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的大背景下,江西等欠发达省份为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产业承接也由被动的承接转变为主动的承接。构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决策,对于促进江西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协调两者关系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将江西省产业承接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进行对接分析,进而提出产业承接与生态建设共同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产业承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对接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7-0097-03
1 江西产业承接的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产业转移一般是指在市场经济原则下,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国家或地区,其企业根据比较优势原则,通过贸易和投资将一个产业的一部分或全部生产转移到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象。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建设步伐,这是当前江西省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在接纳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时,要有计划、有选择、有步骤、有利有节地接纳,把产业转移当作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的过程,当作优势互补的过程,当作企业重组、强化、提高、升华的全过程,使产业转移工作更有效,更有利,更有益。
1.1 江西产业承接的现状
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自“十一五”以来进一步加快。2007年,全省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828.60亿元,比上年增长42.1%,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1.04亿美元,增长10.06%。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利用资金质量不断提升,重大项目明显增多。
近年来,江西省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大项目增多,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省引进外省亿元以上项目198个,比上年增加43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27个,10亿元以上项目12个,比上年分别增加7个和8个。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平均外资合同规模由2007年的72.85万美元增加到628万美元,增长7.6倍;合同外资金额超1000万美元的项目96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73个。有世界500强投资背景项目已达到30个。
(2)资金投向主要是第二产业,其中以制造业为主。
2008年,江西利用省外资金中,工业项目资金占85.3%,其中制造业占工业合同项目个数86.55%,进资占83.17%。江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在三大产业的分布:第一产业1.82亿美元,占5.2%;第二产业27.37亿美元,占78.4%;第三产业5.76亿美元,占16.4%。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达25.62亿美元,占全部外商投资的73.4%,占第二产业的93.6%,制造业中主要投向纺织、服装鞋帽、电子、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第三产业主要投向房地产、批发、和零售业等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
(3)经济基础较好或地理位置较有优势的区域是主要投向地。
2007年,全省利用省外资金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实际进资前三位的社区分别是南昌市、赣州市、九江市,三市合计所占比重为43.3%。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前三位的社区分别是南昌市、赣州市、九江市,三个设区市占全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达67.4%。
(4)承接产业的来源地比较集中。
江西承接的东部产业主要来自于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北京、上海六省市,来自浙江省的资金最多,广东次之。“十五”期间,从浙江省实际引资632.82亿元,占江西省实际引进省外资金总额的29.3%;与广东省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3495个,占江西省经协合同项目总数的20.8%,实际引进广东资金462.31亿元,占江西省实际引进省外资金总额的21.4%。
1.2 江西产业承接发展的优势分析
(1)优越的区位。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省份是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上海四省一市,江西作为“四省一市”共同的腹地和后花园,地理位置的优势非常明显。“四省一市”现在被广泛看成为“两洲一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经济区。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机遇就在于当前长三角的产业扩散和珠三角的产业搬迁。在交通方面,江西有赣江、京九铁路、浙赣铁路、国道、高速公路,东西南北均畅通无阻。江西省的6条出省高速公路,使江西的交通非常的便利,驱车从南昌到沪、浙、粤、闽、鄂、湘等周边省市的距离全部缩短在8小时内。“天”字型高速公路框架将为内陆省份江西构筑一个融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的“8小时经济圈”。
(2)丰富的生产要素。
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是吸引外部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江西的山地、平原、湖泊,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丰富,其中铜和钨的储量均居全国第一。江西人力资源丰富,这使得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1.3 江西产业承接发展的劣势分析
尽管有很多有利条件,但很多不利因素仍在制约着江西的产业承接:
第一,尽管交通便利,但对于承接产业转移而言仍然是不够。从铁路看,吉安是京九线上相当重要的大站,但是吉安火车站还是按农业经济时代的观念设计的。京九铁路在江西不少地方只是“路过”。南昌与拥有92个编组站的铁路枢纽向塘的分离就很不利,直到目前仍是“南辕北辙”的发展。
第二,江西以农为本的传统思维和观念也是制约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温州由于基础条件太差而发达,江西却因为资源条件太好而贫穷。由于资源条件好,温饱问题很容易解决,发展缺少动力机制。经济发展局限在农业上,GDP就上不去。因此,产业转移要放到一个正确的战略中来认识,正确的战略是什么?就是以工业化为战略核心。
第三,用工矛盾是江西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尽管江西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由于农村劳动力习惯外出打工及部分地区企业用工环境和待遇差等种种问题,一些地方招工难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工业园区企业需要的是技术工和熟练工。而江西省整体劳动力素质不高,技能水平比较低,特别是今后转移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有专业技能的熟练工人,高级技工以及专业管理人才的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2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概述
