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浅议新课改下对联教学的作用及措施

| 浏览次数:

摘 要: 新世紀的教育提出新要求:要培养的是勇于开拓进取富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而且需要较高的人文素质。对联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培育国民人文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对联教学;作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3-0049-01

“对联”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文学形式,雅一点称之为楹联,俗一点叫它是对子。追溯它的历史,则源远流长,直可攀于五代;作为汉语言独特的文学样式,集中鲜明的彰显了汉语文的特色和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受到多方面的语文能力训练,我经常将对联诗词引进课堂师生迷醉其中,其乐融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

一、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的求知欲是强烈的,特别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但是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往往与题目设计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有密切的关系,问题的挑战性越强,引起探求和解决的要求也就越强。对联是词的组合,一般都短小精悍,并且是日常所用或者是课文中常见词语,这样的特点就使其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对联中包含有大量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内容,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个性,美德,心态,风俗等等,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恰如其分地运用对联,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妙用,使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如在教《风筝》一课,我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对联导入,随机介绍有关的背景资料,既自然生动,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创造力。

对联是在一定的限制中求得表达的语言形式,就像戴着枷锁跳舞,要想表达的贴切深入有感染力,必须要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和创造力,才能从成千上万个词语中选择出最恰当的词,还要把它们迅速有机的串联起来,成为一句或是一段有意义,有感情,有顺序,有趣味的话。通过对联训练,学生从语言最细微的基础开始起步,学会炼字,筛选词语,写出优美句子,再到篇章,都是一个有序的渐进的过程,由此可见,对联是学生思维写作训练的利器。钱钟书说:“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对联创作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思维和语言的训练,是一个充满尝试和知识内化迁移的过程,也是知情统一的知识获得过程。而动态的探究过程才更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对知识积累加工的同时,能让学生自主体验情感,在方寸间发现感受词汇内在的丰富内涵与背景,使学生的创造力真正体现和发挥。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对联训练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如我在分析《杨修之死》一文后,让学生用对联的形式评价杨修,师生概括为:“一张巧嘴,道破天机:两片薄唇,招来横祸”这副对联高度地概括了杨修之死的原因,而且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了一个升华的作用。又如学生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内容概括为:“百草乐园,自然熏陶;三味书屋,文明教化。”可谓一目了然。这种做法,比只串讲课文字词,不分析其内容主旨,多了一层能力训练,使教学内容更充实、到位。再如在复习古诗文时,我设计了“东临碣石观沧海”,学生充分展开聯想和想象,写出“西望星汉射天狼” “西望夜朗寄愁心”等下联,而且都出自学过的古诗文,此类对联集句用典,十分自然,浑然一体。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对联除去作为语言思维练习之外,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方面,也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新课标》中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是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因素。

对联不但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文字的艺术,是与绘画书法等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紧密结合的。对联外形整齐,节奏和谐,具有绘画美、节奏美、建筑美等特点。尤其是很多对联构思精巧,意境深远,能够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写对联的习惯,例如我们最熟悉的春联“春回大地,福满人间”,“人勤物阜,国泰民安”等等;另外更多的是历史上的很多仁人志士把对联当成自己明志的载体,将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乃至全副身心,满腔热忱全部展示出来,使其成为不朽的杰作,流芳百世。例如明朝东林党人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对联已经成为爱国主义的象征。而蒲松龄的“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通过歌颂项羽、勾践以自勉,表明自己奋发的态度和不羁的个性。

二、措施

(一)适当的阐释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说到:“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对联的审美教化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学生现有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还做不到自如地在诗海中徜徉陶醉,这就需要教师能引领学生走进对联的艺术境界。适当的阐释虽不能点石成金,但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久而久之,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做法是:

1.每周利用少量时间,在任课班级就一些对联与同学们共同品味欣赏。

2.开设对联赏析写作选修课。

3.在校报里,每期刊登一些学生创作的对联,供大家探讨借鉴。

(二)灵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1.统一步骤。全班同学每天利用5分钟的时间集体诵读,营造出了很好的学习氛围。。每周诵读6至8幅对联,学习委员负责抄写领诵,语文教师点拨或抽查。

2.展开竞赛。班内各小组或年级各个班之间开展各种类型的比赛活动,如背诵、创作、毛笔字写名句对联比赛等等,学生热情空前高涨。

正所谓“心花一瓣,余香长留”。学生在对联这潭活水中,对联蕴含的精神美、自然美、艺术美等,对游弋在这潭活水中的学生们的道德情操精神品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 对联 新课改 措施 作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