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低碳是当代显学。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上海新建建筑的低碳指标领跑全国。在上海,既有朴素实用的江南民居传统,也有强调功能、科技含量的奢华路线。
在香港,私人屋苑因价格高企,少有低碳设计;商用物业的减排表现则较为乐观。政策推动尚需部门执行力到位,才可能启动低碳商机。
策划/主持:《沪港经济》执行总编唐晔
嘉宾
李杨:学者,上海资深财经评论员,供职于中欧工商学院。以下简称(L)
ALEX:香港资深传媒学者,财经评论员。以下简称(A)
上海建筑:奢华低碳风
低碳竞争是房地产业的主旋律之一。零能耗住宅的试验、绿色小区的建设、低碳生活的倡导,正在进入公众的视野。
在先知先觉的上海市场,朴素实用的江南民居传统与强调功能、科技含量的奢华路线,共同影响着开发商的营造思路,也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
上海的低碳建筑样板
目前上海有哪些知名的低碳建筑项目?
L:2004年,总建筑面积达106万平米的德国风格现代化城镇——安亭新镇面世,通过集中式的能源站向整个新镇提供冷热服务:每套居住单元用温度控制器来控制室内温度,同时使用分户计量技术,准确计量用户能量消耗量,其号称一平米一年取暖的能耗仅相当于4~7升汽油(我国北方普通住宅一平米一年取暖能耗约为20升汽油)。
2005年,万科推出了它在上海的第一例节能项目——朗润园,宣称采用了20项节能环保技术;同年,“中鹰黑森林”的项目以19项“世界先进科技系统”名噪一时,号称是上海第一个具有“衡温、衡湿、衡氧”室内环境的住宅;2009年,朗诗绿岛“低碳住宅”高调进军上海;2010年,崇明陈家镇启动“生态城”建设,将于2020年实现全城的低碳无污染排放。
开发商的低碳地产是否步调一致?
L:虽然有了比较明确的目标,然而,一拥而上的低碳地产实际上参差不齐。一些仅配置了外墙保温、中空玻璃等围护设施的项目,也号称“低碳住宅”。另外,在发达城市的低碳建筑设计、设备运用上,存在“贪大求洋”的风气。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前,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典型用词还是“绿色地产”,会后各项目纷纷标榜“低碳”,其实,有的耗能比不提低碳的项目还高。
在政府引导T高歌猛进
低碳建筑的推行与政府推动有什么关系?
L:低碳建筑样板是中国政府参与国际合作的成果。i972年、1992年、2009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里约热内卢和哥本哈根召开了三次环境与气候大会。1997年京都议定书和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更掀起了两次全球“低碳新浪潮”。2010年初两会上,“低碳”一词崭露头角,及至上海世博会场馆,更是全球低碳方案云集。
政府积极推动的原因是,与其它行业相比,房地产业属“高碳”、高能耗。我国目前的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三成。存量建筑430亿平米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与此同时,我国每年新建建筑的九成,其节能标准远远落后于欧洲,改进空间很大。
上海市的节能减排政策如何体现于建筑领域?
L:超级城市的节能规模令人咋舌。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上海大中型超市、便利店如果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一年可节电约4521万度。
2008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选定了上海和保定作为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试点。世博会交流的灵感和样板,更推动上海城市建设的新标准和低碳挂钩。上海的新版本建筑节能条例明确提出,新建建筑节能标准要提高到65%。还将在新建建筑大力推广雨水回收、草坪式或花园式屋顶绿化、多层玻璃、强化自然通风与节能空调技术等,下一步将针对低碳实践区、低碳城区、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和低碳市政等方面制定更加严格的、约束性的低碳生态指标。
上海的节能减排指标分解到各区。2010年末的胶州路重大火灾,间接原因之一就是静安区政府,投入巨资对现有居民住宅楼进行外墙保温,结果保温材料成了罪魁祸首。
江南民居:从小窗户到晾衣杆
低碳建筑是否是横空出世的新生事物?
L:低碳建筑并非遥不可及。简朴的生活传统蕴含了低碳的精髓,就像停车熄火那样,根本不需要高科技。低碳建筑在传统民居古已有之。北京的四合院,南方的徽派建筑、西北的窑洞、东南的客家土楼……都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低碳建筑,它们根据区域气候环境,做到冬暖夏凉,以自然的手法实现低碳的梦想。
上海及周边传统民居是否适应低碳要求?
