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玉田王氏宗祠

| 浏览次数:

【关键词】河北玉田县;王氏宗祠;清代;古建筑

【摘要】玉田县王氏宗祠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北方四合院式建筑,是唐山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宗祠建筑,其主体建筑包括秩祜堂、东西耳房、东西厢房及二道垂花门楼和正门楼,现西耳房、西厢房及二道门已不存。其建筑形式与布局反映了清代北方宗祠建筑的特点,对于研究我国北方民居与宗祠建筑有着重要的价值。

王氏宗祠位于河北省玉田县杨家套乡南500米的达王庄村。因为它是王氏宗族实力与权威的象征,也是凝聚族人耀祖扬宗的寄托,因此处于村落的核心位置,其周围民宅簇拥,巷道通往各家各户,突出了宗祠在族人心中的地位。2008年,达王庄王氏宗祠列入河北省政府公布的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王氏宗祠坐北朝南,为砖木石结构,其布局为三进两院, 属于北方地道的民居传统样式——四合院式。主体建筑由北向南依次为正面的大祠堂——秩祜堂三间、东西耳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中为天井,二道墙正中有垂花门楼,最南部的外墙正中为砖雕斗拱正门楼。现西耳房、西厢房及二道墙已不存(图一)。正门前有一座影壁,上写“子孙保之”4字,为王氏第十六世祖王敬德所书。原影壁在“文革”中被毁,2009年又于原址复建(图二)。整个建筑群东西宽21米,南北长40.9米,总面积898.9平方米。

砖雕门楼位于南墙正中,为单檐歇山顶(图三)。除了两扇门为木结构外,整座门楼的檐、檩、椽及斗拱均为仿木砖雕,正脊两端的鸱吻、吞脊兽以及叉脊上的走兽雕工细腻,活灵活现。门额正中镶有石雕匾额一块,上为王敬德手书“王氏宗祠”4个正楷大字(封二,1)。门楼左右门柱上雕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气壮燕山兰芳草”,下联是“源清■浦节柏风”。两扇门上还雕有对联“两树梧桐溯先泽”,“一龛弥勒表清芬”。门框两侧有一对清代的门墩抱鼓石,上各有一只雕刻精细的石狮。

宗祠原二进院的院墙及二门——垂花门楼已不存。

院内东西两侧原各有面宽10.4米、进深4米的厢房三间。现东厢房保存完好,西厢房已被拆毁。东厢房为青砖板瓦、两面硬山、四梁八柱、五檩工字梁、彻上露明造的建筑形式(封二,2)。据村里老人回忆,过去东厢房供有地藏王菩萨和三位祖先的挂像,每逢家族祭奠,族人们都要先到这里跪拜;西厢房中供奉着族中的一位贞节寡妇,用来教育王氏后人。

大祠堂——秩祜堂位于院落正北,面阔三间,宽10.5米,进深7.5米,为单檐硬山顶建筑,青砖合瓦,高大的正脊雕有鸱吻、吞脊兽。堂前有通廊,由四根高达3.1米的石雕明柱支撑(封二,3)。中间两根明柱上分别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堂构新辉昭进德”,下联为“杯■旧泽永贻谋”,上联右上方有款“道光十五年岁在乙未恩科举人前常经州书院现任磁州友谕遵郡温应之题”,下联左下方落款为“光绪四年岁次戊寅四月十八日午时监柱上梁王氏老庄初建秩祜堂家祠公同敬镌”。通廊上悬挂着王敬德手书的三块匾额,明间为“功德归宗”,西次间为“德望并尊”,东次间为“品重宗英”。各间均有红漆四扇■扇门,石雕门槛。檐檩嵌木彩绘繁多,多以苏式彩绘为主。雀替雕刻多以花鸟鱼虫为题材,雕工精湛,巧夺天工。通廊两侧各镶有一通石碑,上面分别是当时的社会贤达的题词。

秩祜堂内部采用四梁八柱、五条檩、工字梁、彻上露明造的作法,内壁刷白,木柱漆红。三间均悬挂匾额,明间上方为堂名“秩祜堂”,西次间为“敦宗睦族”,东次间为“功德千秋”。

明间两侧有两通大碑相对而立,上刻当时县内外达官贵人的题赠,分别记录着王氏宗祠和秩祜堂的兴建历史,其中包括曾任贵州布政使的拔贡袁开第(为本县石臼窝村人)的题词,具有较高的保存和研究价值。两碑朝向门口的侧面分刻对联一副,上联是“遂队上青云不愧名题雁塔”,下联是“联吟裁黄绢定应价重龙门”。

秩祜堂两侧原各有耳房二间,均为青砖板瓦,■扇门窗。东耳房为义行祠,西耳房为节孝祠,用以祭祀本族中的忠义之士以及节妇、孝子。现西耳房已毁。

达王庄王氏宗族祖居安徽省当涂县池王庄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曾任县令之职的王氏一世祖王安携全家迁居玉田,在双城河畔创立了王氏老庄,也就是现在的杨家套乡达王庄村。明朝中后期,王氏宗族的一支迁到玉田城内,并在城东修建了一座宗祠,名为瞿坛庵,清代《玉田县志》有载。清光绪年间,定居达王庄村的王氏第十六世祖王敬德成为宗族领袖。王敬德(1808~1896年),字慎堂,号■庵,光绪十年刊印的《玉田县志》说他“性孝友,好善,干事有恒”,“平时奉县谕襄办公务,实事求是,不避劳怨”,知县夏子鎏编修《玉田县志》时,年届花甲的王敬德曾被聘为“采访”,“步询各乡,务得其情”,并因此而“恩赐六品顶戴”。达王庄王氏宗祠就是在他的主持下修建的。

宗祠的建造耗时可谓长久。从道光十九年(1839年)开始集资筹款,到光绪二年(1876年)秩祜堂建成,七年后续建了厢房和临街门楼,至王敬德去世前,王氏宗祠基本建筑落成。1924年,王敬德次子王绶遵照父亲的遗嘱,用砖墙把东西厢房连接起来,形成二重院落,并建起了精致的木结构雕花门楼——二门,可惜此门在“文革”中被毁。

达王庄王氏宗祠与玉田城内的瞿坛庵共同见证了王氏宗族的兴衰,也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瞿坛庵毁于1951年,原址上建起河北玉田初级中学,即今玉田一中的前身;达王庄王氏宗祠因得到村里王氏族人的呵护,主体建筑至今犹存,成为唐山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宗祠建筑。

无论在总体平面布局、建筑形式与结构上,还是装饰手法上,达王庄王氏宗祠都与北方民居有相似之处,反映出北方地区宗祠建筑的独特性,对于研究我国清代北方地区民居及宗祠建筑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王氏宗祠内保存的《王氏族谱》,不仅记录了王氏一族的宗族传承,还收入了历代社会贤达的大量诗文,更涉及许多当时当地的民风民俗,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

主要参考文献:

1、 清代《玉田县志》。

2、 现存《王氏族谱》。

〔责任编辑:成彩虹〕

相关热词搜索: 玉田 宗祠 王氏

【玉田王氏宗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