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目录》《文体特派员制度》《示范文化户文化独贵龙民间文艺团队资助及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探索实施了群众满意度考核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机制,设立3000万元文化发展资金,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长效发展。
发挥凝聚力、增强影响力、提升竞争力,充分彰显基层文化建设价值
一是充分发挥了文化凝聚力。旗委、政府始终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引领社会思潮,以“文化铸魂”工程聚人心、铸和谐、促发展,全面实施铸魂聚力、强基惠民、精品塑造、文化传承、产业振兴、人才聚集“六大文化工程”,常态化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全民素质提升工程、乡风文明大行动。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全旗各级各界的文化担当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群众参与文化建设、文化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乌审文化的独特魅力多彩绽放,形成了爱我乌审的共同情怀。13万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凝聚了建设绿色乌审的统一意志和强大合力。
二是切实增强了文化影响力。近年来,我们深入挖掘、科学开发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四大品牌,多層次、多角度扩大乌审文化的影响力。历史文化以萨拉乌苏文化为引领,全面启动了萨拉乌苏遗址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申报工作,邀请知名专家进行考古学、地质学、古人类学、古环境学研究,每两年举办一届萨拉乌苏民间艺术节,充分挖掘和弘扬萨拉乌苏文化的独特魅力。民族文化以马头琴文化品牌为龙头,实施了全民马头琴文化传承普及行动,建成了中国马头琴文化传承保护基地,组建了中国首个马头琴交响乐团,多次在国际国内大型活动和各大院校展演亮相,成功登顶国家大剧院,使马头琴文化以更加美好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民俗文化以“三乡文化”“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为载体,打造非遗民俗文化品牌;成立了自治区首家旗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力保护和传承优秀民俗文化遗产,成为拥有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旗县之一。生态文化以“牧区大寨精神”为引领,将生态问题作为我旗最大最根本的民生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县域治理最大最根本的执政理念,融入到全旗人民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使之成为全社会共同的道德操守和自觉行动,乌审旗被列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特色文化的打造,不仅带动了文化本身的发展,而且发挥了文化的影响力,这一系列文化品牌已成为绿色乌审对外展示形象的“亮丽名片”。
三是极大提升了文化竞争力。我们始终坚持将文化渗透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助推特色文化走向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全面建设生态文化旅游体验基地,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标准打造了“一河三园”文化旅游产业带,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旗。促进文化与城镇建设深度融合:将现代建筑理念与乌审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城镇建筑、景观和社区建设的每个细节中嵌入文化元素,彰显文化气息,提升城镇品位;将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融入到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和“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让时代气息与乡村文化交相辉映。促进文化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将文化理念渗透到“四大基地”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园区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的各环节,以文化塑造人、塑造基础、塑造环境、塑造发展理念,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目前,我旗跻身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综合经济实力上升到自治区第12位、西部百强第21位。
增强文化自觉、体现文化担当、强化组织保障,推动基层文化繁荣发展
一是以高度的文化担当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近年来,乌审旗党委、政府不断强化引导,健全了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管理体制和保障体系,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文化部门组织落实、相关部门分工履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二是以有效的资源整合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在推进过程中,我们深入挖掘和充分整合特色文化资源,促进特色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进行科学配置、有效供给,形成了互联互通的文化服务链,保障了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以多元的投入机制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我旗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民间三支力量的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大力兴办公共文化服务实体,培育和扶持文化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促进其成为繁荣公共文化服务、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形成了文化提升人气、人流促进经济、经济反哺文化的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格局。
(作者系中共乌审旗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 晶
相关热词搜索: 担当 审美 精神家园 高度 文化上一篇:封面秀
下一篇:第三次全球化的“道”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