L:低碳建筑必须因地制宜。例如住宅朝向,北京冬日短,非常需要阳光,住宅往往坐北朝南,上海则受季风影响,偏东南15度上下是最好的朝向,光照最充足、风向最顺畅。
江南民居能够有效控制体型系数,减少暴露在空气中的建筑外表皮面积,降低住宅能耗。现代圆柱形、菱形、蝴蝶形及各种不规则的建筑构造,大面积凹凸在外的阳台和卧室、飘窗,不合适的窗墙均影响保温隔热,堪称高能耗的败笔。简而言之,墙要平一点,窗要小一点,风和阳光充足一点。上海晾晒衣服的“万国旗”,比起酒店式公寓体面的干衣服务,其实更为低碳。
奢华路线的背后:低碳产业链
相比于传统生活方式,当代低碳建筑的显性推动力量是什么?
L:虽然科技仅是低碳的支撑之一,上海低碳建筑正在与高科技、高价房的概念联姻。先进新风系统、地源热泵、辐射式调温以及贵重的建筑材料等最新低碳技术与设备,大多来自国外,国内技术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高舒适度、低能耗是一对需要把握的矛盾。主流的低碳科技追求“恒温、恒湿、恒氧、低噪、适光”,包括地源热泵系统、混凝土天棚辐射系统、外墙保温系统、置换全新风系统、屋顶地面系统等的供应商都将大有可为,国际通行的LEED认证甚至被认为是新兴市场的推动者,与商业利益紧密相连。
低碳建筑走“奢华路线”有何误区?
L:在低碳产业链的推动下,低碳地产存在着被误用、误导、滥用的可能。仅从开支看,业主可能面临高昂的运营维护费用。有一套“全副武装”的77平米住宅,每月物管费就要308元,制热费330元(制冷费390元),24小时(二次加热)热水65元,户式新风25元。
当前的低碳住宅多强调舒适度的提升,但是片面强调舒适度并非低碳本意。比如说,被广泛采用的“辐射式调温”相比“对流式调温”会让住户更舒适,其温度能够控制在20~26℃,湿度40~60%,声音35~45分贝,这些其实都是以高碳排放为代价的。当然,类似冬天取暖的地暖设备增加一些能耗无可非议。同样采用地暖,也有煤气与用电两种模式。由于上海电费普遍是阶梯电价,后者更受青睐。
标准与本地化:容积率高一点,能耗低一点
关于低碳建筑,国际标准是否适合上海乃至内地?
L:节能、低碳堪称当代显学。目前,国际上对绿色建筑的节能评价系统,主要有美国LEED(领导型的能源与环境设计)、日本CASBEE(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系统)以及中国公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无论采用何种标准,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方法,尊崇自然的精神,始终有助于开发商们实现低碳目标。E海的方方地产咨询机构推出“江南城市版的低碳住宅开发评价体系(《UHE系统》)”,可以视为低碳标准本地化的努力。
从整体上降低能耗,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变?
L:首先,上海商品房设计普遍贪人,动辄100多平米的两房户型,增大r能耗;其次,有必要从实际出发,提高建筑用地的容积率,减少单位家庭的资源占用和能耗。
现状是,很多人在24小时中央空调环境中还要开窗透气;有新鲜空气却打开空气净化器;住在二楼三楼,上下都乘电梯……广泛采用的集中供热、制冷技术、新风系统,使得建筑能耗急剧上升,美国式的生活方式被效仿需要巨大的能耗。
内地房地产开发流程也有诸多待改进之处。毛坯房交房时大量房门、浴缸、坐便器转眼被砸毁。据称,单单全国每年敲墙砸洞造成的浪费就高达3000亿元,平均每户装修的建筑垃圾达到2吨。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经表示,我国每年新建建筑的平均寿命只能维持25~30年,低质量的产品明显加大了能耗。
香港建筑:减排寸步难行
在香港,约63%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发电,而建筑物能耗占总用电量8%。因此,香港要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城市,就必须从减低建筑能耗入手,而绿色建筑和低碳经济是最有效的方法。
有见及此,香港环境局局长邱腾华表示,政府将大幅减排,到2020年把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水平上降低五至六成。
今朝有酒今朝醉
虽然政府有减排目标。但是从目前来看,本港私人屋苑甚少有减碳的设计,最多也只是停留于环保露台及平台花园。为何本港的低碳建筑寸步难行?
