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经济发展、资源功能与中国配置绩效与策略

| 浏览次数:

[摘要]经济发展理论中对劳动对象资源开发利用的强调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地认识劳动对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就不可能科学论述资源在增长理论及模型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学的分析模型,指导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践,建立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及能源支撑体系,并调整优化资源及能源的供给与需求结构。

[关键词]经济发展;分析模型;劳动对象;资源能源

[中图分类号] F120.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4-0016-05

一、经济发展分析模型、资源功能与增长方式转变

1.马克思学派辨证关系经济发展模型及显示的资源地位。马克思学派全要素辨证关系经济发展及资源地位模型的创立,建立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与发达国家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发展及资源地位和作用的再研究基础上。发达国家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发展及资源作用的理论,虽然基本没有脱离经济实际并且触及到经济发展及资源作用的基础问题,有一定可参考价值,但是都不够系统完整,甚至存在很大片面性,并且发达国家经济学家的理论基础即哲学分析方法和出发点存在伪科学性。

经济发展理论是研究以国家为经济体如何增大产品和劳务的产出量,即如何增加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学。该源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斯密系统研究资本经济发展问题,李嘉图把经济发展归为土地(资源)、资本、劳动三者结合的产物。[1]马克思将经济发展的因素概括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辨证统一关系,而生产力要素包括着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劳动对象也就是自然资源。

经济发展理论成为经济学一个独立研究领域是20世纪50年代即二战后的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凯恩斯借鉴马克思总结罗斯福新政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凯恩斯宏观经济发展理论编制;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古典学派经济发展理论提出,代表为米德和索洛并编制模型,且将资源功能引入模型;20世纪80年代以罗默、卢卡斯、斯科特为代表强调人力、知识和资源的作用。

总体而言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及资源作用的理论并没有突破古典经济学的范畴,仅就某些具体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分析,因此也就更不可能超越马克思学派的视野。[2]

科学的经济发展及资源作用理论及模型的建立还是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也就是从整个大的社会经济着[,从具体经济领域着手,即从生产力构成、生产关系构成、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影响关系建立科学经济发展及资源作用理论和模型。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间的关系怎样,生产关系对资源使用的能动作用如何发挥都需要科学的描述。

生产力要素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直接要素,包括劳动力及其实际劳动、资本即过去劳动的积累、生产对象即自然环境及资源。科技即人类劳动经验的总结和应用,教育即劳动力生存的必要成本和知识传播。

生产关系是人与人在生产中结成的关系,核心是社会分配关系,其社会表现形式是经济制度。发达国家经济学家把重点放在研究资本、土地(自然资源)与劳动的分配关系上,但是资本与土地(自然资源)的所有者是人。资本与土地(自然资源)的所有者获得新增经济发展的比重高,劳动力获取的就低;反之则相反。

发达国家经济学家的结论是资本与土地获得新增经济发展的比重高,再投资就高,经济再增长的速度就高。事实是,现代社会影响投资的直接因素是银行利率,收入高者与低者的储蓄或投资倾向没有太大差别。

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形成,分配关系不当有效需求就不足,经济发展过程就产生波动,甚至危机。分配关系通过社会再生产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需求实现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个间接影响层次,即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影响。包括政治倾向、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通过生产关系环节产生间接的、外围的、整体的、宏观的影响。

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还都存在一个国际方面的影响。

因此:经济发展JZ={[(劳动力L2·教育J<劳动力L1+资本Z+劳动对象D>)·科技K]·国际经济影响GJ}·{[生产关系影响S +(政治倾向+社会结构+文史传统等)] ·国际环境影响GH}

劳动力L1为在业劳动力,劳动力L2为后备劳动力。

模型可知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层次,而生产(劳动)对象自然环境及资源更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本条件。即:

经济发展JZ=[劳动力L2·教育J(劳动力L1+资本Z+对象D)]·科技K

实际上,影响经济发展的任何社会经济因素都根本不可能用数学方法、甚至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精确计算或表述,建立经济发展模型只是个相对规范表述。如自然环境因素中对经济发展影响最直接的是能源,包括石油、水、天然气和煤等常规能源,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和生物等替代能源,但是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影响究竟多大,无法计算。模型的价值在于运用科学的即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认识经济发展及资源功能。[3]

2.模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价值。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史清楚地证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促进或制约增长的主要因素各不同。转型初期,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在于制度创新,从而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之后,供给不足与需求旺盛矛盾突出,资本制约矛盾显现,大规模引资开始,国际资本与中国低廉的劳动力结合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而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大量剩余价值被外国资本掠走,教育改革与发展产业教育同时展开,科学技术进步及机构改革提上日程;目前,迅速扩大的生产能力使资源供应紧张矛盾极为突出。