2.1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但是目前环鄱阳湖地区不同程度的存在自然灾害严重,生物自然性衰退,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湖水污染等问题。因而建立以鄱阳湖为核心,以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城市群为依托的生态经济区,不仅对推进江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江西中部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用水安全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1)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其流域面积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注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同时鄱阳湖还是国际重要湿地,被誉为中国的“大陆之肾”,也是中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湖区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有水生维管束植物102种、浮游生物266种,鱼类122种、豚类2种,已鉴定的贝类87种。湖区环境和气候条件均适合候鸟越冬,保护区内鸟类达300多种,其中珍禽50多种,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鄱阳湖在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独特的水资源功能、调蓄洪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优势决定了其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战略地位,这种战略优势是自然赋予的,也是其它湖泊或经济区所不可替代的。
(2)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区域协调互动发展中的作用。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东邻发展势头强劲的长三角、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西与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相接,北与中原城市群和皖南城市群相连,南与珠江三角洲相望。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以鄱阳湖为核心的环鄱阳湖城市群不仅将成为江西对接中部城市群推进中部崛起的重要载体,而且将成为中西部地区“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实现东中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的桥梁和重要推动力量。
(3)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江西崛起中的龙头地位。
环鄱阳湖地区是江西省经济较发达、产业较密集、对外开放水平较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和高素质人才较集中的地区,是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的基础、后劲和希望所在。2006年鄱阳湖地区GDP、第二产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省的58.68%、66.74%、78.57%和71.33%。江西省财政收入10亿元以上的4个县区全在该区域,全省100强工业企业75%以上集中于此。该地区还是江西乃至中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南昌大学、江西财政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以及江西农业大学等江西较好的高等学校都集中在此,为其率先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石。
2.2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出的可行性
环鄱阳湖经济区建设不仅理论上有大量的依据:对我国生态建设和江西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它的提出是江西省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具备充分的实践基础。
(1)推动江西经济崛起。
环鄱阳湖地区作为江西乃至中部地区重要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具有率先崛起的基础和实力。通过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依托,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将其打造成江西省新型产业密集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用水安全。
鄱阳湖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全国最大的淡水湖,国际性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的鱼米之乡,其建设成功与否,直接关系江西人民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用水安全。因此,加强环鄱阳湖的保护与开发,对于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用水安全意义重大,将其定位为全国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用水安全维护区也当之无愧。
3 江西产业承接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对接分析
结合上述江西产业承接分析与环鄱阳湖经济区分析,实现把江西建设成为“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推进江西省工业化、城市化,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目标。在当前全球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下,要全面落实好发展环鄱阳湖经济区建设这一重大决策,对接江西省产业承接,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经济的崛起。
3.1 江西产业承接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对接的客观必然性分析
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相匹配,也就是说,要实现经济与生态双重目标的有序性。现在各国的现代化大都以生态现代化为主题,江西承接产业转移必须是在不破环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众所周知,环湖区占据了江西的大半部分,因此,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对江西的产业承接有重要作用,对接分析江西产业承接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有着客观必然性。
