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施工是一个多工种、多工序、立体交叉、连续作业的系统工程。建筑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其施工过程中隐藏着多种不安全因素,如果不切实防范,容易发生各类事故,危害人身安全,给国家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评价;综合分析
建筑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我国城乡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筑工地遍布全国各个角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的价值观念的提高,人们对文明施工、安全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对施工安全的监管也越来越严。多年来,我国在建筑施工安全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等法律法规,不论在观念、作法及涵盖范围方面,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均有显著的进步。政府对施工阶段的安全监督管理,已由对施工企业监督为主,转变为对工程参与各方的安全行为进行监督,建筑生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改善,“以人为本”的外延,已从场内作业人员扩展到了工地以外的周围居民。
1.我国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评价存在的问题
针对建筑施工,我国的安全评价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研究存在着如下问题:
1.1目前我国仅有的建筑施工安全检查和评价指标还不够完善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不能全面反映建筑施工的安全状况,其各检查项的分值给定不太科学;《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03)内的评价指标没有和企业完成产值相关联,而且未考虑企业作业性质,企业作业性质不同(如隧道工程和房屋建设作业性质是不一样的),其危险程度显然不同。
1.2目前我国安全评价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运用不太成熟
大多数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只局限于对施工现场的检查和整改,对施工现场的整体安全性缺乏科学的分析和有效的监控;建筑企业对下属工地进行安全评价时,也多由一些专家及现场安全员凭经验判定结果,这样往往缺乏科学性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即便按程序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安全评价,但在确定指标权重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人员的个人经验,不同经历的人员会评价出不同结果,有时评价结果甚至会大相径庭。
1.3综合考虑人、机、环境因素方面不甚理想
由于建筑施工现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度量其风险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国外对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评价技术有一定的研究和一些成功经验,但在综合考虑人、机、环境因素方面不甚理想,而且由于国情不同,建筑安全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国外的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技术在我国也不太适用。因此,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评价方法势在必行。
2.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在建立安全评价准则体系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指导原则:
①科学性。科学能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建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反映客观实际事物的本质,能反映出影响评价事物安全状况的主要因素。只有坚持科学性原则,获得的信息才具有可靠性和客观性,评价的结果才有效。
②全面性。对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状况的评价是一种全面性的多因素综合评价,为了保证这一点,选取的因素应具有代表性。选取时应从评价对象的各方面着眼,尽管最后确定的因素不一定很多,但选择初始时,被选因素一定要多一些,全面一些,以保证优选余地。
③可行性。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当便于资料和数据的收集,能反映事物的可比性,做到评价程序和工资尽量简单,避免面面俱到,繁琐复杂。只有坚持可行性原则,评价的实施方案才能易于被应用部门采纳。
④可比性。为了便于比较,评价指标还应当量化,只有通过量化,才能精确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在设计准则体系时,还应当考虑到在量化时能够获得这些准则的测度标准。
⑤稳定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选取的因素变化时应是比较有规律性的,那些受偶然因素影响大起大落的因素则不应入选。
3.建筑施工安全对策措施
3.1建筑施工安全技术对策措施
①耐失误设计。这种方法是通过精心设计使得员工不发生失误或者即使发生失误也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例如用不同的形状、尺寸或颜色防止安装、连接操作失误;采用连锁装置强制性地防止误操作;采用误动自锁装置使人失误无害化等等。
②冗余技术。IEEE 可靠性协会对“冗余”的定义是“在需要时运行并完成指定功能的备用措施”。它的特征是只有一个或几个而不是所有措施(装置)发生故障,系统仍能正常运行。它的目的是提高系统可靠性。例如在危险岗位由双人操作,或人机并行,采用备用系统等。
3.2建筑施工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根据事故致因理论,管理失误是事故发生的最重要的因素,而人的行为对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控制和减少人为与管理的失误,需要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管理。
①安全教育对策措施。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思想,切实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贯彻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安全法律法规。培育团结协作、敢打硬仗的团队精神。建立和完善企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不搞形势,不走过场,定期进行安全法律法规学习,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常抓不懈,有针对性开展安全操作技能培训和竞赛,使每一位员工真正掌握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建立一套激励和约束机制,包括安全奖励机制、人文关怀机制、员工福利机制、安全考核机制、安全曝光机制、安全行为约束机制、安全责任约束机制等。
②安全管理措施—安全定置管理模式。定置管理是对生产现场中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使之达到最佳结合状态的一门科学管理方法。它以完整的信息系统为媒介,以实现人和物的有效结合为目的,通过对现场的整理、整顿,把生产中不需要的物品清理掉,把需要的物品放在规定位置上,使其随手可得,促进生产现场管理科学化,达到高效生产、标准化生产、安全生产。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定置管理包括分析、设计、组织、实施、检查等内容。分析研究是建筑施工安全定置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使定置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的关键性工作,深入施工现场,对生产工艺、设备、工具,以及人、物与场所的结合状态、信息流动状态等,应用工业工程学方法进行研究。在掌握施工现场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施工现场系统各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设计,并设计出施工安全定置图。根据所设计的建筑施工安全定置管理方案和定置图,对施工现场系统实施定置调整与整改,同时加强实施过程与效果的检查和考核。
【参考文献】
[1]罗云.安全文化百问百答.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8:-25.
[2]安全技术词典.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12:1-3.
[3]王力争.加强建筑安全管理研究的对策建议,国家安监总局调查研究,2006.5:1-2.
相关热词搜索: 施工现场 综合评价 建筑 分析上一篇:施工安全技术的国际化管理探析
下一篇:浅述提高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