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界定了现代服务业的范围,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现代服务业综合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据此对我国各省市2005年现代服务业的综合实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08)05-0005-06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与研究现状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但目前关于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和统计口径,还没有明确的、统一的界定。黄繁华(2002)将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界定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消费性服务业。其中现代生产性服务是指应用现代科技和满足生产中间需求的各项服务,现代消费性服务是指主要为满足个人生活质量和能力扩展所需要的服务。徐国祥和常宁(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
在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并没有“现代服务业”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具体分类目录。徐国祥和常宁在《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的设计》中。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设计了现代服务业的统计分类标准,将现代服务业分为物流与速递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远程教育等8大类。北京市统计局2005年印发了《北京市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试行)》(京统发(2005)81号),推出了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界定标准和统计范畴。
本文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对应的,主要是指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服务性产业。现代服务业具有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的基础上,参照北京市关于现代服务业统计范围的界定,并考虑到统计上的简便性和易操作性,本文认为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金融、房地产、商务服务、科研技术服务、环境管理、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
目前,国内对现代服务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现状、发展条件以及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对现代服务业综合实力的研究还很少。徐国祥和常宁讨论了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和分类,周振华(2005)研究了现代服务业发展必须依赖的特定基础条件,单晓娅,张冬梅(2005)以贵阳市为例,建立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条件指标体系,张永志(2006)分析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由于各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很不平衡,国家在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时,必须考虑各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综合实力。因此,对各地区现代服务业的综合实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构建现代服务业综合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2005年各地区现代服务业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由于现代服务业包含了众多行业,因此,对现代服务业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是复杂的。在对现代服务业综合实力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还要将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因子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比如基础设施的状况、产业的集中程度以及政府行为等。对于这些因素的分析有助于透彻理解不同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差异的原因所在,能更全面地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动态。在构建现代服务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时,本文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的原则,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选择合理的评价指标,以准确地反映现代服务业的综合实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 综合实力 现代服务业 区域 我国 研究上一篇:构建服务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