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適应现代教学,特别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建筑史,因此,探索一条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为此,将任务式、游戏式教学引入课堂,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带动理论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信息化;游戏式教学;任务式教学;真人秀;通关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7.04.078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教学,特别是一些理论课程——建筑史等,在这些课程中要想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因此,探索一条适合该课程的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必然。
一、建筑史课程现状
建筑史是对建筑物的既往或建筑活动的既往进行的调查研究,也就是建筑的历史。随着人类的诞生,人类就不断改变着周围的环境,特别是人造环境,在人类文明化历史中建筑本身对于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反映或影响,所以各国各文明圈之间对于建筑史的分类和描述有着不小的差异。建筑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建筑风格演变学。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好建筑史对于今后的设计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其内容涵盖广泛,知识量大,仅凭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很好的完成课堂任务——学生无法较为准确地理解各种风格流派、无法区分不同风格的建筑,无法准确把握各种风格的特点,因此,改变单一的以教材为蓝本,ppt多媒体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课程改革目标
高职学校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建筑史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辨析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建筑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建筑发展演变的规律,正确理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的关系。应当让学生掌握运用一定的方法,通过自己的思辨去认识和评析建筑,从而逐渐树立起健康的历史观和独立的建筑价值观。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主动学习性不强
很多学生受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思想浮躁,往往存在“很多建筑都是很久以前的了,现今已不在流行,在未来从事的设计中毫无用处,太多余……”的想法,因此,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2.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
建筑史由于理论性比较强,信息量大,课程教学包含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贯穿5000年历史的建筑风格和流派。一般运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为蓝本,配以二维图形图片及文字为主要内容的ppt课件,再加上教师程式化的单边讲授为主的方式。以ppt课件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有许多优点,如省略课堂板书节约时间,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更多的课程内容,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不过,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着课堂信息量过大,学生难以把握知识重点,对所学知识消化不良等问题。
此外,建筑史课程作为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一般为大课讲授,这种授课方式主要采取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无法清楚地知道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点,而且,多媒体课程为了获得较好的视觉效果,都会将教室窗帘拉上,使得室内光线较暗,教师无法很好地观察到学生的上课状态。
3.教学中缺少实践环节
目前的建筑史课程还仅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阶段,实践环节没有或是较少,理论和实践环节无法做到无缝对接,学生所学内容仅停留在书本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很好的辨析各风格、流派。比如:比如在讲解有关中国古代建筑丰富多样的空间形式与院落组合,尤其是名目繁多的木构建筑的构件梁、柱、斗拱的构造及其做法时,单靠课堂上教师结合图片讲解,学生难以理解,无法准确、深入的观察和感受到各结构之间的穿插关系,无益于今后学生的设计工作。
4.考核方式不合理
以往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由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考勤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期末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30%,考勤占10%。期末考试主要以卷面的形式出现,仅考核学生的死记硬背的能力;平时成绩主要以学生平时作业为主(一般以抄绘作业、小论文的形式出现),体现学生的模仿、写作能力,这样的考核方式无法真正体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无法体现对建筑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是做不到活血活用。
学习建筑史的根本目的是在培养学生对建筑物、建筑元素的认知和辨析能力,以及灵活运用这些设计元素进行方案设计的能力,传统的考核方式无法完成,往往会出现很多张冠李戴的笑话。比如古罗马建筑方面的教学内容,如果大家不注重平时扎扎实实的学习、理解、积累,仅仅依靠考前突击,就会在试卷上出现“文艺复兴之前的古典主义建筑……”。因此,有必要围绕教学目的改革现行的课程考核方式。
四、课程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信息化教学引入课堂,实现理论走向实践成为必然,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个PPT的传统教学方式,将游戏式、任务式教学引入其中成为可能。
1.游戏式教学
(1)真人秀式。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式教学无法满足现有的重实践、重运用的发展趋势,再加之各类真人秀节目:急速前进、奔跑吧兄弟、花样姐姐等层出不穷,于是探索一种真人秀式的教学模式成为可能。这样师生的角色关系发生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师是导游、学生是观光客,这种教学方式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无法有效地考察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缺少实践环节,同时学生参与性不高,只能做到鉴赏,做不到辨析。而新课堂师生的角色关系发生变化,教师变为了裁判、学生是竞赛队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即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做到即可鉴赏,又能辨析。
在新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手段完成教学。如:a.利用教学资源平台进行课前课后预习和复习——将建筑史按照中西方建筑的风格和流派分门别类,总结出各自的特点、元素,制作成课件、视频等放在平台上供大家学习,将重点和难点制作成各种题目,供大家课后复习;b.利用微信互动答题解决户外实践课程互动教学实际困难——采用各种娱乐节目做任务的形式,将建筑史中不同风格的建筑物形式制作成互动任务,让学生在规定的空间范围内,寻找符合建筑形式的建筑物,并用电子设备将照片传输给老师进行评价; c.利用可视化信息图将理论知识图形化——将建筑史中的知识点归纳成信息图的形式呈现出来,方便大家更快、更好、更直观的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d.利用智能穿戴设备维护正常教学安全、保障教学任务公平性——可以将智能手表、运动相机、手机运用到“真人秀”的各个环节,通过智能手表,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行走路线;通过佩戴运动相机实时记录行走路线;通过手机随时接受任务。通过这三种智能设备不仅可以将拍摄到的建筑任务照片,随时发送给教师,分辨对错,保证教学的安全性,记录的时时信息视频也为学生今后分析途经的各种建筑风格提供了便利条件及依据。
(2)通关式。在建筑史“真人秀”的各教学环节中将建筑史中的各地域、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筑特点进行归纳,设置成小的通关问题,如:拼图、连线等视频游戏,可以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变被动为主动,在通关式教学环节中涉及到许多不同风格建筑的特点元素及代表式样,学生今后深入学习建筑史可以增长认识,发现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缺陷,为学生今后深入学习建筑史提供了有力支撑。
2.任务式教学
历史中的建筑本來就是丰富和多样的,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历史建筑在学生的认知中形成立体化的效果。因此,将学生变“受体”为“主体”是学习建筑史的关键。任务式教学就是为了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的激励措施下,学生积极踊跃,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建筑史的任务式教学室将专业理论知识,如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元素设置成各种小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真人秀的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与各种不同建筑风格相吻合的建筑物和建筑元素,使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自觉学习、巩固专业知识。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这种新的方式能够充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当然,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仅仅处于尝试阶段,所叙及的内容也许还不够完善,课程改革是长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探索语尝试中不断摸索经验,相信在各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教师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下建筑史课程建设的水平将会得到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嘉琳:“基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家具设计基础课教学模式探索”,《设计教育》,2015
作者简介:
高莹,女,天津人,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教学模式 探索 创新 高职院校上一篇:电气设计系统中计算机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中国古建筑史》课程思政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