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的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后,河南省教育厅与河南省财政厅联合出台《关于实施河南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河南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全面推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的深入实施。河南工业大学对此高度重视,针对自身的优势学科积极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进行规划整合、深度融合,谋求培育建立不同类型、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提升学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科技、教育支撑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
一、深化认识,做好顶层设计
1.健全组织,强化领导
河南工业大学多次组织广大教师学习两部领导讲话和两个文件精神,深刻领会“2011计划”的核心内涵;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摸底,分析学科优势,就推进“2011计划”的思路、方向和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进行广泛研讨。学校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2011计划”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决策,成立了由知名学术带头人组成的专家工作组和“2011计划”办公室;积极与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加强沟通和联系,争取多方支持;相关职能部门从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国际交流合作模式、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新评价体系等机制体制进行专题研究和调研,为学校“2011计划”相关政策提供决策支撑。
2.汇聚优势资源,特色学科率先行
2012年7月,河南工业大学面向超硬材料行业的重大需求,与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郑州轻工业学院等18家协同创新单位成立了河南省第一家“郑州超硬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中心将瞄准超硬材料产业链的关键技术,组织创新要素协同攻关。“粮食储藏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以解决国家粮食产后的有关重大科技问题为创新目标,着力服务和支撑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以发挥河南工业大学在粮食储藏相关领域相互支撑、相融共生的国内最为完整的粮食产后学科群优势为协同基础,成为国家粮食产后储运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推动国家粮食储藏与安全科技进步,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另外,在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先期培育的基础上,还成立了“粮食产后安全战略协同创新中心”“主食品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现代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粮食文化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等17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这些协同创新中心充分体现了学校在粮食储藏与加工、超硬材料、信息等领域的特色优势。
3.瞄准需求,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为了持续高效地实施“2011计划”,河南工业大学出台了相应的制度与措施,制定了《河南工业大学协同创新实施意见》《河南工业大学协同创新实施方案》《河南工业大学协同创新评审程序》《河南工业大学协同创新框架性协议》《河南工业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协同创新中心岗位设置、人员聘任和管理办法》《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协同培养办法》《协同创新中心经费筹措与管理办法》《协同创新中心资源整合与成果共享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明确了学校实施协同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发展领域和方向以及保障措施,为中心的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强化协同意识与服务功能,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和行业科技进步
河南工业大学因粮而立、依粮而兴、靠粮而强,在粮食产后储运流通、精深加工等学科领域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多年来,河南工业大学紧密围绕国家及行业需求,充分发挥粮食储运、加工、流通和材料、信息等领域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围绕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培养人才,提高学校整体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
1.强化科学研究功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高校科学研究只有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应用价值。一是充分发挥知识和智力密集的优势,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和基础科学研究,为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提供理论支撑;二是把科学研究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科研综合实力,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解决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粮食行业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发挥高校桥梁纽带和科技熔炉作用,通过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不断引进、吸收、创新,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与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在原始创新领域,坚持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大团队协同研究为驱动,河南工业大学开创的“储粮昆虫分类学”解决了中国重要储粮害虫象甲分类的国际困惑;“我国主要粮种储藏期间微生物的活动规律及其引起粮食霉变发热、带毒的原因及防治途径”首次为中国科学储粮防霉提供了理论依据;“自然缺氧保管粮食理论”填补了国际缺氧储粮保鲜研究空白。在应用技术领域,瞄准经济建设、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粮食产后深加工领域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提高粮食深加工的转化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粮食深加工过程中的粮食损耗、粮食资源浪费和粮食加工生产成本。近年,学校在协同创新中涌现出一批集成创新成果,在粮食产后领域连续获得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创新”成果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轻工和粮食行业20多年来获得的最高科技荣誉。学校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全面参与了总投资82亿元的“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改善中国粮食流通”项目,国家投资337亿元建设的1100多个国家粮食储备库、仓储1000多亿斤的“国家储备粮库建设项目”,绝大部分采用学校研发的储粮工艺技术和设计规范,综合应用了学校粮食产后各个环节的重大科技成果,使国家粮食储备库库存损失率由4%降至1%以下,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全国约70%的大中型小麦加工企业、50%的植物油加工企业、90%的大豆磷脂加工企业采用学校提供的技术。
2.强化创新人才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高端的科技创新平台与人才团队是有效实现协同创新的目标、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创新研究的核心力量。从学校发展的角度看,只有拥有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才能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造就高水平的人才。学校拥有的“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及“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两个国家级平台,是目前行业中唯一可在粮食储运和粮食加工两个领域开展交叉性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国家级平台,这为会集高端人才、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转化工程技术成果提供了条件。“粮食信息处理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粮食储藏与安全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粮食局粮油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谷物资源转化与利用河南省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粮食产后领域的省部级科研平台,为开展粮食产后领域科学研究提供了保障。学校在粮食产后领域拥有的各种学科科研平台,覆盖领域范围的广度、相互支撑度、交叉融合度、衔接紧密度等居于行业高校之首,为会集高端人才、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推进成果转化、开展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以工程中心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采用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培育了若干在本行业有影响的领军人物。
