成才的名言警句,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升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
4、降低农村中小学校流失率
我区是省会城市XX所辖的一个区,离XX市很近,而我区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和市区比要差很多,很多家长往往把子女转到XX市去。要解决生源流失问题,我觉得在工作中应从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方式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农村高质量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使农民子女在家也能享受到优质的义务教育。
其次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有了好的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就上去了,学校教学质量上去了,家长就不会把小孩转出去。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培训力度,为农村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定期开展对教师、校长培训,优先在农村地区实行带薪脱产培训,由区教育主管部门设立专门的培训经费,依托专业教师培训机构,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培训。开展城镇学校帮扶农村学校,优秀学校支援薄弱学校教师交流制度,拓展农村学校教师视野,激励教师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达到个人价值自我实现和促进教育发展目的,促进农村优秀教师群体的形成和发展。
再次要求学校搞好素质教育,不让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真正实现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此,在逐步建设一大批高质量的寄宿制学校的同时,还应从大中专毕业院校毕业生中招聘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科学、计算机等专门人才来充实农村教师队伍,以便能使农村学校开齐各门课程,使农民子女能得到全面发展
5、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
农村义务教育者努力创造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还要与家长及代养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记载好留守学生父母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家庭情况、学生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并主动与他们联系,学校开通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充分发挥班、队组织作用,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会,激发留守学生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心。比如,开展“我的心路”主题班会,少先队开展“我能行”活动,参加学校义务劳动等,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和自信心,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6、改善我区办学条件
农村义务教育工作者应争取上级的资金来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标准配备,同时建议建立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的关键在于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农村教育经费不足,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税费改革之后,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有限的经费一要保工资,二要保发展。要真正体现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在年底或年初安排区级财政预算时,就应当将教育经费全额纳入,确保教师工资、学校危房改造、公用经费和教育发展的必需资金。当然有限的财政经费要办的事情太多,这里就有一个优先保什么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在1988年就明确指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而目前在一些地区却是在让教育“忍耐”一下,有的地方甚至连义务教育学校可怜的一点杂费收入,也平调去给教师发工资,教育事业的发展岂不成了一句空话!
农村义务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这要求我们广大农村义务工作者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工作,为提高工作的实效性而平凡的工作,为使农村的孩子们能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更好的教育、为孩子能更健康成长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