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也提到,在中国拾荒人数最多的省份是安徽、四川、河南、湖北,号称“中国拾荒四大方面军”。在北京,仅来自四川的拾荒人就在80000人以上。他们以村、乡、县的老乡为纽带住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期望相互照顾,应对外来挑衅,慢慢地也产生一些规矩,甚至拉起杆子,划分领地。但极少看到这些人惹是生非,因为“结伙”目的很明确,只为养家糊口,更好生存。“结伙”的另一个好处是通过老乡信息共享,哪里钱好挣就往哪里走,我拍的这批人就是从石家庄调配过来的。其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各地“市场”已“瓜分”完毕。
据估计,在我拍的这个中等城市,一般拾荒工一天的收入在七八十元,壮劳力还要高些,估计月收入在三千多。如果一家一户结在一起优势互补,钱应该是能攒下来的。
对拾荒工的社会贡献,贵州一位研究员的统计颇能说明问题:贵阳市年产生26万吨可再生资源,拾荒者就能捡回24万吨,价值高达1.6亿,通过厂家回收、运转、生产、销售,至少解决四万人的就业问题,环卫部门还能实现垃圾减量,节省处理费用100万元左右。如果放到全国,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小行为。拾荒人用汗水变废为宝,不仅养活了自己,减少了资源浪费,还为城市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做了政府想做而长期做不好的事情,客观上担当了绿色使者的角色。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垃圾围城已成为我国面临的四大环境污染之一;结合国家“减容、减量及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的垃圾处理政策,如果政府能将拾荒人结合在垃圾综合治理的手拣、粉碎、筛分、分离、脱水、尾矿处理等各个环节中,让他们享受良好的安全保护和待遇,成为绿色产业的一员,不就能把垃圾问题的最终解决推进一大步吗?
如何对待拾荒群体,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拾荒人形象不孬,头脑不笨,肢体健全,但是弱势群体,还受垃圾场、包工头、废品收购者、交通管理人员的克扣和管制。可喜的是,江西的一座城市已关注到拾荒群体的价值,为他们盖起了轻体住房,配套生活娱乐设施,让他们安心工作,以换取个人和城市的最大利益。希望这样的城市越来越多,对拾荒工的关注越来越多,让他们不仅有机会靠勤劳养家,还能靠汗水“小康”,在垃圾场上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相关热词搜索: 拾荒 走近上一篇:夜长梦多(第一部)(长篇小说)
下一篇:克罗地亚的白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