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字源远流长。因为汉字难写,书写上比较随意,极具个性和艺术性,因此才有了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人群——书法家,凭写字吃饭的人。可以说,中国书写错别字最多的人群并不是作家、记者,而是书法家们。
天下第一错字——“避”
之所以说它是“天下第一”,因为此字一是影响大,二是皇帝写的,确确实实写错了,且找不出合理的解释理由。此匾悬挂于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匾的四周环绕鎏金铜龙浮雕,蓝色匾心有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避暑山庄。”一眼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此错字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是皇帝的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1711)。康熙为什么要多写一横?导游对游客称,康熙不是不会写,而是有意多写一横,寓意他的江山更稳当。但实际并不是这么回事,因为此“避”字与江山根本联系不起来,当是康熙爷真的写错了,时臣僚也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写错了也是对的,谁敢提醒皇帝说写错了?更何况皇帝有造字的特权,就如武则天,想怎么造字就怎么造,将中国的“国”改成“圀”,你敢说这是错字?据说后来的乾隆皇帝看出了问题,于是用满、汉、蒙、藏、维五种文字,另题写了一块没有错字的“避暑山庄”鎏金匾,挂于内午门上。
最有说法的错字——“鱼”
康熙皇帝写的错字不只避暑山庄一处。康熙与后来的乾隆一样,喜欢到处留字,在全国不少著名景区都能看到康熙的御笔,所以现在人们能看到的康熙错字还不少。如在著名的景区杭州西湖,就有康熙爷书写的错字——“鱼”,这个错字最有说法。“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那块“花港观鱼”碑,就是康熙的御笔。碑上的繁体“魚”字下面的四点变成了三点,少了一点。这是怎么一回事?如果说避暑山庄的“避”字康熙爷不会写还情有可原,但这“鱼”不会写实在说不过去。原来这里有一个传说:康熙不是不会写这个字,而是“有意错”。原来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不好,因为在旧时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这是杀生啊,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生活了。后来,乾隆下江南时,还曾和诗一首,“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须秋水悟南华”,刻在碑后,成为一段佳话。
最具哲理的错字——“流”
错字如果是“有意错”,书写者都会附会出自己的道理。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右边的“坐花载月”匾额,是民国初年著名的宁夏“三马”之一马福祥所题;左边的“风流宛在”匾额,则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是刘坤一为追念曾在扬州任主政官员的欧阳修所作。“风流宛在”四字中有两个错字:“流”字少一点,而“在”字多一点。这又是怎么一回事?这可不是刘坤一不会写字,而是他有意错之。原来,历史名人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每到夏天,欧阳修就会在平山堂大宴宾客,请来美妓助乐。为了营造气氛,还从百里之外的邵伯湖采摘来大量的盛开荷花,插在来宾座位旁边的花盆内,然后起鼓奏乐,一朵荷花在宾客手中依次传递,当鼓乐戛然而止时,荷花落在谁的手上,谁就得饮酒一杯,作诗一首,摘一片花瓣扔到地上。“击鼓传花”的游戏,据说就是因为欧阳修的这段韵事而传下来的。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同时曲笔点出欧阳修当年行为上的不检点。这样的字,错得恰到好处,与杭州西湖湖心亭石碑上乾隆皇帝手书“虫二”(意思是“风月无边”)两字,有相似的奇思妙境。
令人叫绝的错字——“富”与“章”
山东曲阜孔府,可以说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游人到孔府,未进大门便能看到特别明显的错字。孔府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圣府”匾额,两侧有一副楹联。此楹联是这样写的:“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再看看下联中,也有一个字写得极不规范:“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最有文化的地方怎么弄出这种笑话?其实这不是笑话,而是最有文化的错别字之一,错之妙在于其寓意:“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现出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不只没有人说它是错字,游人明白后反而连连叫绝。据说孔府的错字“富”是神来之笔,系仙人指点。相传在孔子第42代孙孔光嗣成亲那一天,恰有神仙路过,碰到了府前影壁上写的“富”字。神仙把“富”字上的一点抹去,称孔家不宜过富,要“去一点”。“章”的写法据说与纪晓岚有关,当年纪晓岚应邀给孔府写联,但“章”字写了多遍皆不满意。后来纪晓岚在睡梦中看到有一老者在他写的“章”字上划了一笔,成了破“日”之状。纪晓岚当即醒来,挥毫泼墨,把“章”字的一竖写出了头,意境一下子全出来了——“文章通天”,用在孔府的大门上十分贴切。
“峰”字少一横——康熙顺治父子缘薄?