A:在讨论问题之前,先得看看本港市民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衣食足,知荣辱”,现时本港最热门的问题是天价楼房,大多港人还停留在是否有片瓦遮头的最低要求方面,哪还顺得上建筑物是否低碳?港人考虑的是楼房的售价及租金——能买到面积、价钱及地段皆适宜的,已是万幸,节电省水根本没有什么人理会,或者说无力理会!低碳建筑当然好,可惜的是本港楼房供不应求,楼盘一推出,大家便争先恐后买楼,以防楼价进一步升温。
从理论来说,低碳建筑在设计、建造和应用这三方面,都是极其值得推广的,这种建筑物省电,能应用大自然的资源,没有排放化石燃料,如果发展成熟的话,还可以制造能源,如加设太阳能设施、进行雨水收集等。可是在香港,一来因为楼市供不应求,二来由于成本过高,因而始终未能普及。
所以,颇有趣的是,本港有一“环保建筑大奖”,2010年度大奖得主分别是罗湖惩教所重建工程及秀茂坪南邶,前者是颁给在囚人士,而后者则是公屋的低收入住户。至于低碳私人屋苑,可谈论的例子不多,由新鸿基兴建的元朗采叶庭可说是其中代表作,但也只是停留在起步阶段,如停车场多个采光及通风口、自选冲厕水量及太阳能照明系统等。不过整体而言,低碳建筑在香港并未成风。
企业减排未成气候
相对于住宅用楼宇的减排寸步难行。商用楼宇的减排成效如何?
A:香港用电最多的是商业建筑物,例如写字楼、商场、酒店等。如果这些主要用电的行业,例如地产商会或酒店业1办会等,携手合作减排,将会对整个香港减排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议有些跨国公司的总部,可以做一个领头羊的角色去落实减排,起到标志性的作用。
香港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是太古集团——太古集团会在旗下的楼盘和商场做减排。还有一些商会,如香港工业总会等,也开始实行在行业内减排,例如出版小册子,或推出免费碳审计划等。不过,即使做到这些,香港仍然落后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
例如新加坡,政府会致力于推动低碳建筑,订立政策令企业更换新的节能减排设施,同时亦有一些罚则,要求企业或行业在一段时间内达致减排目标。减排是需要政府和行业一起落实的。政策带来的商机
据说港府最近也出招推行减排,包括制定《建筑物能源效益条例草案》。强制实施建筑物节能减排;拨出4.5亿元,推出建筑物能源效益资助计划等,这些新措施会带来新的商机吗?
A:正因为政府和行业一起推动低碳,这也间接发展出了一些碳审计、能源审计的公司——它们详细指引企业,订明企业减排目标和方法:统计企业内碳排放的源头、能源排放源头,以逐步落实减排。这类公司的职能是帮助企业评估碳排放,从而为他们度身订造减排目标和指引,为企业环保之余,亦能节省成本开支,而节省的电费,审计公司可以分一杯羹。这些行业在欧美等地非常流行,由私人公司分担政府的工作,以减轻政府的支出。
需要留意的是,现时制定能源减排方案的是环境局,而消耗能源最多的是建筑物,这涉及到发展商和发展局,环境局能否有足够力度和发展局合作或沟通,令人生疑。如果有一个跨部门的委员会协调两局的合作,应能全方位提升能效。
港府的底牌:将问题推到内地
刚才谈及港府现时的减排方案,的确会为本港带来商机,听说,港府为减排,正考虑在广东设核电厂供电到港?
A:政府在刚刚推出的《气候变化咨询文件》中表明,香港未来10年用电需求,有一半来自核电。但文件没有说明这些核电是来自广东还是香港,不过坊间都认为,未来10年,政府会沿用大亚湾核电厂的模式取电——即电力公司直接在内地建核电厂,然后输电回香港。这个模式对香港政府来说,是最简单方便的,政府最多只是兴建由广东至香港的地底或架空电缆,资金、项目内容等都交给电厂。
我对这个模式的态度是很有保留的,把香港的减排假手于核电厂,是下了一个很大的赌注。因为许多环保团体都说,对于香港,最长远、最快捷、最有效的减排方法是节电,只要政府有很好的机制和政策,鼓励大家从源头开始节电,我们就不用额外增加用电需求,香港便不需要在内地取那么多核电。
港府对于减排的最大盘算,是透过购买在内地生产的核电来达到减排,将一切问题推到内地。这方法当然立竿见影,但真的可以一了百了?背后的问题是短视。
所以,香港的低碳建筑绝不会如上海一样,造就庞然商机……
相关热词搜索: 香港 上海 建筑 低碳上一篇:中国“绿色科技”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