就决定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即劳动力、资本、劳动对象、科技和教育分析,中国最不缺乏的是一般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如果能实现充分就业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积极影响,而中国最缺乏的是较高素质的劳动力,需要通过普及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来实现;

资本的一般表现即生产工具其多寡相对于劳动力而言,中国闲置大量过剩劳动力的事实同时说明资本存量不足,需要长期且高比例投资;

劳动对象即生产资料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直接制约因素,特别是生产资料中的资源问题、资源中的能源问题。自然资源通过人类劳动开发成为生产最终产品的基础资料,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不仅造成自然不堪重负,并且经济运行困难;

中国劳动力使用不足、资本紧缺、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归根结底是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发展的各基本要素中缺乏科技含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科技含量成为根本途径。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及能源利用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继社会再生产需要从“外延”向“内涵”、从“粗放”向“集约”转变后的再强调。所以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因为“高投入、高消耗、污染重、效益低”的粗放经济发展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势头走也付出沉重代价。拼资源的结果是GDP增长10多倍而资源及能源消耗相应增长40多倍;火力供电煤耗、钢铁企业吨钢能耗高都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0%,水泥高45%;单位GDP废水排放量是发达国家4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终目的是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经济,高效利用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

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指导思想上需要转变观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统筹发展,通过新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型认识发展思路。1995年在制订“九五”计划时就曾经提出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但是成效不理想未达到转变的目标,根本原因是转变的途径不明确,途径不明确是因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型未建立起来。

4.就生产对象即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开发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开发中,先开发什么后开放什么、以什么能源为常轨以什么为替代都必须有章程,都必须上升到法律、政策的高度;利用中,循环经济是一种良性的能源利用理念和模式,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原则是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重点是发展清洁生产、推行资源节约和开发综合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仍需要科技的支撑,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促进废弃物的再利用,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流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型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需要大力提高和普及教育水平及程度,提高科技水准和国民整体素质。因此必须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使科技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具有坚实的人才和大众基础。

二、资源、能源及石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资源及能源开发利用所面临的瓶颈。经济学把为了创造物质财富而投入于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通称为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物质)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而物力资源中最重要是水、土地、能源等。目前煤炭、原油、天然气、水等是使用最广泛的常规性能源;而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能、海洋能等则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和在技术进步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的能源,目前,中国常规性能源探明的可开发总量超过8,230亿吨标准煤,经济可采储量1,392亿吨标准煤。

中国能源储量虽然很丰富且水能源和煤炭探明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三位,但人均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石油、天然气等人均储量更是低于平均水平,这是能源短缺的基本原因,而经济结构趋向重工业化,耗能产品增速快,导致能源供应高速增长条件下仍然短缺。

而能源开采和使用的一些技术较为落后,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低且环境污染严重。目前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5%,并且性能指标落后发达国家15年左右。

能源税设置也不合理造成能源开发中采收率低下。

较低的能源利用效率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生态环境污染很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85%的煤炭是通过直接燃烧使用,大量煤炭低效燃烧带来严重的大气污染。

能源利用中一次性消耗掉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使用后能再利用的称为二次能源;能再利用称为三次或循环能源,也就是目前所强调的循环经济的初始与核心内容。

改变能源供给与消费结构是社会经济全局性问题,认为单纯凭借几个大工程就可以改变中国能源结构是异想天开。增加石油、天然气供给仅是常规一次性能源供给的内部结构变化,降低的仅是对煤炭的依赖而不是新的替代能源开发,更不是可再生及生物能源开发利用,对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协调作用有限。

目前常规一次性能源在中国的能源消费比重仍然在继续上升,且存在很多难题。世界发达工业化国家只有7亿人口,而中国有13多亿,如果中国的常规能源消费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仅原油就需要26亿吨,中国自产4亿吨,世界石油总产量只有40亿吨,可供出口只有15亿吨左右,即使全部给中国也不够,因此不进行能源消费结构的转换将产生极为严重的问题。

2.能源消费上升期中的中国经济发展。重工业比重的提升,以及以住宅、汽车、家电等消费需求为主导的消费升级,对能源消耗增大,能源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已受到能源供给的约束。近些年来能源增长明显快于GDP的增长,常出现电荒、煤荒、油荒。同时,居民对能源的消费比重不断提升,占能源消费总量已近20%。因此全世界都对中国在迈向中等收入国家进程中的能源需求担忧。

能源问题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改变,利用效率低造成的能源紧张因素也不会在近期内得到改变。并且人口还在增加,家用电器、汽车等耗能消费品在不断增加,能源供给形势不容乐观。

