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秀山匾联成为人们“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美丽象征。随着中原文化、江南文化与天府文化的流入,特别是到了明清时代,秀山吸纳着来自各方的文人、学士、官宦和他们的锦绣文章。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宝藏”和南宋朱熹的“松竹陋春”是现在秀山上陈列最早的珍品。秀山之秀引来了无数钟情的目光,文人雅士、名流官宦踏寻相访,寄情于山水之间,唱和诗歌,题写匾联,一座小小的秀山,竟成了匾山联海,构成了亭榭楼阁之间“无额不匾、无楣不联”,联匾相衬之美。从明朝到现代,杨慎、缪碌溪、阚祯兆、王文治、许宏勋、赵城、钱南园、朱德、赵朴初等名家之作各显千秋传颂千古,这些数不胜数、不同朝代的墨宝使秀山成了彩云之南诗文、书法艺术的宝库。到秀山品读匾联能让人追溯一段古老的历史,看到一个名人的影子,聆听一段迷人的故事,感悟一段深刻的哲理。无处不在的匾联,一代一代的传承,使秀山之秀永在。这就是秀山所走的一条独特优雅的发展之路。
“天上何曾有山水,人间岂不是神仙。”的确,登临秀山,山环水抱,古刹参错,积翠凝香,青烟袅袅。漫游其间,恍若置身世外,移步仙境,更何况天上山水何曾有,岂如纵身秀山游。
明状元杨升庵被谪云南,虽前途未卜,抑郁满怀,但他也忘不了这方灵山秀水,写下了《自通海之澄江赠缪碌溪》的诗句:“海螯江蟹四时供,水蓼山花月月红。自是人生不行乐,莼鲈何必羡江东。”
在近代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能尽古今之变而自成一体的清代乾隆进士、江苏丹徒的王文治,在任云南临安知府期间,更是与秀山结下了不解之缘,题书了几多佳联妙对:“一豫一游,随处皆洞天福地;半丘半壑,拈来即烟景文章。”在海月楼,王文冶醉眠石阁,一任松风过耳,云卷云舒,醒后欣然有怀,挥毫题书:“醉眠石阁听风树;步入松云扫涧花。”
“万古此崔嵬,杜当阳沉碑汉水,殊嫌多事;百年直瞬息,林处士放鹤孤山,颇觉可人。”此联用典,对仗之贴切工稳,被推为秀山古今楹联之最,悬挂在清凉台长廊正中。作者赵城,通海人,清康熙乙未(1715)进士。
秀山楹联,可谓博大精深,三教齐全,既有洋洋洒洒的百字长联,也有飘飘逸逸的回文联、叠字联等。秀山楹联之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有悬挂于古柏阁的那副堪称妙对的奇联:“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以及叠字联“秀秀灵灵远远近近青青翠翠;山山水水层层叠叠莽莽苍苍。”不只于首尾联句之端,嵌入于“秀山”之名,而且状写了山川之形,道出了秀山之美。在众多的秀山楹联中,这两幅对联更是别开生面。独树一帜。
秀山山林文学的集大成者,当数康熙时通海诗人、书法家阚祯兆(1641-1709)。阚祯兆自幼熟读经史,博学多才,被称为“负管(仲)乐(毅)之奇”,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另一个人“自比管乐”,那就是诸葛亮。阚祯兆的大名传到了吴三桂的耳中,要起兵反清的吴三桂自然自然要请到这位“云南诸葛亮”;阚祯兆认为吴三桂难成大器,为躲避吴三桂的追寻而先后隐匿于湖南辰溪、云南澄江万松寺、江川孤山、华宁慈光寺等地隐居避世。在涌金寺里被称为秀山诗书第一珍品的《秀山古柏行》诗匾,这是战乱结束后阚祯兆回到家乡所书:“九年不见秀山柏,满地风烟天欲圻。苍岩老干独森森,倒影玄湖柯烂石。鲸鲵横纵已伏藏,雷霆博击空渺茫。排高挟厚气力足,车盖童童覆大荒。半身百寻流玉露,旁枝万子护空王。文根只许宿鸾凤,晚节谁同破冰霜。丞相祠前悲杜甫,汉家草木风云古。天宝兵戈又千年,寂寞黄鹂锦江雨。惟有秀山青不了,撑霄拂汉昏长晓。潭水萝薜树光寒,风磴幽香山月小。忽闻空翠作龙吟,娇若长虬不可侵。苦心澹颜存孤直,悠悠万古白云深。”九年离乱,人世坎坷,阚祯兆从锐意功名变成一个寄情于山水、远离尘世的隐居者。
清朝平定了吴三桂的叛乱,云南巡抚王继文久仰阚祯兆大名,意聘其为幕僚,但阚祯兆几经风雨,早以淡泊名利,不愿前往。王继文无奈之际,只好请时任云南按察使的许弘勋出来帮忙。许弘勋来到阚祯兆隐居之地,只见柴门紧闭,阚公早巳飘然而去。许弘勋怅然若失之际,忽见门扉之侧,贴有一行草书对联:“既有诸公辅社稷;何妨一老卧林丘。”许弘勋深知要请出隐居山林的阚祯兆,实非轻易之事。他别有用心地大书一联,托人转呈阚祯兆:“地以文章争气势;天于樵牧混英雄。”许弘勋的真诚和尊重,终于让阚祯兆走出山林,成为王继文的幕僚。
许弘勋和阚祯兆气味相投,两人都钟情于秀山,诗联唱和,挥毫题咏。如今,我们登临秀山,仍可见到阚祯兆和许弘勋手书的诸多楹联匾额。如登瀛桥的“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海月楼的“芳樽竹院紫;春草雁池青。”清凉台的“几经拨云寻路,倚树听泉,喜茫茫才到此清凉境界;一任鱼跃茑飞,天空海阔,活泼泼都收上画图楼台。”以及“松翠时相引;梨红不肯凋。”紫微廊的“高开洞庭野”等均为阚公真迹。许弘勋虽官到按察使,但他于为官之道,亦工诗书。从涌金寺悬挂的“白日寒泉丝管静;青霄野竹寺门低。”“湖空山气静;阁迥树光寒。”退思轩的“地以文章争气势;天于樵牧混英雄。”武侯祠的“风流天下闻”等楹联匾额中,我们是不难看出这位按察使大人的深厚功底的。高悬涌金寺大雄殿内中额,白底黑字“佛谷云深”匾额,可谓秀山匾中之最。其气势雄伟,笔法恢宏秀美。传说,许弘勋愿出三干两银修建秀山,可是在捐资时,人们不要他的银子,而要他的“佛谷云深”四字,于是,便有了一字值千金之说。
“干树万树绿如云”的清凉世界中,深藏着错落有致,精心构建的古殿雕栏;金碧辉煌、古色古香的楼台亭阁中,又几乎是无额不匾,无楣不联的匾山联海。这就是秀山无处不在飘动着的诗的神韵,闪耀着绿的光彩。珠玉琳琅的匾联诗碑与秀山的绿完美融合,诗与绿的交融,赢得了秀山如少女般楚楚动人的永远。
相关热词搜索: 秀山 江南 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