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爱好,“我本来是个念书人,写文章、写书”。就在去年夏天,江锡祥第一次和家人谈起正在和哈雷接触时,15岁的小女儿第一反应却是,“爸爸,你看上去一点都不像哈雷的人!”
但是当哈雷向他抛出橄榄枝时,他没有半点犹豫,“没有选择。哈雷要我,一定会去。”江锡祥说,“女儿说的对,但是我愿意哈雷把我变成一个‘酷爸爸’。”
今年1月,哈雷戴维森亚太区总裁傅德伟宣布了江锡祥的任命,“他在中国及亚太区的丰富经验与他在销售与市场营销,及业务发展方面的出色纪录使他成为了带领哈雷戴维森在中国继续发展的不二人选 。”江锡祥成为哈雷戴维森的中国区总裁,“酷生活”开始了。
第一天去哈雷总部报到的时候,江锡祥坚持自己原来的风格,穿着正装上班,但是很快他便发现完全不对。秘书告诉他,总裁都不会像他这样穿,参加华尔街会议时都不这样穿。中午的时候,江锡祥第一次一个人跑出去买衣服,在此之前,都是夫人帮他置装,他自己买的通常都被批评然后被退掉,“我打电话跟她说等不及了,不买不行,第二天就要穿了”,等夫人从底特律来密尔沃基探班时,也第一次对江锡祥买的衣服表示认同,大加称赞。
江锡祥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很得意,他现在衣柜中的所有衣服都来自哈雷戴维森,“我也想通过自己来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可以说是一个文人,穿着哈雷的服饰也很合适,这就是品牌的包容性。”在加入哈雷之前,江锡祥曾为克莱斯勒工作,主要负责亚太区的业务。虽然之前有过为国际知名品牌工作的经验,但是哈雷品牌的巨大号召力还是让江锡祥大为惊讶,“我穿着哈雷的衣服走在商场里,有三个人跑过来和我说话,这是从来没有过的经历!”
今年2月份,江锡祥在美国佛罗里达参加了专业培训,通过考试拿到摩托车驾照。“我之前从来没有骑过摩托车,就连开车也没试过手动挡,这直接导致学习的过程中我很紧张,总摔跤”,不过江锡祥也很享受这种感觉,他现在热切的希望拥有一辆自己的哈雷摩托,和中国的车主一起参加骑行活动。“一开始发动、加速,我就立刻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愉悦感觉。我女儿说她也要开!”
100年以来,哈雷戴维森一直是自由大道、原始动力和美好时光的代名词。而在江锡祥心中,对哈雷最深的印象停留在2001年,那是9.11事件后的一天,他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开车,突然在后视镜上看见好几十辆哈雷摩托车结伴行驶,每辆车上都插着两面小小的美国国旗,
“当时我就被震撼了,那种爱国、同伴之间的感情,到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现在我加入了哈雷戴维森这个大家庭,才真正了解到了车主之间的那种深厚的友谊,和大家共有的坚韧、乐观、团结的精神。”
梦在东方
哈雷时尚的始作俑者,恐怕要算美国摇滚鼻祖猫王了,当年猫王的一大嗜好就是驾驶一辆哈雷摩托。约旦国王侯赛因,伊朗前国王巴列维,好莱坞明星施瓦辛格也是著名的哈雷迷。美国亿万富翁、《福布斯》杂志家族第二代掌门人马孔·福布斯曾经拥有100辆哈雷。由哈雷公司组建的车主俱乐部,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60万名会员。在无数哈雷迷心中,哈雷早已不单纯是一个摩托车的代名词,更是一个关于生活梦想的神话。
在中国内地,哈雷车主大约有2000多人。而组建了中国内地第一个哈雷车友俱乐部的秦焕告诉记者,在他的俱乐部600余名会员中,80%为商界人士,其中外企中的外方领导人占了四成。“解放前哈雷在中国的知名度就很高,1983年随着《福布斯》杂志的老板福布斯飞热气球到中国,并带来三辆哈雷摩托后,哈雷摩托热重新开始升温。”
2007年,哈雷公司总裁詹姆斯·奇默尔就把市场开拓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尽管一部哈雷摩托车动辄标出25万到5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尽管目前中国已有大约170个城市限制发展摩托车,但中国有13亿人,只要有很小一部分人对哈雷感兴趣,那已经非常令人兴奋了。” 奇默尔的估计乐观但谨慎。
