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届毕业生新一轮求职大战早已接开帷幄,客观存在的就业歧视也在不断上演。近年来的就业歧视可谓五花八门,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现拣其要,归纳如下——
首当其冲的性别歧视:“女员工职位随孩子一起降”
知识女性就业的尴尬:“是升还是生”的困惑
刘莹是郑州某高校的大四女生,从去年10月以来,她就一直奔波于各类人才招聘会,经历了求职过程中性别歧视的种种艰辛。
事实上,更多单位不把性别要求摆在明面上,而是在淘汰竞争者的过程中首先推女生出局。就连已经就业的女性也仍然受到“限制”。席玉娇女士是南阳某广告公司的副经理,不久前刚歇完产假上班,公司就通过她已经降职为普通职工了。
由刘莹女士的境况,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像上海、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的职业女性面临的“是升还是生(孩子)”的困惑了,似乎更能理解大中城市那些知识女性之所以终生不要孩子、自动加入“丁克家庭”的原因了,也似乎明白那些发达国家城市生育水平下降的原因了。
招聘单位解释:录用女职工的企业成本高
关于“男性优先”这一标准,一家私企人力资源部的部长是这样解决的:“对我们这些中小企业来说,招个女职员,过不了两三年,她就得怀孕歇产假,解聘吧,违反《劳动法》;养着吧,对企业来说也不是小的负担,按法律,用工单位还要提供工资、福利。此外有孩子的女职工肯定会在照顾孩子以及家庭方面投入比男职工更多的精力,如果从企业经营管理尤其是企业效益的角度来讲,用女职工多的企业就比用男职工多的企业付出的成本要高得多,所以现在我们干脆不招女的。”
健康歧视:肝病已经演变成“社会病”
健康歧视:小病小疾亦遭拒
许某2005年毕业于某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04年12月27日,他在毕业前夕,与武汉的一家高速公路管理局(设计研究院)、大学三方签订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2005年7月10日,许某和几名同学如约到该单位报到,8月3日,他在参加单位统一体检时,被查出携带乙肝病毒(乙肝小三阳)。
随后,许某被安排到武汉市传染病医院复查,结果显示他的指标小于1000,属于正常,且肝功能正常。但是这家高速公路管理局(设计研究院)仍以乙肝小三阳阳性结果为由,拒绝与许某签订劳动合同,并单方面解除了三方签订的就业协议,将许某的人事档案退回了学校。
招聘单位解释:国企拒绝“乙人”不违法
那家高速公路管理局(设计研究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余娟女士对媒体称,该单位是一个国有企业,工作性质决定经常要集体出差、同吃同住,其他职工对乙肝等传染性的病人非常反感,直接影响企业的团队精神与团队的团结协作,说到底影响企业的形象和效益。因此,单位在与毕业生签订的协议中写明,如体检遇到不适合工作性质的或严重的疾病,毕业生将被退回。即使许先生只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但我们这家高速公路管理局(设计研究院)工作人员不是国家公务员,解除协议也并不违反国家规定。
身高相貌歧视:求职如相亲,招聘如选美
某名牌大学金融学硕士康施恩,身高1.60米,虽然他品学兼优,但身高成了他求职时无法迈过的门槛。他的求职意向是要去银行,在递完简历后,对方对他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可等到约见时,对方一看他的身高就高兴不起来了。结果是双方谈几分钟之后,对方就直言:单位有要求,男性的身高不能低于1.70米。
学历史的郭小姐自去年大学毕业至今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原因是很多的用人单位觉得她肤色黑,相貌不符合用人标准。“有个公司本来想雇用我当秘书,可是面试后就没信儿了。事后,别的同学告诉我,这个老总竟然当着好多人的面笑话我眼睛大、鼻子扁,嘴巴大,肤色黝黑,长得像‘猩猩’……”
招聘单位解释:相貌不佳,当后勤也得往后排
对相貌有一定要求的某旅行社(公司)人事部负责人说:我们服务行业需要面对顾客,因此员工的相貌不要求特别漂亮,至少看着要顺眼,要有亲和力。对于面貌上有明显缺陷的应聘者,我们基本上会在其投递简历时便将其淘汰。我们不是歧视他们,只因为他们不符合公司的要求。如果招聘购票员(为游客事先代购车船票)、司机、后勤等还可以考虑,但前提是同来的应聘者中没有比他们更优秀的。
地域歧视:主观臆断,排斥异域
五花八门的地域歧视
有些单位在招聘展台上白纸黑字写着“不要东北人”。理由是:东北人比较冲动,好讲义气,爱闹事,所以不准备录用东北人。”甚至有一家单位干脆宣称不要北京人,理由是:北京人太懒,有八旗遗风。这些,明显是言过其实,明显是以偏概全,不负责任。
还有一些地方的单位在聘用人员时,明确表示不要苏州杭州一带的人,说苏杭人讲究生活品味,讲究享受,不愿出力流汗,工作不卖力,甚至说“宁要西北文盲汉,不要苏杭书生面”、“苏杭人太精能,不便管理”。
在就业招聘中,有些企业不愿要上海人,说上海人孤傲,养尊处优惯了,不好使。而即使在上海区域之内,也存在着地域歧视,老城区的“老上海人”则看不起浦东的上海人,认为黄浦江以东的上海人“乡巴佬”、“老土”、“没品味”。在上海,人们常常以为骄傲的口头禅就是“阿拉,阿拉,上海人”,——自我标榜说自己是“老上海人”、“上海老城区人”,以示与浦东上海人之区别,以老上海人自居,以老上海人为骄傲,颇有些看不起浦东(上海人)人的味道。
酒量歧视:(酒)量小非才子,煮酒论英雄
煮酒论英雄
北京工商大学营销专业的吴海生则遭遇了一次“酒量歧视”。上月他和两个同学一起去应聘销售人员,招聘人员问了简单的个人情况后,就问他们“会不会喝酒?酒量如何?”一听吴海生不会喝酒,就让他先回去了,留下两个自称“酒量不错”的同学去见老总。而老总什么也不闻不问,上去就给两个学生各倒7两烈性白酒,结果两人最后还是一个没有留下,后来听说一个颇有酒量的高中肄业生连喝1斤白酒不醉而被聘用了。
(酒)量小非才子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其实不少单位在招聘男性职工时,酒量大小成为领导者判断员工是否“实在”的标准。吴海生事后从那两个同学口中得知,老总认为,搞销售的人喝酒必不可缺,这样才能在饭桌上和客户打成一片。“不仅要会喝,还要一顿至少能喝半斤白酒,最好能把别人放倒,自己还没事儿的那种。”如今,一些单位在招聘女秘书时也要考查一下女孩子的酒量如何,老板的理由很简单:女秘书、女公关,不仅要长相好,而且要会喝酒,会劝酒,还要尽可能会说一些黄段子之类的,以便在生意场特别是酒场上帮助经理和老板助兴,因为工作需要呀,要知道签单并非容易的事儿,多少单子就是在酒店、宾馆和酒桌上拿下来的!
如此看来,现在找个工作真难,你不能生孩子,不能长得难看,不能生病,必须能喝酒,最好在本地找工作。
(编辑:王姣)
相关热词搜索: 歧视 就业 五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