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研读”“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等栏目,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例如,每节课的“课后活动”,在设计上不是列出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等让学生进行机械记忆,而是设计了如赏析、分辨、比较、联系、深入思考等活动,以活泼多样的方式促进学生巩固所学;即使设计了问答题,也多是开放性的,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历史教材中重要的教育内容
统编历史教材在展现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和重要史事的同时,重点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材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分时期、分阶段展现,并加以贯通。据统计,在全套6册历史教材中,直接和间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点占80%多,力图做到历史教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覆盖和全面体现。统编历史教材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感悟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体现。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统编历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如中国古代史部分共有41课,其中有9课是专门介绍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其他一些课也涉及这方面的内容。通过教材内容的介绍,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辉煌的文明成果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涉及思想、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重点介绍了40多位文化名人、30余部科技文化著作,从而使学生具体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内涵,以及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3.民族团结教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统编历史教材在这方面给予高度重视。教材通过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揭示出自秦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密切交往、交流和交融,团结奋斗,共同开发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中国近代史的内容中,反映了中国各民族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中国现代史的内容中,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到中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
4.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历史教材的重要内容。统编历史教材在这方面加以充分体现,如非常强调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并将其作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是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主体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国家历史发展的具体演进,还要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形成国家认同。又如,教材中涉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人物,通过他们的嘉言懿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如,中国现代史部分,突出介绍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等史实,使学生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对国家的发展具有自信心。
5.革命传统教育
统编历史教材共6册,其中有两册的内容重点涉及革命传统教育,系统介绍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斗争史,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决定作用,给予了充分叙述;分别介绍了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40多位老一辈革命家,以及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英雄,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
6.法治教育
统编历史教材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选择与法治教育有密切关联的史实,从人类社会法治进程的角度,使学生认识到法治建设对于一个国家强盛的意义,感悟并理解法治的内涵,逐步提高法治意识。在统编历史教材中,提及30余部中外法律,通过介绍中外法治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中外不同国家法治建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尤其是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
7.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教育
统编历史教材对加强国家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教育高度重视,通过具体的史实,使学生具有国家领土主权的意识,包括国土和海疆意识。教材中对历史上中国的疆域演变与发展进行了具体介绍,教材还对我国边疆地区的历史情况进行了具体介绍,包括西藏、新疆、东北、西南等地区,以及台湾及其所有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通过具体的历史记载和历史地图的展现,论述这些地区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历代中央政权对这些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例如,为使学生认识到西藏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教材在叙述元朝历史时,提到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在叙述清朝历史时,特别提到清朝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再如,对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南海诸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教材具体介绍是古代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经营的,尤其提到在明清时期这些地区由中国政府的地方机构进行有效管辖。
8.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是当今国际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统编历史教材在世界史部分,强调人类文明的起源具有多源性,各大文化区域的文明成果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特点。世界历史上的各个地区、各主要国家的文明发展有一定的不平衡性,但在不断交往和交流中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构成了世界文化多元性的总体特征。
历史教材使用的教学建议
对于广大一线中学历史教师来说,统编历史教材是新教材,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新的教材钻研和教学设计。为使教师用好新教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坚持导向,正面引领
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要注重教材的正确导向,在阐发教材时,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原则,充分发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既讲清基本史事和历史发展线索,也要通过对具体史事的分析和解释,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历史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2.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历史教师要用好教材,必须在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材的体例、结构、脉络和内容,并以教材为依托,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钻研教材,搞清楚教材的整体结构及各个组成部分的功用,全面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等;要把握每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关注课与课之间的连接,在此基础上搞清楚每课课文的具体内容。
3.承上启下,融会贯通
教材的实施是分阶段进行的,但要始终把握教材的主线。以上所述的一些重要的教育内容,在教学中需要瞻前顾后、融会贯通,使这些内容前后相连。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梳理清楚每课课文的逻辑层次,而且要将这些重要的教育内容贯通起来,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上认识某一时期的发展,进而形成整体性、全局性认识。
4.师生互动,提升认识
新教材是“教本”与“学本”的结合,学生能否用好教材至关重要。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采取有效策略使学生学好、用好教材。因此,教师要始终关注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在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讲述的基礎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历史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能力,发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小兵执笔)
相关热词搜索: 编写 思路 建议 教学 初中历史上一篇:中国古代的科技教育及其启示
下一篇:刍议高校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