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论“实用与审美,技术与艺术”关系

| 浏览次数:

摘要:“实用与审美,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很难进行明确的界定和划分,实用是事物出现的根本原因,审美是对现有事物融入美学原理的深加工,不但符合实用的根本的目的,使事物更具美感。

关键词:实用;审美;技术;艺术;鼎;西方建筑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061-01

“实用与审美,技术与艺术”是作为一名设计从业人员必须考虑的,在实用的基础上讲究造型的美观性,同时考虑到艺术的表现需要技术的支持。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最早的艺术来自于对实用物品的简单装饰。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美认识的不断进步,使实用品包含有越来越多的美的元素,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少数的实用品转向单纯的艺术品,实用艺术的装饰、美化、观赏、审美的特征也愈加突出,于此同时美的设计表现需要科学手段的支持。

使用目的与艺术创作的统一,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这是实用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实用艺术与其他艺术根本区别之所在。实用艺术属于视觉艺术空间艺术、静态艺术和表现艺术,有时又划属广义的造型艺术。实用艺术是艺术的一大门类。指实用性与审美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它具有物质生产与艺术创作相统一的特征,实用的、材料的、结构的特点与装饰的、美化的、观赏的特点交融在一起,既具有物质的实用功能,又具有精神的愉悦功能,二者密不可分。如果二者缺少了其中的任何因素,就不能称之为实用艺术。

实用与艺术的关系始终伴随着每一件物品中,设计的最好方法是平衡实用与艺术的关系,在以实用为目的基础上融入对美的认识加以设计表现。美是艺术最终追求的目的,人人对美都有不同的见解,但对美方向上的认同是一致的,无论是两河流域的文明、中华文明、爱琴海文明及古埃文明,对艺术美都在进行不断的追求。金子塔状建筑在世界各地都不难发现,古代埃及金字塔、美洲玛雅文明金字塔、中国秦始皇陵墓留下的巨大金字塔形坟冢,这难道是一种巧合吗?或许不是,人类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才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欧洲航海家的不断开辟新的航路证明地球是球状形体,那么在上千甚至上万年生活在地球各地却毫无联系的人为什么会却做着相同的一件事情,在当时原始的生产力条件下进行巨大的工程,在今天来看也是不可思议的。这一切只能证明人都有某种不可知的共通性存在。

鼎是每个中国人所熟悉的一个字,生活中有许多成语词汇与其相关,例如三足鼎立、楚王问鼎、春秋鼎盛等等。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鼎本身是烹饪的器具,做锅用,用火烧肉。最初的鼎采用粘土制成,陶鼎,分三足和四足。周朝九鼎为大禹所铸,气势磅礴的九鼎铸成,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大禹把九鼎称为镇国之宝,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从此之后,九鼎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礼器。后来夏朝为商所灭,九鼎就迁于商朝的都城毫邑。商朝为周所灭,九鼎就迁于周朝的镐京。后来成王在洛邑营造新都,又将九鼎安置在洛邑,谓之定鼎。这就是所谓的“鼎在国在,鼎失国亡”。作为镇国之宝、传国之鼎仅传三代约二千年后,因战火频仍而神秘失踪,至今不知所在,成为千古之谜。 鼎由最初的一个生活器皿逐步演变成象征国家至高权力的象征,正是一个从实用到审美,技术与艺术的发展过程。

在西方建筑最能够体现出当时的使用与审美、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古希腊建筑对后世的影响包括两方面首先是在建筑的维度上,比例在建筑设计上是一个关键问题,其次体现在装饰物得风格上。希腊建筑的特点在于柱形的样式。古罗马建筑深受希腊建筑影响,在建筑形制、技术与艺术上广泛创新的建筑风格,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特色。拱券技术是罗马建筑上的最突出成就,对后世欧洲建筑影响极大,拱券技术的诞生使宏伟壮丽的建筑蓝图有了实施的可能,当然拱券出现得益于古罗马人发现并使用了天然混凝土,以火山灰为主要成分,不同骨料的混合能够制成不同强度的混凝土,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不可分离关系。哥特式建筑11世纪下半叶兴起于法国,特点表现在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仿。意大利哥特式建筑只是借鉴了其装饰风格,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并且融合了罗马的古典风格。巴洛克建筑是一种离经叛道的建筑形式,反对僵化的古典建筑形式,在格调上追求自由奔放,注重表达世俗情调,巴洛克建筑不拘对已有建筑审美观点基础上而来的,审美要求高于对实用功能的要求。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建筑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18世纪20年代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基于巴洛克建筑之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以欧洲贵族的没落为背景,表现出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建筑富有理性和激进主义色彩,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包括格罗比乌斯、柯布西耶、密斯、赖特,四个建筑大师代表了四种不同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方向,设计原则、表现手法和建筑理论上有着各自的区别和偏重,但他们以不同的方法体现着现代主义建筑的精神,证明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多元性,审美与实用的多种组合,追求艺术表现的同时强调技术的支持。

“实用与审美,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很难进行明确的界定和划分,实用是事物出现的根本原因,审美是对现有事物融入美学原理的深加工,不但符合实用的根本的目的,使事物更具美感。最早的人类岩洞壁画的最初作用是以图画的形式记录当时的生活方式,慢慢从绘画上提炼出象形文字,文字能够更加简单的记录和表达,绘画的作用慢慢转变为审美意义,绘画用来表达画家的内心的对现实社会的表现的再创造,与诗人一样是抒发内心感受的表达方式。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艺术的创作本身就是技术的最终体现,技术是艺术表现的支撑,没有了技术手段作为支撑,艺术就只能够停留在艺术家的画面上,仅仅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想象,数千年前的古人怎么能够想象到当今人类运用科学来冲出地球探索宇宙,这都是技术作用关键性的最好证明。对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实用与审美,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具体事务具体分析,对实用与审美、技术与艺术之间做出权衡的把握。

参考文献:

[1](英)希拉里·弗伦奇著.建筑[M].刘松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2](美)卡斯腾·哈里斯著.申嘉,陈朝晖译.建筑的伦理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王受之著.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杜廼松著.中国青铜器-中国文物名家大讲堂[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5]李晨著.西方古代壁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陈志华著.外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李泽厚著.李泽厚美学概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相关热词搜索: 审美 关系 实用 艺术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