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城市滨水区的物质空间形态研究

| 浏览次数:

【摘要】滨水区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本文从城市滨水区的基本概念着手,以南京市外秦淮河部分地段为例,探讨城市滨水区物质空间形态研究的三个层级,力求为广泛展开的滨水区更新建立基础。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南京;外秦淮河

1. 引言

(1)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也即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城市滨水区的概念笼统的说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其一般由水域、水际线和陆域三部分组成。滨水区是城市陆地与水体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其物质空间形态的肌理痕迹必然与远离水体的区域有所不同。为此,本文选择城市滨水区展开深入的案例研究,以期为滨水区的设计操作建立基础。

(2)形态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orph(构成)和 Logos(逻辑),意指形式的构成逻辑。随着城市研究的深入和学科间的交叉,地理学和人文科学的学者首先将形态学引入城市的研究范畴,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变迁等问题,将城市置于相对的时空结构作剖析,研究城市演变和发展的规律。用形态的方法分析与研究城市的社会与物质等形态问题可以被称为城市形态学。

2.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1研究方法。本文从中观层次展开研究,主要关注城市滨水区街道系统、地块和建筑的形态特征。采用的技术手段有:地图与图解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滨水区内道路、地块和建筑各主要城市物质空间要素的分析。

2.2研究对象。本文选择南京市外秦淮河定淮门至清凉门段滨水区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物质空间形态。研究范围北至定淮门大街及模范西路,南至清凉门大街,西至江东北路,东至虎踞北路(图1)。研究范围被外秦淮河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外秦淮河以东部分位于主城区,主要以教育科研用地和公共绿地为主,包括南京艺术学院、江苏教育学院和清凉山体校等单位大院以及古林公园、石头城遗址公园和国防园等公共绿地;外秦淮河以西位于河西新城,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两个部分的物质空间形态差异明显,同时与远离滨水区的区域相比,物质形态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故以此为案例来研究城市滨水区的物质空间形态。

3. 滨水区形态分析的层级

参照城市地理学理论,城市平面可分为三个层次,街道模式、土地使用模式和建筑模式,以此观照城市滨水区内部的尺度层级,可划分为道路格局、地块形态和建筑肌理三个层次。

3.1道路格局。

(1)道路格局形态是城市路网与水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道路格局决定了街区的形态及大小,同时也导致了不同的城市形态,道路格局是城市滨水区物质空间形态研究的重要层面。

(2)从滨水道路与水体内在结构的联系上看,可以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图2):第一种是道路为水体几何形态主导的自由网格模式,如威尼斯自由的城市道路系统;第二种是无视水体剪切或者穿越的规则的网格模式,如华盛顿规则的道路格局;第三种是规则的网格主导下的双棋盘模式,如苏州古城的水网结合路网规则的双棋盘模式。

3.2地块形态。街区形态是由周边城市道路的走向与位置决定的,一个街区由一个或多个地块构成,地块的土地利用属性、强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影响了街区的物质空间形态特征,同时地块也是开发建设的基本单元,它与街道共同作用,对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特征和发展模式起着决定性作用。

3.3建筑肌理。肌理,原本是美学概念,指由于材料的不同配置、组成和构造而使人得到不同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触感。建筑肌理就是建筑物以及与它们相关的开放空间的集合,它们形成一个粘合在一起的整体,要么因为它们都建立在相同的时间内或者在相同的限制条件下,要么因为它们经历了一种共同的转换进程。建筑肌理反映了城市空间的组织方式,不同的空间组织方式形成了相异的建筑肌理,反映了人们使用空间的行为模式差异。

4. 南京市外秦淮河部分地段的空间形态分析

4.1道路格局。

(1)道路是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基本元素,是城市发展的主要骨架,道路格局将城市用地划分成街区,进而影响着城市的形态。研究范围内的道路格局与水体有着极为清晰的联系,有些平行于河流,有些垂直于河流(图3)。比如平行于外秦淮河的龙园东路,在城市建设史上,河流旁的城镇一般会在河道的一边或两边设置街道以进一步明确河流的走向;又如定淮门大街、草场门大街等垂直于外秦淮河,以期将街道和城市活动区扩展到滨水区,同时又强化了东西向的视觉通道,将外秦淮河以东的滨水公共绿地的景观拓展至外秦淮河以西地区。