能源供给对经济发展有显著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已受到能源的两个方面约束:供给(储量)和价格。能源供给关系到经济安全,虽然短缺可以购买,但是中国的人口基数及能源消费会对世界能源市场造成的巨大影响,即使是一个小幅的能源消费增长率也会导致巨大的绝对消费增量。

低成本的劳动力和能源价格保持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是能源价格被人为压低,不能反映能源的稀缺性,并导致能源利用的低效率,变相鼓励了企业对高耗能低效率的设备和技术的投资。

能源的低价格必然导致将来更高的能源价格,因为不断积累起来的低效率设备和技术生产方式,与能源储量的不断下降,必然引发能源价格的质变,从而阻碍经济发展。

能源的有限性使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短期的波动无法改变长期的上涨趋势。近年来政府相对控制了电力和石油的价格,而原煤价格的连年上涨并未使煤炭需求得到抑制,原因就在人为压价只会使未来的价格更高。中国的人均能耗目前还不及世界水平的一半,但是10年后能否用得起将是问题,经济发展的基础将是问题。

3.目前中国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对热值高、污染少的石油消费需求迅速上升,但是石油储量仅占世界储量的2%,所以石油的长期供应并不乐观。消费升级、城市化与重工业推动力的本轮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性更大。中国石油45%需求借助于进口,国际油价的上升就不可避免的增加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

重工业增长速度会在石油冲击下加速滑落,对汽车等领域的消费形成重大打击,从而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的下滑,石油价格的冲击下通货膨胀将不可避免,至少会增加膨胀幅度。

石油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其价格的波动会引起连锁反应。以原油为基点的产业链,将受到油价的严重冲击。柴油、汽油、橡胶、化纤等与石油直接相关的行业以及汽车、航空等行业的利润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直接受惠者是原油开采业,替代能源将受到重视。[4]

三、经济发展中的替代、再生及生物能源开发

1.替代、可再生及生物能源开发利用。持续的油价总体攀升提升了替代能源开发效应,尽管目前替代能源在全球能源市场上的份额只有2%,但从发展势头看,替代能源产量超传统油气能源只是时间问题。绿色燃料乙醇相对高油价而便宜;风能和太阳能也重新开发再起,有力地助推了经济发展。替代能源即目前的非常规能源,而随着非常规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可成为常规能源,包括核能、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和生物能源等。

只能扬长避短调整能源开发使用结构,增加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及生物能源的使用比重,才能在经济发展中建立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消耗、加快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进步,才能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能源供给和使用所面临的问题。

替代能源开发涉及范围包括使用氢燃料的汽车,安全性更高的核反应堆,太阳能,高效率的照明设备以及海底的沼气等。氢燃料在18世纪后期是欧洲一种通过烘烧煤块得到的富含氢气体,被称作家用煤气,现在许多工业化国家正试图用作汽车燃料。氢气来自于水或碳氢燃料,如果能削减成本将会产生很大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核能目前主要是使用铀燃料棒,通过核裂变产生热蒸汽推动涡轮发电。新一代球床模块反应堆由较小的单位组成,用氦气代替蒸汽,效率至少能提高35%。铀的价格低廉而且对空气也没有污染,可怕的是会产生有长期放射性危害的核废料。

实际上,中国正在考虑在未来20年内建造30个球床模块反应堆,以满足急剧上升的电力需求。美国能源部正计划建球床模块反应堆,预计在2012年开工。

沿大陆斜坡的海底以及在北极的永久冻结带下,蕴藏着大量晶状天然气,被称为甲烷水合物。全球储量相当于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及煤的总和。但还没有找到开采方法,油泵抽取、挖掘都不奏效。

2.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和生物能源等,是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中具有清洁、永续特征的能源。中国将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占能源供应的比重达到15%左右。全球风能能源丰富,陆地、海上都可开发利用。未来30到50年内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特别是电力供应战略地位的突出,风力发电的发展潜力可能超过核、水等发电电源,在能源供应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水电能源遍及全球并已经在电气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陆地表面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能约相当于 1,700亿吨标准煤。目前太阳能能源的利用主要是城乡居民热水供应,中国太阳热水器已经有5,000多万立方米的保有量,2020年和2050年分别可达到2亿立方米和5亿立方米保有量。随着太阳发电的发展,一般估计2040年太阳发电可能占据全球发电总量的20%,按照中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计算也应有10%发电装机。

生物质能源主要有农业废弃物、森林及林产品剩余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等。中国农业秸杆年产量超过6亿吨标准煤;林业剩余物相当于2亿吨标准煤;城市垃圾达到2.1亿吨。

生物能源又称绿色能源是指从生物得到的能源,从太阳能自然转化而来,转化过程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能源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利用高技术手段开发生物能源,已成为当今能源战略的重要部分。生物能源的主要形式有沼气、生物制氢、生物柴油、燃料乙醇即酒精等。