3.强化文化引领功能,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中原经济区的定位之一就是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而以粮食文化为核心的农耕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居于特殊地位,它不仅是中原文化的基石,更是华夏历史文化传承的缩影。作为具有粮食行业背景的高校,大力开展粮食文化研究已经成为落实国家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贯彻省委主要领导指示的政治要求。河南工业大学将围绕中原经济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形成中原粮食文化协同创新的新机制,以中原粮食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产出一批以粮食文化为主题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述,推动特色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培养一批粮食文化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形成一支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粮食文化研究团队,推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和农耕文明的现代化,增加现代中国人对中国传统粮食文化的认同,打造具有中原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粮食文化品牌。
三、创造协同创新环境,提高协同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2011年,河南工业大学制定了“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发展”,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推进协同创新。学校将以协同创新为契机,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在协同创新中实现新跨越。
1.以需求为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要超越学科导向,逐步向需求导向为主转变,高校作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要开展以解决国家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重大需求的基础研究。这种结合国家需求的问题研究应该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通常需要组织大规模的跨学科、跨单位的研究团队来协同完成,努力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该着眼于行业与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以及关键技术问题,与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围绕目标,通过协同组织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国家粮食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改进粮食收获、储藏、运输、加工方式,降低粮食产后损耗,完善粮食储备和流通体系”“优先发展以预警、监测为重点的粮食流通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国产仪器为支撑的粮食质量快速检测技术、以新型散粮装运方式为带动的高效快速的粮食物流技术,加快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粮食流通领域的全面应用”等若干重点领域的联合攻关,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设立了更新的目标。
2.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
高校要积极主动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发、集成、高效”的新模式,通过组织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办学思路的创新,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掘隐性资源,促进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加快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互动,寻求突破性发展,使自身特色的内涵得到进一步创新与深入拓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是把握未来学科发展主动权,产生重大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现实途径。高校应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资源,集中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发挥优势和特色学科的会聚作用,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做实交叉学科发展平台,实现创新要素与资源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会聚、融合的方向转变。河南工业大学依托“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食品科学”等6个省级重点学科,并以这些特色学科为龙头,与其相关省级重点学科如“应用化学”“生物工程”“产业经济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技术”等交叉融合,建立6个学科交叉研究中心。目前,2个交叉学科获批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学科交叉中心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粮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
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人才、学科和资源优势,在协同创新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重大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和各具特色的科研组织模式。当前,我国高校传统科研组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客观需要,科研资源配置方式较为分散和封闭,制约了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和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组织管理必须从个体、封闭、分割方式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方式转变。河南工业大学制定、启动了相关配套改革措施,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政产学研用合作绩效,探索高校外部协同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加强科技管理协同机制,做好制度顶层设计;面向重大社会科学问题,推动产学研用创新资源集聚;面向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建立产学研用战略联盟。二是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探索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改革高校科研组织结构,实现从传统“直线职能型”向新型“任务矩阵型”的转变,设立独立于院(系)的科研机构,以项目和任务为中心调配科研人才与资源;强化科研管理制度,实现从“单向管理”向“双层管理”的转变,依托学校内部协同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建立院(系)与项目组“双层管理”的科研管理机制;优化科研管理评价机制,实现从“单一学科评价”向“综合性评价”的转变。
4.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协同创新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因此,促进协同创新顺利实施,关键之一是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由于粮食产后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具有非常突出的行业特殊性、学科交叉性、科技创新性和科学探索性。学校将推行“沿创新链条各个节点贡献的比例分配利益”的原则,以公平的利益链条紧密连接参与协同创新的各方力量。探索协同创新管理机制,成立由多方参与的管理机构,负责重大事务协商与决策,制定科学与技术的总体发展路线,明确各方责权和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归属,实现开放共享、持续发展。河南工业大学的仿真模拟中试平房仓、谷物加工中试实验室、油料加工和综合利用中试实验室等一批中试科研平台,分别由不同的创新主体来牵头,充分发挥协同方各自的优势,构建长效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体现了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主体为主导推进协同创新、形成合力,成为粮食产业应用研究成果向工程技术转化的有效渠道、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撑平台。
(屈凌波系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惠延波系河南工业大学教授)
责编:晓 月
相关热词搜索: 经济社会发展 协同 推进 创新 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