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相关产、学、研、用的28个单位联合在云制造的关键技术、支撑平台和应用技术方面展开研究和实践,云制造被重点应用在航天、轨道交通、模具、装备、服装、柔性材料等行业,得到了一定的成果。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航天二院)和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北车集团)是云制造的积极支持单位,这两个大型集团企业都研发构建了集团企业云制造服务平台,以航天复杂产品和轨道交通装备等重大关键产品制造为应用背景,提供论证、设计、仿真、生产和管理等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多阶段服务。“云制造明显提升了对航天工业领域的气动设计分析等工作的服务水平,气动方案由原先每月一轮缩短为了每周一轮。”航天二院下属制造企业的一位车间负责人说,云制造模式帮助航天型号产品的数字化研制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大约一点几秒的关键飞行环节得到了有效的优化,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另外在生产成本方面,云制造模式还将主要制造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5%,避免了资源闲置和空转以及后继的重复购置。北车集团制造一线的工作人员同样表示,云制造模式实现了库存管理的集中控制、实时监控,加快了库存周转速度,降低了库存管理成本并减少资金占用,节省开支约3000万元。
围绕云制造的理念,北京清软英泰等公司、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杭州爱科电脑技术有限公司等软件服务商则共同打造了面向中小企业的云制造服务平台,支持企业业务紧密协作和产业集群协作,并在模具、服装和柔性材料等行业开展了示范应用。杭州爱科电脑技术有限公司的优化排料云服务一度发展收费会员达228家,提供收费技术服务105万次。另外,云制造还正在佛山、襄阳、武汉等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推广应用,这些城市签订了有关云制造项目的落地和实施的战略合作协议,相关规划设计纲要和实施方案都已完成,相应的云制造服务平台也开放完毕,进入了应用实施和产业化推广的阶段。“湖北襄阳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大市,制造资源丰富,但制造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度较低。”襄阳市一位负责人说,“云制造”模式的应用推广,将在襄阳整合、提升、合理均衡布置与使用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等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对此非常期待。
上述这些应用成果表明,云制造模式的确能够为制造企业带来更高效益,可以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阶梯。然而,云制造与制造行业的全面结合仍然看似遥远。以2012年8月正式上线的“中小企业云制造服务平台”为例,该平台具备了制造服务生命周期的全部功能,包括发布、查询、搜索制造资源与能力,智能匹配与推荐、在线交流、在线签订合同、在线提供服务,并可进行服务评价,甚至集成了第三方支付系统,可以实现在线支付功能。但是上线以来,在该网页注册信息的服务商并不多,有的分类项目甚至只有寥寥几个,推广和落地远未到位。而云制造的关键用户——重要的工业企业的参与也非常有限,云制造在一些城市中的应用落实也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对此,航天二院副院长、航天长峰股份公司董事长全春来表示,云制造在推进过程中要涉及制造企业的不同需求、不同的产品标准、信息服务和支付平台的安全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多重难题,“购买服务和能力是很复杂的,不是买件衣服那样简单”,这需要花时间去一一解决。而李伯虎表示,云制造的发展将是长期阶段性的渐进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项目工程,需要依靠政府、产业界、学界多方面的联合和共同努力,“唯有协同合作,中国的云制造才能结出硕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云制造如果能够顺利实现大规模应用,那么未来的制造企业就可以像使用水、电、煤、气一样使用所需的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它们将因此快速成长壮大,中国制造也将领先制造业的国际水平。
相关热词搜索: 蓄势待发 制造下一篇:浅谈特种加工及机械制造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