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发展性评价作为一种教育评价方式,突出评价过程,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文章通过在山西安泽二中开展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发展性评价改革”实验与研究发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发展性评价,在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自评与互评的积极性和有目的的自我反思、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发展性评价;学生发展;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037—0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教育评价注入了新的理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注重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1]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学教学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评价标准单一,过分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评价方法单一,过分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评价主体“错位”,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2]这些弊端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也严重削弱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信息技术发展性评价的实践中,还存在着某些不成熟的地方,出现了一些不切合实际、追求表面形式的做法。如有些评价方式不追求实效,只追求相关学科的渗透,而忽视信息技术教学的独特功能。
笔者认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应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目标为依据,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和效能,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为此,本文将发展性评价应用于山西安泽二中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并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
一 发展性评价概述
发展性评价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育评价方式,其突出评价过程,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调节系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和持续的发展。[3]
具体来说,发展性评价是依据多元智力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理论,根据一定的发展目标,运用交流评议、表现性评价以及成长档案袋等多种发展性的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进程进行评价解释,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积淀、发展、优化自身素质结构,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得到和谐发展。[4]其特征包括:(1)以评价者的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2)其目的或功能不是以“选拔”“甄别”为主要功能;(3)不仅关注最后的记录,更注重被评价者在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4)关注个体差异,发展性评价是在正确判断每个被评价者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的基础上,为被评价者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5)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5]
二 安泽二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性评价实验分析
1教学实验基本情况
从2009年秋季开始,笔者开始对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安泽二中初一年级进行了一学期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发展性评价改革”的实验研究。初期,为了了解安泽二中的具体教学情况,我们分别对该校教导处主任、信息技术老师、远程资源管理人员采用非正式交谈型进行个别访谈。
(1) 学校概述:安泽二中作为安泽县唯一正式的初级中学,共有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300余人,信息技术教师3人。配有多媒体教师、教师机房、教师备课室和阶梯教室(配多媒体)各1间,学生机房2间。
(2) 生源情况:生源复杂,很多学生来自山村,学生的视野比较狭窄,信息来源少。
(3) 教学理念:学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非常薄弱,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不高。但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领导及教师都能认真贯彻落实,认为实施发展性评价改革对学生及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都非常有必要,因此,针对本次研究工作表现出积极配合的态度。
2 研究目的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学习内容强调原理方法与技能操作要相互渗透;学习过程注重理解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对原理知识、操作技能熟练掌握,而且注重对德育修养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发展。但以往对学生作品评价主要以“教师点评”为主,学生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很难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
要想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获得多方面素质的提高,仅通过期末测验来考查学生学习成绩显然难以适应信息技术教与学的需要。那么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选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来正确评价学生?评价方式如何实施?这就是本文的出发点。以此希望通过实践来说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的价值体现。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三种研究方法。
4 实验对象分析
本次实验从初一级12个班级中按照实验要求抽取140班(79人)、139班(75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实验班和对照班。两个班的任课老师相同、教材相同、教学环境相同,并且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也相近,即实验“变量”主要存在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评价方法。
杨丽珠教授曾经说过:“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向成熟发展’,包括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成熟。”[6]作为研究对象的初一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是儿童从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其生理、心理处于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同时考虑到,研究对象原有信息技术基础水平存在的差异性。在开学初,教师对所带班级进行相应的调查统计。将学生按照有强有弱,搭配分组的分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5 发展性评价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1)了解教学条件,制定教学计划
在开学初,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和《新课标》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已有知识技能、体力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状况,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制定综合素质评价表。
(2)优化评价环境,保障评价改革的健康发展
召开家长会,引导家长正确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评价改革,不仅让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家长和社会也要转变观念。同时让学生明确评价的目的,参与评价方法、细则以及目标的制定,在校园内营造一个支持评价的心理氛围。
(3)关注个体差异,设置多种评价形式
依据多元智力理论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所提倡的理念,将对学生的评价建立在多元基础之上,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设置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如作业、提问、观察、谈话等多种形式的评价。[7]例如,在学习《荀子文化》电脑绘画主题创作时,第1课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文字、图片和网页等素材,以及一些优秀获奖作品,让学生欣赏。然后运用交流评议法在同学和老师之间互相交流看法,让一些计算机绘画技能掌握得好的学生说说是怎样操作的,教师对想法和画法的适当点拔。第2课时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创作,最后由教师收集全班作品展示,采用表现性评价手段让每组学生自我评价,小组成员互评,最后由教师对本节课的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4)建立成长档案袋,使评价方法过程化
在评价方法上选取个人学习成长档案袋法。以过程性评价为目的的成长档案袋,也叫成长记录袋,是一种通过评价学生所制作的系列作品来评定其在某一学科领域(如习作、解决问题等)的成就的方法。[8]让学生从档案袋中所记录的成长轨迹看到自身的进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帮助教师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需求。教师为学生设计两个记录袋,一个档案袋是教师在计算机机房学生机上统一为每个学生建立的一个文件夹,收集学生的电子作品;另一个是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由学生自己保存。
(5)评价结果反馈
评价结果反馈主要指将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本人。教师通过记录每节课中学生学习活动、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依据评价标准和要求,让学生通过反省学习过程,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形成追求进步的愿望和信心,明确改进的目标和途径,制定相应计划。
6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一学期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实验,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资料,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结果分析:
(1)实验前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态度分析
通过实验前调查问卷以及实施发展性评价后所集整理的资料,对实验班前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作了统计,对比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实施发展性评价后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和表现欲要远大于实验前,大约50%的同学通过合作交流、小组互评等活动中重新认识到小组协作的重要性,小组协作态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图1针对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获得情感体验进行的调查结果。在评价表中,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设计:(1)完成作业过程中,能否获得成功体验?(2)在课堂上,是否感到快乐?(3)在小组合作中,是否愉快?
