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带来了急救卫生事业的压力,这在大型城市表现极为明显。但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难以改变的,本文通过对上海、北京这两个城市急救中心的行政体制、工作流程、硬件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上海的急救问题主要在于机构行政问题,而北京的弊病则主要集中在硬件配备上。除此之外,还有广泛存在的急救监管不到位、配套社会建设不到位、居民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上海急救机构独立成体系、北京市增加急救网点覆盖,减小急救半径。同时加强急救监管力度、设置急救车等的专用通道、加强居民急救知识的普及。
[关键词]上海市;北京市;急救;急救预算
一、引言
1.1研究意义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中国的城市面积不断的增大,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居民的平均寿命变得更长,这就使得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开始凸显。除了导致社会劳动力缺失之外,人口老龄化对急救卫生事业产生的压力也很大。老年人高发各类心脏、血管和大脑疾病,而日渐扩张的城市使得城市救援变得更加的艰难紧张。根据调查显示,急救呼叫中,排在最前端的便是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休克和猝死。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国家的交通设施的建设加快。一方面,现代交通方式的普及与安全教育的普及力度相差很大,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素质提升没有跟上,这直接导致了许多意外的发生。车祸在急救呼叫中所占份额也较大。在另一方面,大城市的一大特征便是堵车,在出现了车祸之后,急救人员也很难到达现场,延误急救时间。
北京市与上海市都是现今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大型城市。这两者在急救的模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也很具有代表性。通过对这两个城市急救机构和急救模式的分析和比较,提出相应的改善意见,为大型城市的急救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1.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列表对比,根据管理学相关原理,分析相关的表格数据与图表数据,得出一定的结论。从相似性和差异性两个方面分析两个城市分别存在的问题和共同存在的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因地制宜的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本文的数据来源为北京市急救中心工作报告、北京市急救中心官方网站、上海市急救中心工作报告、上海市急救分站官网、上海市急救中心官网、上海市“十二五”工作规划。信息来源均正当可靠。
1.3上海市急救中心介绍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始建于1950年,是上海市卫生局直属的全市唯一的院前急救医疗机构。急救采取的是独立型的专职从事院前急救服务的运行模式,拥有独立的院前急救医疗机构、人员、急救装备及指挥调度运作系统。
1.4北京市急救中心介绍
北京急救中心拥有现代化的医疗救援指挥中心、75个急救网点和10个远郊急救分中心、数百辆急救车和一批技术精良、训练有素的专业急救人员共同组成了北京市院外医疗救援保障体系,与110、119、122、公交、地铁、机场等单位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共同保障首都安全与稳定。
二、两市急救中心差异性分析及存在的相应问题
上海市与北京市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从城市规模和人口数来看都很接近(见表1):
从面积和人口数量来看,北京市和上海市都是十分典型的超级城市。规模巨大人口众多也给急救带来诸多挑战。面对这些问题,这两个城市选择的解决方式却不尽相同。这些不同集中体现在行政体制、工作流程和硬件设施上。
表1 上海市、北京市基本数据统计(2013)
Table 1Basicstatistics of Beijing &Shanghai (2013)
2.1行政体制差异
根据北京市急救中心简介可以看到,北京市急救中心包括三个部分:急救部、急救医疗培训中心和北京急救医学研究所。分散于北京市的各个分站隶属于北京市急救中心。这也就意味着,北京市急救中心是一个较为独立的组织,各个分站直接受到北京市急救中心的管辖,直接执行其命令。与之相对比,上海市急救中心的各个分站在行政体制上,分别隶属于市、郊区(县)二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直接领导,而上海市的急救中心对各个分站只是“指导”。由于体制的问题,各个分站虽然是执行急救任务,但是并不属于急救中心的管辖。两者并没有直接的上下级关系。
行政体制决定了命令的执行程度。在管理上讲究“以权管人,以利诱人”。这两者中的第一条就要求拥有可以管辖的权力。这种权力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于指令的执行速度,一个是对指令的执行质量。
首先,直接的上下级关系可以直接的传达指令,是一种命令式的指令,而不只是简单的需要处理的任务。上级对下级直接享有开除、降职的权力,这种约束力对于命令的执行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第二,上级对下级的关系,直白的说,这在责任关系之下还含有利益关系。上级直接掌握着下级工资、奖金等利益。执行任务足够优秀可以得到中心的奖赏。对于上海市急救的各个分站而言,中心的指令,执行或者不执行,执行的快速或者拖拉,执行的好还是不好对于它们来说都没有直接的影响。因为急救中心不给他们发工资也不能影响他们的工作状况。
所以,在行政体制上,北京市急救中心要明显的优于上海市急救中心。北京市直接的从属关系使得它对于急救任务的处理反应迅速,操作简便,没有多余的过程。这也就决定了在工作流程上的简单直接。
2.2工作流程差异
在有急救电话接入的时候,北京市急救中心与上海市急救中心的工作流程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
在北京市,在有市民拨打120急救电话的时候,电话会直接接入北京市急救中心大厅,根据市民提供的地址信息或者手机定位的方式,北京市急救中心会直接选择能够最快到达地点的急救分站并下达指令派出救护车。
在上海市,在有市民拨打120电话求助的时候,电话也会直接接入上海市急救中心的控制大厅,工作人员接到电话之后会根据市民提供的信息或者直接定位,找出在该区域内能最快到达的急救分站,然后告知市民,由市民打电话到急救分站联系。
上海市的急救工作在工作流程上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地域隔离,第二个是指令下达障碍。这两个问题的根源都能归结到体制上。
