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省全面推动深化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让土地“动”了起来,农村资源“活”了起来,农民富了起来
2015年3月,达州通川区磐石乡王家桥村村民王礼治等人从乡政府领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房产证、林权证等六个印着国徽的证件,成为达州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六权同确”试点工作的第一批受益者。
同年6月,成都邛崃市向牟礼镇旭东水产养殖专合社等3家水产养殖合作社、企业颁发了首批农村水面养殖经营权证。拿着这个“本本”,负责人陈旭东准备立即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
农村发展的动力是改革。作为全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十二五”期间,我省推动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作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全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在2015年完成75%。
放活经营权,让土地“动”起来
成都崇州市青桥村农民罗万才,已许久未操心过家里的4亩多地。即使什么都不做,每年大春结束后,他仍能从土地上收回两三千元钱。
几年前,罗万才以参股方式,把地交给青桥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合作社出面聘请农业职业经理人管理田间大小事。罗万才把土地交给合作社后,自己常年在合作社打工,“每年工钱就可以拿到差不多两万元,比以前自己种田好太多了。”
罗万才的经历正是“十二五”以来,四川土地制度改革之下农民生活改善的一个缩影。
在备受关注的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四川土地制度改革思路严格按照中央要求,严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坚持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改革方向。
2013年,省委“一号文件”就提出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确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特别提出了探索确权登记颁证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改革试点。这项改革试点的指向很明确,就是要在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014年9月,四川召开全省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会。省委书记王东明在会上指出,四川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攻方向: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王东明强调,在农村改革中,必须抓住“土地”这个农业生产中最重要、最基本、最广泛的生产要素,紧抓土地“所有權、承包权、经营权”的生产关系,带动农村其他改革攻坚突破。
为了让土地“动”起来,四川持续积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承包地,让承包地经营权真正“活”起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省已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级平台8个;截至去年6月,全省流转土地总面积1547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6.5%。
责编:史瑞
相关热词搜索: 变现 惠及 红利 农民下一篇:马来西亚:海上交通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