沼气是微生物发酵秸秆、禽畜粪等有机物产生的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可燃甲烷;氢气的燃烧产物只有水,因此氢气是最清洁的能源;生物柴油是利用生物酶将植物油分解后得到的液体燃料;燃料乙醇是目前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生物能源。

微生物发酵开发能源的途径多种多样,以纤维素质能源为原料经直接发酵或酶工程方法可生产酒精。巴西发展蓬勃并到达产业化开发,用廉价生物酶将纤维素变成葡萄糖。[5]

四、保障经济发展的资源及能源开发与使用策略

1.经济发展、能源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基本战略。目前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借鉴国际经验,走符合国情的能源道路,“提高效率,保护生态,保障供给,永续发展”。“提高效率”即提高能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很低,每单位能源消耗生产的GDP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因此,能源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开发节约并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保护生态”即把生态环境容量要求作为经济发展与能源开发的决策变量,在经济发展中引入生态环境的要求,处理好生态、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保障供给”即为实现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通过宏观引导,技术进步、优化供求,协调经济发展中的能源供给;

“永续发展”即能源可持续供给下的经济持续增长,2020中国需要的一次能源为32亿吨标准煤,是目前的2.5倍,不实施永续发展,经济发展会受到巨大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将经济发展与能源开发限定在承载限度内,协调能源开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能源供给的经济生态要求与一般方向。改善能源结构一方面要发展水电、天然气和煤的净化燃烧技术,改变常规能源的供给与消费结构;另一方面更要大力发展核能、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和生物等替代能源,特别是太阳能、水能、风能和生物等可再生能源,使之成为常规能源。目前发展这些能源的成本还比较高,但是随着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持续上升,发展新能源就有了经济利益的诱导性。

如果每年每桶原油价格上涨10美元,对中国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约为0.3到0.4百分点。按可比价计算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期,国际市场上的能源价格相当于目前每桶原油80美元。因此改善能源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非同一般。

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也会推动节能技术和新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并且中国很可能是走在世界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前列的国家。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基础是微观企业经济上的明显利益,而宏观政府行为就要站在长远的高度,消除能源安全的隐患,减轻常规能源使用和外交上的压力。

3.改善中国能源赋存结构与供给结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中国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说明中国的能源利用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结构方面还都比较粗放,必须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选择能源节约效益提高的科技先导型发展方式,调整产业、产品和技术结构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煤多油少是中国能源赋存结构的基本特点,常规化石能源中煤炭能源占90%以上。解决问题的出路是提高煤炭加工、煤炭高效燃烧技术。但是,今后能源开发结构无疑会向多元共进转变,可再生能源将迅速发展。

继续加快中国电力的发展仍是当务之急,包括水电、核电、风电的开发,提高能源系统效率改善能源供给结构,减少大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否则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

4.健全制约引发粗放型经济发展的经济机制。必须通过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反映能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把企业生产行为以及扩大再生产投资“逼入”依靠科技发展的轨道。具体作法是:通过宏观及产业政策促进投资结构的优化与升级;通过产业政策及金融手段制止不顾能源和经济承受力污染大技术水平不高的项目。

经济发展源于投资,而投能源于利益,收益大于银行利率企业就有投资冲动,不会考虑能源是否过度使用。因此,必须从制定严格的能源使用政策和加强监管两方面着手,提高能源使用成本,如此才能经济发展具有可靠的基础。

5.建立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行政政绩评价机制。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大比重与中国政治结构决定中国的行政权利甚大,行政权利使用的效果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及方式转变的绩效,以及成效的大小。因此,政绩就不能仅考察GDP增速,必须强调考察单位能源使用GDP的提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直接要求是环保改善程度与能源使用效果,因此要把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纳入行政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用制度进行约束,只有约束住行政干部,全社会才有希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有希望。[6]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 书馆,1974.

[2]R. M. 索洛.经济发展论文集[C].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4]国家发改委、经贸委.中国能源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Z].2006.

[6]崔巍.强国发展战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s Function and Their Allocation Effect

Cui Wei

(Jina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Jinan 250002,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object-of-labor resources plays a crucial par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ies, but the deficiency of their epistemology held by economist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can not make them scientifical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object of labor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by preventing them from scientifically describing the function of resources in growth theory and model. Therefore, we should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alysis model based on Marxist Methodology, guid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building up a support system for sustainable resources and energy resources with a harmony between ecology and economy, adjusting and optimizing the supply-and-demand structure of resources and energy resources.

Key word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alysis model; object of labor; resources and energy resources

(责任编辑:张积慧)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 绩效 经济发展 策略 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