在中国皇帝中,写错字最出名的当是康熙皇帝。康熙与乾隆一样,在不少地方都留下了墨宝圣迹,自然留下的错字亦多,其中最有真情的一个错字是——“峰”字,是康熙在山西五台山上留下的。“避暑山庄”中的“避”字多一横,而“峰”字则少一横。这是为什么呢?说起来这个字与一段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关,这就是清宫三大悬案之一——顺治出家之谜。顺治是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六岁登基,但在24岁那年便驾崩了。宫里传出的说法是死于天花,而坊间则另有说法,传说顺治是为情所困,原来深爱的妃子董鄂氏病死了,他万念俱灭,遁入空门,到五台山当了和尚,将皇位传给了时年只有八岁的玄烨。玄烨当皇帝时还小,父皇之死成了他最重的心事。长大后,玄烨便想弄个水落石出。听说父皇出家在五台山,他便借来此拜佛为名,悄悄打听父皇的下落。行到山上灵鹫峰菩萨顶寺附近时,刚好遇到一仪表非常的僧人。康熙便与僧人打招呼,僧人自称“八乂”。康熙查不到父皇的下落,心里很是失落,下山后他反复念叨“八乂”、“八乂”,猛然醒悟,原来自己曾见到了父皇,就是那个僧人。这怎么说?“父”字上下拆开,不就是“八乂”么?玄烨赶紧带上随从上山寻找,但“八乂”已找不到了。玄烨觉得自己的父子缘分太薄。在题字时,便有意将“灵峰胜境”中“峰”字下的“丰”少写了一横,寓意“父子缘薄不相识,人生有憾难圆满”。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其中却饱含了康熙对父皇顺治的深深思念之情。
“元”字少一横——咸丰寓意恩多难报?
清朝皇帝写错字是有传统的,有康熙带头示范,后来的皇帝也常在题字时玩弄点小聪明,也许这就是书法家常挂在嘴边的“书法艺术”吧。咸丰皇帝曾留下了一个错字——“院”,“元”上只有一横。这个错字可能很少有人看到过,因为它在一个小地方——天津辖管的蓟县独乐寺内。咸丰为什么在这个寺题字,而且是个错字?这里面也有故事。清代关内皇家陵寝。以北京为中心,共有东西两处,即东陵和西陵。皇帝去东陵祭祀必经蓟县,所以朝廷在蓟县设了个行宫,专供皇帝休息。蓟县还是一个有历史的地方,最有名的古迹是独乐寺。寺名的由来,相传与安禄山有关系,当年安禄山反唐,曾在此誓师起兵。安禄山一心想做皇帝,“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古寺因此得名。寺内墨宝圣迹多多,但独乐寺最出名、最有价值的题字,是大清皇帝留下的墨宝,其中乾隆、咸丰都在这里挥过毫。咸丰的题字有两处:一是观音阁上的“具足圆成”,一是“报恩院”。别看咸丰留下的墨宝没有乾隆写得有气势,但却因为“院”字少写了一横,一错成名,名重乾隆。据说,当年咸丰驾临独乐寺,当家的大和尚请他为寺内四合院题写个院名,咸丰写下了“报恩院”三个字,但写好后他才发现“院”少写了一横。但皇帝写的字谁敢说错?咸丰自己也不好承认,只好在众人疑惑之时开了金口,说人要知恩图报,佛家说要报四重恩: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太多了,这恩一生是报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笔画不能写全。
“碑”字少一撇——林则徐自寓丢“乌纱”?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清代始称“碑林”,是习书者都想朝拜的地方。在碑林,学生习书时常用字帖的原碑,大都收藏在这里。如在碑林的第二展室,便陈列了一批唐代书法家亲书碑石:欧阳询的《皇甫诞碑》、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怀仁和尚的《千金贴》等。在碑林内,可以找出很多缺胳膊少腿的“错字”,而最大的错字则是“碑林”中的“碑”字,上面竟然少写了一撇。这个字同样出自名人之手,乃清代著名爱国将领、禁烟英雄林则徐手书。难道这位嘉庆十六年的进士也犯昏了?转而一想,肯定不会。那是为什么?林则徐成名于禁烟,也因禁烟而惹祸,遭到了怕战派的诬陷,结果被昏庸的道光皇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道光二十一年(1841)七月,林则徐在赴伊犁、途经西安时,写下了被朱镕基、温家宝两任共和国总理引用过的著名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在写下这诗句前,林则徐来到碑林,希望从前人的墨迹中寻找点人生的安慰和前进的动力,并认真写下了“碑林”二字。林则徐为什么有意把碑字写错?有人认为是他当时心境的自然流露:“碑”字头上的一撇没有了,寓意自己丢了乌纱帽。林则徐当时到底是不是这样想的,已无从考证。不过有一点还是比较明显的,从书法艺术上来看,“碑”字少一撇,结构匀称,字体更稳当了。
相关热词搜索: 错字 史上 最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