结合表1和图1可知,很多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后,其学习任务的完成率和质量明显高于实验前,而且很多同学能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愉快,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可见,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有效地实施发展性评价,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其学习态度发生了较大转变。
(2)实验前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能力分析
通过实验前调查问卷以及实施发展性评价后收集的资料,对实验班的学生从学习能力提高程度方面作了统计,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实施发展性评价以后,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应用能力要远大于实验前。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学生可以适当使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表明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得到了提升。图2是在实施发展性评价以后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创新能力培养的调查结果。
结合表2和图2可以看出,大约有84.6%的同学在调查中认为自己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新的操作方法,评价表设计了以下具体问题:(1)你能自己单独进行学习操作吗?(有93.6%认为可以) (2)这个星期你在课堂上大胆、创造性的回答问题了吗?(有67.2%认为”做得较好”) (3)你能用老师或同学没有介绍的方法去操作吗?(大约84.6%选择“做的很好”) (4)你能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新本领吗?(有23%认为“经常能做到”,而43.5%认为“偶尔,视情况而定”)。由此可知,在实施发展性评价以后,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很多学生能够选择其他方法尝试练习,并在课堂上能提出一些创新性的问题。
(3)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效率分析
在实验班进行教学时,第一章《畅游信息海洋》教学进度最慢,因为学生和老师需要熟悉发展性评价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学习第二章《探究计算机奥秘》时,效果要好一些,但还是在熟悉和磨合的过程中。到后面的章节,其效率逐渐显现出来,见图3。
从表3和图3可以看出,实验班的教学总课时比对照班缩短了7个课时,效率提高了28%。而且从具体章节的课时分配情况还可以看到,教师在讲授前几章教学内容时,在同一级别上明显要比后几章占用时间长,表明教学效率存在差异。
由图3中线条的变化趋势可知,以对照班的教学课时为基准,实验班学生在学习前两章内容时教学效率有些偏低,但越到后面其效率明显开始上升。而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效率的提升幅度也不同。
(4)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总成绩分析
实验班和对照班期末考试的成绩分析结果(见表4),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是89.6,对照班的平均成绩是70.1,实验班学生的成绩整体高于对照班学生的成绩。
从图4和图5可以看出,实验班的成绩比较集中,而对照班的成绩比较松散,这说明基于发展性学生评价模式下的教学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基础水平差异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共同进步,避免了进一步的两极分化。
三 思考与建议
发展性评价应用于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解决学生个别差异性和学生基础水平差异性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控,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另外,适当的发展性评价或者过程性评价都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经验的丰富性。但是两者在策略实施和方法应用上不同。发展性评价以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理念,注重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强调教师利用行动研究、学生学习成长档案袋等发展性技术和方法对课程教学过程,学习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跟踪研究和质性研究,并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而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的结果,并以量化手段考评学生各阶段学业成绩。由此看来,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注重发展性评价模式和方法的实践应用,有利于更好地实施教学,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品德高尚,具有较强社会交往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Z].2001.
[2] 赵希斌.关于学生评价改革的几个问题 [DB/OL].
[3] 林少杰.发展性评价的认识[J].现代教育论丛,2003,(6)
[4] 蒋建洲.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李吉会.发展性教育评价思想简介[DB/OL].
[6] 刘岗.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9(10):83-86.
[7] 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
2000,(9)[8] 徐芬,赵德成.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 杨新宇.新课程评价改革中“发展性评价理念”的哲学诠释[J].宜春学院学报,2009(1):25-28.
[11] K.L.Cha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final year project marks in the computer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program, IEEETransaction on Education,VOL 44, NO.3,2001.
[12] Elliott, Stephen N., Creating Meaningful Performance Assessments. ERIC Digest E531,ERIC Clearinghouse on Disabilities and Gifted Education Reston VA.
相关热词搜索: 发展性 实验研究 初中 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上一篇:制造业集群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