鄱阳湖环湖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工业基础较好,是江西省具有较强发展潜力和优势的地区。环湖地区范围涉及江西省南昌、九江、上饶、鹰潭、抚州和景德镇6个设区市42个县(市、区),土地面积5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31%,九江的15个县市区中,有9个在鄱阳湖。环湖地区全部人口18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90万人,分别占全省总数的43%和45.12%。到2007年区内GDP3008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5%。建设环鄱阳湖城市圈,适度加快环湖地区城市化进程,是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要求,促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之举,因此,环湖区的产业承接对江西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2 江西产业承接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对接的可行性分析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结构进一步大调整的背景下,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态势,就是正在向世界主要的制造业产地和出口基地方向加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积极应对重化工业挑战的正确决策,江西是经济欠发达的省份,面临着艰巨的发展任务,单纯的生态建设和保护,不能使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可能出现“贫困-牺牲环境的发展-贫困”的恶性循环。按照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必须以资源消耗和环境退化为代价,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环境污染的程度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得到遏制,这就是所谓的经济与环境关系的倒U型曲线规律。实践证明,这种先污染后治理再转型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而且环境退化也不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自动消失。
3.3 江西产业承接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对接的现实意义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目标定位是,立足生态、着眼经济、促进发展。因此,江西在也引进产业承接时,也应以此为前提,以和谐共生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产品的生产、消费、回收再利用为内容,促进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和价值流的运转,确保生态系统稳定、有序、协调发展,实现生态和经济融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大力引进生态产业,从宏观上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方法来经营管理产业,协调经济效益、资源效率和生态效能的关系;从微观上运用清洁生产、环境设计、绿色制造、绿色供应管理等手段促进发展方式从高消耗、高污染型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使生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提高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水平。
4 江西产业承接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对接的策略及措施
江西产业承接直接关系着江西未来的经济发展,是江西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重要的一步,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则是江西产业承接最重要的一部分。江西产业承接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如何对接,做到鄱阳湖“一湖清水”永远保留下去与江西经济共同发展,综合上述分析,对江西产业承接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4.1 产业承接要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的位置
要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工业化、城镇化的优先位置,强化“三带”(生态保护带、生态恢复带和生态控制带)、构建“四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确保生态安全。必须统筹规划湖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进一步推动绿色生态江西工程。遵循自然规律,注意发挥生态的自然修复功能,制定湖区调蓄洪、湿地生物多样性重要水源涵养地及渔业水产区等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统一协调和监管鄱阳湖区调蓄洪水、加强湿地保护,建设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防风固沙和重要渔业水域等生态功能区,将鄱阳湖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信息化发展轨道。
4.2 扩大区域合作,密切区域关系
协调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其他中部地区、长江流域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分工合作关系,建立行之有效地合作协调机制,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人才交流等各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4.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协调产业分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进产业聚集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同区域主体功能的确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等要求。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统筹规划各地产业布局,建立区域内部产业分工协作机制和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机制,鼓励跨越行政区域的项目合作。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带动和促进区域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确保粮食稳步增长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促进汽车、陶瓷、医药、化工、电子信息、航空、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先进制造业集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证券、信息咨询、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4 营造更好的产业转移环境
转移环境既包括以基础为主的硬环境,也包括以人文、政策、服务等为内容的软环境。良好的区域环境是产业能否顺利转移和移入区能否保护自身利益的重要因素。江西省应改善制度环境,努力创造条件,切实加强水、电、路等基础方面的规划和建设,切实改善转移硬环境,降低产业综合成本;另一方面也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通过拓宽区域优惠政策范围,规范部门管理、简化办公程序、转变工作作风等逐步改善区域产业转移的人文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为江西的产业转移营造更好的换进,吸引投资者来江西投资,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
参考文献
[1]陈刚,刘珊珊.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当代财政,2006,(10).
[2]林凌,刘世庆.中部崛起中国区域经济新格局[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3).
[3]潘伟志.论经济全球化与加快产业转移[J].生产力研究,2003,(4).
[4]董先平.江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J].中国经济报道,2008,(5).
[5]陈刚.区域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及相应政策建议[J].华东经济管理,2000,(1).
[6]马维.江西理性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J].经济论坛,2007,(2).
[7]巴春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西部经济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4,(7).
相关热词搜索: 鄱阳湖 经济区 江西 对接 承接下一篇:如何做好小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