现在,江锡祥的目光更加热情和充满期待:“哈雷不仅是摩托车厂商,还提供生活方式,衍生产品可以容纳更多的客户参与我们的品牌。通过几年的努力,在中国培育起更加多元化的车主结构—不只是中年男性,也要有女性和更年轻的车主。”
在江锡祥看来,正如哈雷冠名的中国当代艺术臻品大赛—“梦从东方起”一样,哈雷的梦想,在东方。
链接·那些逍遥骑士
当刘生骑着一辆红色的哈雷“胖仔”行驶在北京四环附近一带嘈杂的马路上时,他看上去像个沉着冷静的警官。施瓦辛格扮演机器人“终结者”时,就是骑着这款摩托,征服了千万影迷。刘生是美国一家电子设备公司的中国总裁,在北京他所投资的一处汽修厂大院内,5辆属于他的哈雷摩托车靠墙逐一排开。加上存放在朋友那里的两辆,总共拥有七辆哈雷的刘生绝对称得上哈雷发烧友。为什么要买这么多辆哈雷?他的答案是:“每辆都有不一样的味道。” 是的,他用的词是“味道”。对他来讲,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骑着哈雷出行,都是安抚情绪的一种极佳方式。“有时候就算不骑,看看它,擦拭一下,就会忘掉一些事。”
刘生这样的哈雷痴迷者不是孤单的。全世界有数不清像他这样的哈雷痴迷者。在美国本土,哈雷摩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摆脱以前主要作为嬉皮士坐骑的印象,转而成为律师、牙科医生、互联网工程师、广告公司艺术总监、媒体记者、甚至是政府要员和明星大腕等社会中上阶层的玩具。由于价格昂贵,平均价格为2万美元—一部中档汽车的价格,它也被称为成功男人的玩具,在美国,哈雷消费者的平均年龄为46岁,典型用户就是事业成功、拥有财富、掌握权力的男性。
自二战以后,哈雷就被美国的流行文化接纳,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符号。在1969年上映的公路电影《逍遥骑士》中,夸张的高高的车把,闪亮的排气管,震耳欲聋的轰鸣,还有长发披肩、奇装异服、戴着墨镜的骑士—这成为哈雷骑士的经典形象。
上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如同一群在社会生活中左冲右突的困兽,但他们最终在哈雷那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那种纯金属的坚硬质地,炫目的色彩,大排量、大油门所带来的轰响,甚至烫人的排气管,都让他们疯狂。
上世纪80年代后的美国,“嬉皮士”们早已不见踪影。但哈雷迷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1983年,哈雷车主会成立,使哈雷迷们更加亲密。哈雷也在不知不觉中,由叛逆群落向主流社会渗透。特别是90年代后,白领人士面临日益增大的心理压力,他们越来越渴望有一种可以释放和解脱的方式。哈雷实现了品牌的成功转型,成为成功人士休闲的首选。
2010年7月,俄罗斯总理普京赴乌克兰进行为期一天的工作访问,并与乌克兰总统维克托·亚努科维奇在位于克里米亚的邸宅会面。见面结束后,普京换上一身黑衣、戴着墨镜和黑色手套,骑着一辆哈雷摩托驶入克里米亚半岛黑海港口塞瓦斯托波尔附近一个摩托车拉力赛分站赛的比赛现场。下车后,普京走上讲台,向场下7000多名摩托车爱好者问好。他面对欢呼的人群用乌克兰语说了句:“摩托车万岁!”引来全场掌声雷动。
毫无疑问,哈雷拥有一批死忠的顾客,他们甚至将其品牌标志刺在自己的胸口—能“获此殊荣”的企业,只此一家。
除了普京这样的酷哥,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也是哈雷车主会的名誉会员。2006年,小布什造访了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哈雷摩托车工厂,着实酷了一把。面对眼前琳琅满目的新款哈雷摩托车,小布什爱不释手,跃跃欲试。虽然当天穿着的是正装,但是小布什戴了一副紫色的墨镜,骑在酷劲十足哈雷摩托上,气势十足。
对这些昂贵的玩具,哈雷迷们会细心到用女孩子化妆用的棉签去剔除螺丝缝里的泥垢,他们喜欢在启动一辆哈雷摩托后,陶醉地听着排气管发出有节奏的“轰隆”声—制造商为了制造出让车手钟情的完美摩托,每一款哈雷排气管的声音都要经过专门的声音测试,以保证带上哈雷特有的轰鸣声,有的人说像音乐,有的人说像马蹄声。
相关热词搜索: 哈雷 中国 江锡祥上一篇:BIKE之外的一个R
下一篇:电工奈瓦布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