由于不同的分站属于不同的城区,一个城区的救护车不能够跨区到另一个城区展开救援。所以急救中心在选择分站的时候,最先考虑的并不是最快的路径,而是先限定了区域,再找区域内最快的路径。但是区域内最快并不意味着最快。这种工作方式的弊端非常的明显,假如一起交通事故的发生地距离其所在城区最近的分站需要40分钟,而周围城区一个分站只需15分钟就可到达,上海市急救中心会选择40分钟到达的而不是15分钟到达的分站。
指令下达障碍的弊端则主要显现在城区划分的明确性。上海市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很难判断一些相邻城区的交界属于哪一个城区管辖。上海市急救中心给出了最近的区域内分站,求助者打电话给最近的分站,如果该分站认为出事地点并不属于自己管辖的范围,有权力不实施救援。这种情况下,急救中心和分站之间会反复的协调。急救中最重要的便是时间,协调导致救援延迟,很容易出现救援不及时导致的事故。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并且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责任也很难界定。
2.3硬件设施差异
表2 上海市、北京市急救参数(2012)
Table 2Emergency Medicaldevice parameters of Beijing &Shanghai (2012)
表2中列出的是截止到2012年上海市与北京市的急救设备数量与部分急救参数。
从表2可以看出,整体上的急救网点上海市较多,但是北京市的急救网点集中在城区内,上海市急救网点在远郊分布较多。这种分布情况也就使得在远郊救援上,北京市的力度和上海市的力度相差较大。
北京市的硬件建设上和上海市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急救车的数量和急救站点数目都不多,所以急救半径比上海市要长,反应时间也较长。
三、急救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
3.1急救监管疏漏
首先是物资的采买。以救护车为例,救护车作为急救的第一道保障是急救中心和各个分站必须配备的,车上的设施也需要一步步的完善。在急救中心购买这些设施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急救单位的工作人员以权谋私的行为。这可能会导致国家投入的财力没有完全的应用于急救建设或者出现购买的设施不达标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国家财产的损失,还很容易在急救的时候出现问题,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其次是工作的分配。由于两个急救中心对于救护车员工的奖金衡量标准是出车救援次数。多劳多得无可厚非,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出现 “抢病人”的情况。许多的病人突然晕厥不可搬动颠簸,这样的行为容易造成二次伤害,给之后的救治带来不便。
3.2急救交通建设缺失与民众急救素质较低
大型城市的交通拥堵一直是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急救工作中时间就是生命,如果救护车在前往救援地点时出现路况拥堵,会白白的浪费最佳的救援时间。欧美的许多国家在城市建设里有专门的急救、消防通道,以防止出现交通拥堵引起的救援障碍。北京市的交通拥堵状况十分严重,上海市也面临这样的挑战。交通一直在建设,但是却一直没有专门划分用于紧急救援的道路。
除此之外,在中国,人们几乎没有为救护车让路的意识,这对于没有紧急救援通道的救护车来讲也是难以克服的困难。与普通车辆一样在交通拥挤的时段赶往一个地点,救护车重要的救援功能被限制了大半。
四、改进方式与预算分析
4.1硬件设施建设
根据之前的分析,北京市急救中心组织架构较为合理,责任明确,任务执行力较强,问题则是硬件设施不够到位。针对这一状况,改进方式则是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增加急救网点覆盖,购置更多的救护车。同时,由于城市的扩大与老龄化的严重,上海市的硬件设施短缺虽然不如北京市严重,但是在2011年就已经出现了53.6万的出车次数3。而同年的北京市出车次数是70万次4,救护车都处在连轴转的巨大使用压力下。另一方面,不论是北京市还是上海市,其急救半径都未能全面达到欧美标准≤1.5km。
查询文献可知,一个城市的救护车数量应当达到:市民日常急救车辆保持≥0.25辆/万常住人5口的水平。而急救网点数计算方式为城区面积为半径为1.5km6的圆覆盖的需要数量。结合表1中北京市与上海市的常住人口数目、城区面积计算可得北京市与上海市的急救车量理论保有数以及急救网点理论数目,结合市场价格等因素计算可得表3:
表 3 北京市、上海市急救事业短缺情况及急救车投入预算
Table 3Causeshortagesandemergencyambulanceinto the budget
由此可见,虽然北京市的救护车拥有量不高,但是短缺数量两者不相上下。但是北京市的急救网点覆盖短缺严重。从经费预算来看,仅就急救车添置这一项两市都需要2000万7的投入。这样大的投入,不一定要在短期内完成,可以分期购买。急救网点的增设也可以分步完成。
4.2行政改革与社会建设
上海市急救中心的问题主要是行政归属问题,由此引发急救指令执行不到位,工作流程冗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对上海市各个急救分站进行新的权属划分,将各个分站从各个区县政府、卫生院下分离出来,直属于急救中心。同时改进工作流程,有急救中心直接指派急救分站,去掉由呼救者自行联系分站的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除此之外,政府应当在规划道路的时候设立专门的应急通道,供救护车、消防车前往救援。同时,加强群众的急救意识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在救护车前往救援的时候主动避让。同时,加强对急救机构的监管,避免出现腐败问题。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急救中心官方网站……中心简介
[2]上海市急救中心官方网站……中心简介
[3]上海市急救事业“十二五”规划书
[4]北京市120急救网络呼叫反应时间的研究……《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年第10期
[5]北京市120急救体系亟待合理规划……《首都医药》2009年第23期
注释
1是指急救单元所执行院外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它代表院外急救服务范围的最长直线辐射距离。
2指从求救者拨打求救电话至救护人员到达事发现场之间的时间间隔。
3数据出自《上海市急救事业“十二五”规划》
4数据来自北京市急救中心记录
5救护车保有阈值出自《上海市急救事业“十二五”规划》
6此为美国标准
7救护车单价取自网络报价的众数
相关热词搜索: 制度 医疗 分析 管理下一篇: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问题与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