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代科技教育具有多途径的特点,既有官方科技专门学校的科技教育,又有私学、家传和艺徒制的科技教育;既有政府专门机构和官员的科技教育,又有民间的科学技术普及活动。认真总结我国古代科技教育的经验,在倡导“科教兴国”的今天,对我们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发展将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古代科技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6(b)-0000-00
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江泽民在会上指出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十七大胡锦涛的报告中明确强调了科技教育,提出了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而据统计,发达经济国家科技对本国GDP的贡献占到60%—70%,而我国科技的贡献只占到GDP的10%,科技的发展空间还很大,科技教育没有很深入的开展,这些都表明我国的科技教育仍需不断的、深入的进行。
科技教育是传授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目的是培养为社会进步所
需要的各种专门的科技人才。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教育就是这种生产力不断
发展、提高的必要前提,是潜在的生产力。在16世纪以前,我国的科技水平居世界前列,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科技发达的原因很多,科技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我国古代科技教育的方式、方法是什么呢?认真总结我国古代科技教育的经验,在倡导“科教兴国”的今天,对我们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发展将是十分有益的。
我国古代的科技教育大体上可分为官方科技教育和民间科技教育,试析如下:
1官方科技教育
我国古代的官方科技教育可以说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1.1 政府通过设立专科技术学校来培养科技人才,这是我国古代科技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这种官方的科学技术学校从领导体制上看有两种类型:
一是算学,多由教育行政部门国子监(寺)领导。隋朝设立了国子寺,作为全国最高学府,内设祭酒一人,领导国子、太学、四门、书学、算学等馆,并“各置博士、助学、学生等员”。其中算学设算学博士 1人,助教2人,学生8人,由算学博士指导学生学习算学,后停办。算学教学同土地测量、历法推算、水利和建筑工程等实际问题相互联系。实行七年的学制教育,学成之后参加科举考试中的明算科考试,考察学生的“明数造术,详明术理”的能力,即理论(术理)与运算技能(术数)两个方面。也就是既要掌握运算法则,具有运算能力,又必须通晓数学的基本原理。考中之后政府予以录用,委以官职。这种考试原则兼顾知识与智能两个方面,在一千多年前是先进的,在今天也是可取的。因此,算学虽是专科教育,却也归于当时“普通教育”之列,隶属国子监领导(除个别时期隶属太史局)。[1]即便如此,古代的这种算学教育还是为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祖冲之等一大批数学人才,在数学发展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笔。
二是医学、天文、历法专门学校,多由朝廷所设相应的业务部门领导。医学专科学校,由太医署(或称太医院)领导。太医署是管理全国医药、为皇室提供医疗保障的机构,北魏时开始要求太医署的太医招收学生,传授医药知识。隋代的太医署作为医学教育机构,下设医、咒禁及按摩三科,每科设博士及助教各二人,以教授学生。隋立国太短,医学教育制度尚未详备、至唐代才逐渐完善。唐代的太医署是当时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组织最完备的医学校。太医署设有医、药两个部分,并附设药园。医学部分又分为四科,即医科、针科、按摩及咒禁,而以医科的规模为最大,又详分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拔火罐等疗法)五科。
1.2 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和官员来普及科技知识。西周就设有民政官大司徒,掌管教民生产的职事。《周礼•大司徒》记载了这十二项涉及大田农作、果树、蔬菜的辨种技术,采伐山林材物、采集野生果物的生产技术,豢养鸟兽的养殖技术,以及化治丝麻的副业操作技术等等,几乎囊括了当时农、林、牧、副各业。汉代设有“大司农”和“力田”一类管理,负责管理农业生产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
2民间科技教育
我国古代科技教育,其精华部分是在民间。采取私家传授的方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专深广博上都超过了官学。中国古代在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宋金元时期所出现的三次科技发展的高峰,都处于战乱中官学衰微、私学发达的时期。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除天文学外,从官学中培养出来的并不多,相反大多出自民间市井百工之人。民间科技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2.1 私学科技教育。 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官学的衰落,私学兴起,在学术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2.2 家传制。中国手工工艺技术教育主要采取家传和带徒。家传制即父子世代相传科学技术知识,从而造成了《管子•匡业》中描述的“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的现象。唐代规定“工巧作业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这就从法律上规定了劳动人民工艺技术的传授形式主要是家传。
2.3 艺徒制。所谓艺徒制,是一边参加生产实践,一边接受关于生产技术教育的科技教育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在官营作坊,还是在私营作坊中,艺徒制都是传授科技知识、手工技艺、培养后备人才的主要途径(虽然官营作坊中的艺徒制带有官方性质,但教师是民间的工艺名师,因此把官营中的艺徒制也列入民间科技教育的范畴)。
2.4 民间自发的科学知识普及活动。这种活动形式之一,就是民间科普读物的传播。民间的科普活动不凭借官方的力量,主要依靠自身的适应性而获得生存发展的活力。
总之,中国古代科技教育具有多途径的特点,既有官方科技专门学校的科技教育,又有私学、家传和艺徒制的科技教育;既有政府专门机构和官员的科技教育,又有民间的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正是因为我国古代从上到下都比较重视科技教育尤其是对生产实践者的科技教育,所以才出现了群星璀璨的科技人才,取得了令人惊叹的科技成就。因此,要实现“科技兴国”战略,对科技的推广和普及教育是必要之举。而这又必须发挥和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科技教育力量,从而才能真正实现科技立国。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古代 启示 教育 科技上一篇:近十年来国内党政关系研究综述
下一篇:初中历史的编写思路及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