(2)该研究范围内干道系统总体上采用了网格布局形态,但与“横平竖直”的规则正交方格网格局相比,道路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和变形,这些妥协和变异可能来自某些如山体或河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孕育着某种刻意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甚至可能是完全有意识的行为[5]。网格的优点就在于它的可适应性,既能适用于中等尺度的城市也能够承受现代大都市的超级街块,原本简单的初始网格可以以几乎无限制的方式扩展,形成大都市区。干道系统内部的微循环系统更多的依靠支路来解决,与干道系统相比,支路系统的建设是伴随着城市地块开发进行的,因此相比规整的城市干道,支路系统就显得杂乱与无序,系统性欠佳,出现了一些断头路,如汉江路等。从支路系统的整体形态上看,研究范围内的支路系统存在着路网密度不均,外秦淮河以西地段的路网密度远大于外秦淮河以东地段,究其原因,外秦淮河以东地区主要以教育科研用地和公共绿地为主,其内部道路不计入城市道路系统,所以较外秦淮河以西地区路网密度低。总体而言,道路格局整体呈现出干道系统规整,支路体系杂乱的形态特征。

4.2地块形态。

(1)研究范围内的道路系统是一个不断演进与完善的过程,地块形态也同样反映出这样一种动态特征,从研究范围内最终所呈现的地块形态上看,道路格局将城市用地划分的大小不一,“大、中、小”地块形态多元并存,“横平竖直”的规整形态与布局散乱、形状奇特的地块并存。滨水区地块的功能构成相比于内陆地块,其用地性质多为居住用地及公共绿地,同时地块土地利用的强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极其强调公共资源的共享性;部分地段布置公共性混合用地,有助于扩大滨水区活力范围,沿岸土地的高强度利用则有可能阻断岸线对纵深方向的积极影响,研究范围内的公共设施用地多分布于江东北路两侧,偏向于内陆地区。

从街区大小上看,本文对研究范围内的街区尺度进行初步统计,平均大小为8.23公顷,可分为三种典型的街区形态。其中大型街区为60.62公顷左右,横宽大约500m×1200m,主要为教育科研和公共绿地板块的街区形态;中型街区为11.74公顷左右,横宽大约为400m×300m,主要为居住板块的街区形态;小型街区为3.87公顷,横宽大约250m×150m,主要为居住和公共设施板块的街区形态。从绝对尺度上看,研究范围内的街区尺度相对偏大,国外相关学者对大洋洲和美国12个典型城市150~250年城市形态演变的研究发现,80m×110m的街区模式最好[6]。国际经验表明,小街区组织模式更有助于创造旺盛的城市活力,有利于营造人性尺度、舒适便捷、独具可识别性的街区和街道环境,有利于汽车交通对城市的严峻挑战。

(3)从地块大小上看,选取研究范围内253个地块面积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研究范围内地块尺度大小不一,但是地块总体尺度偏大,从地块数量上看,研究范围以0.1~0.6公顷区间的地块开发为主,从地块总面积看,以2~3公顷区间的地块开发为主,10公顷以上的地块主要是高等院校和公园。从用地性质上来说,居住和公共设施用地的开发对地块尺度有着不同的要求。各类型用地地块大小特征也不尽相同,其深层次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中等尺度和大尺度的地块成为研究范围内居住用地开发通常采用的类型,研究范围内有居住用地134块,地块总面积137.81公顷,平均地块面积1.03公顷,从地块大小分布区间上看,居住用地的地块大小主要集中在1~2公顷区间内,最大的居住地块面积为6.34公顷,最小的居住地块面积为0.09公顷。居住空间的巨大变化,究其原因,从居住区发展背景上看,主要是上世纪90年代的住房制度改革引起的。公共设施用地有79块,总地块面积83.55公顷,平均地块面积1.06公顷,从地块大小的分布区间上看,主要分布在0.1~0.6公顷区间,5公顷以上的地块数量较少,但其占地面积较大,主要为研究范围内的高等院校用地。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院校通常采用封闭半开放的管理模式,形成由围墙、大门围合的单位大院,一个高等院校往往占据由城市干道围合而成的大型街区,其地块尺度较大,在大型街区内部,往往会形成内部街区将大型街区进行二次划分。

(4)对253个地块边界分析可以发现,外秦淮河以东地块的边界大多呈现出不规则的边界动态(如图4),而外秦淮河以西的地块边界则较为规划。研究范围内外秦淮河以东部分地块边界呈不规则形态,究其原因,应该是高等院校等单位大院地块边界土地交换或地块裂变引起权属变迁导致的,土地交换导致地块边界去适应建筑平面形状,从而出现齿状不规则的边界形态,改革开放后的沿街商业化、服务化填充、蚕食,都是地块边界不规则形成的原因。

4.3建筑肌理。

(1)建筑肌理是对城市空间活动的累积记录,是经过不间断调整而形成的整体。建筑布局是研究范围内物质空间形态赖以存在的基础,建筑布局涵盖了建筑密度、空间秩序等结构要素。重点研究建筑围合空间与滨水区的相互干预特征以及水体影响下街区内部地块的组合模式和建筑对地块的占据方式(图5、图6)。

(2)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布局方式包括多层行列、板式小高层及高层和点式独栋小高层及高层等多种肌理形式,其布局方式往往受到道路密度影响,道路密度高,地块小,其可达性越高,相应地块往往表现出更加丰富的建筑立面和亲切有活力的街道空间。住宅在扩展的过程中将会变得稠密,并且编制出肌理,多层行列建筑有利于限定街道空间,既保持了街道空间的连续性,又有效的将内部的居住空间与公共空间隔离开,小高层及高层建筑能够有效地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容积率及效益,同时,小高层及高层建筑具有良好的景观视野,能观赏到外秦淮河的优美景观资源,室内日照较充沛、通风良好,能充分满足功能需求。小高层、高层与多层建筑的结合,在同一中又有变化,形成错落有致、连续美观的滨水界面。

(3)教育建筑群往往退后城市道路红线很多,建筑密度和空间秩序相比于居住和公共建筑差异较大,建筑布局对城市空间的塑造没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其周围街道空间及内部广场空间的宽高比普遍较大,造成高等院校地段城市街道界面缺少连续感和围合感,街道空间活力不足。

(4)研究范围内的建筑布局整体上反映了人们对空间使用的不同需求,但在塑造宜人的公共空间、考虑街区内部地块的组合模式及建筑对地块的占据方式同水体的相互作用关系等方面有所欠缺,如人性尺度的缺失、滨水区公共景观缺乏吸引力等。

5. 结语

随着“退二进三”(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缩小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在主城的进行,城市滨水区的城市设计和改造渐成热潮。通过对滨水区物质空间形态的研究,可以从街道、地块和建筑物等方面对滨水区的设计和改造提供借鉴。道路格局需推荐小尺度的街区组织模式,同时考虑路网的等级和方向性与水体的相互干预特征,有益于创造旺盛的城市活力,营造丰富的街道景观,迎接汽车交通时代对城市的严峻挑战;地块开发过程中,建议将一个街区划分成若干小地块进行开发,发展不同的使用功能,实现功能的混合以及城市生活的多样性,重点研究土地利用的属性、强度及其空间分布对滨水区的影响;建筑布局在满足土地经济效益的同时,既要防止其对公共景观资源的私有化,同时又要考虑其对城市天际线特别是水际线的影响。滨水区作为城市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交通组织、功能安排等方面与城市主体协调一致,应通过有效手段加强滨水区与城市腹地、滨水区各开放空间之间的连接,将水域和陆域的城市公共空间和人的活动有机结合,并为滨水区留下必要的视觉走廊[7]。

参考文献

[1]韩冬青. 城市滨水区物质空间形态的分析与呈现[J]. 城市建筑,2010,(2):12~14.

[2]熊国平. 90 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 南京大学,2005:1-2.

[3]段进,邱国潮. 国外城市形态学概论[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4]徐丹. 论城市肌理——城市人文精神复兴的重要议题[J]. 现代城市研究,2007,(2):23~32.

[5][美]斯皮罗·科斯托夫. 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M]. 单皓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段进,殷铭等. 当代新城空间发展演化规律——案例跟踪研究与未来规划思考[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7]王建国. 城市设计(第二版)[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文章编号]1619-2737(2012)11-29-751

[作者简介] 郭飞(1987-)男,籍贯:徐州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蒋寒箐(1989-)女,籍贯:常州人,工作单位:中元国际(南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相关热词搜索: 水区 形态 物质 城市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