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核技术和核武器的发展,核问题触动了全世界最敏感的神经。当前,朝鲜核试验、核恐怖主义、美俄两个核大国间紧张关系下的潜在核竞争等,都为解决世界核问题设置了障碍。然而,在中国与国际社会多管齐下的努力下,核问题解决的春天或许并非那样遥远。
当前,世界核问题的解决面临着核应用、核扩散、核恐怖与核竞争的多重挑战。面对挑战,中国和国际社会承担各自责任,并寻求国际合作,通过政治、立法、文化、外交等多重手段,推动核问题的解决。
核问题缘何备受关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反应堆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核技术开始被大规模应用于军事和国民经济中。
在军事方面,利用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20世纪40年代,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核武器诞生,并被应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核武器的诞生不仅颠覆和极大延伸了传统武器的杀伤力量级与范围,同时,也改变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威胁能力以及国际社会对威胁的认知。核武器的拥有、部署以及威慑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构建、影响和改变着国际局势以及地区间关系。
这种扭转局势的诱惑力使得发展本国核武器的欲望一直发酵在许多国家精英阶层中。这种诱惑叠加着知识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爆炸性传播,导致了核武器和核技术的大规模扩散。横向看,虽然《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规定只有美、俄、中、英、法是合法有核国家,但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鲜先后非法进行核试验,再加上被高度怀疑已经拥核的以色列,目前的核武国家已经由5个增加至9个。纵向看,个别核大国致力于提高核技术,研究核武器在战术层面上的应用,研发出更小、更安全的战术核弹头。核扩散严重威胁地区和国际安全与稳定,挑战国际秩序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
在国民经济方面,核电站、核能供热、核医学等,为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医疗条件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广阔平台。其中,核电因其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和供应能力强等优势,成为仅次于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和水电的第五大能源,是和平利用核能的重要方式。
中国在解决世界核问题上展现大国风采
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作了题为《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 推进全球核安全治理》的讲话。讲话中,习近平进一步阐述了两年前他在海牙核安全峰会上提出的构建一个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的构想。对此,习近平强调:要强化政治投入,把握标本兼治方向。强化国家责任,构筑严密持久防线。强化国际合作,推动协调并进势头。强化核安全文化,营造共建共享氛围。
习近平提出的“四个强化”既从政治治理、合作入手,又看到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将各国承担各自责任与建立国际合作相结合,合力应对核恐怖威胁,标本兼治,彰显了大国责任与大国风范,又体现出中国独有的“圆融”的外交智慧。
中国作为核大国,为维护世界核安全、解决核问题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忠实履行国际义务和政治承诺,严格执行安理会决议,积极参与核安全国际倡议;通过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法制和管理的完善,在确保自身核安全前提下,致力于和平开发利用核能;积极推动核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主张在核安保领域建立共享机制,加强跨国信息交流与执法合作;坚决反对核恐怖主义,呼吁并动员各国政府、民间以及社会力量共同织就全球反恐网络;强烈谴责朝鲜的非法核试验行为,并为解决朝核问题积极斡旋等。
具体来看,中国已经实施了《国家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原子能法》和《核安全法》的立法工作已经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计划;颁布实施了《核材料管制视察管理办法》《核材料管制报告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同美国、俄罗斯、法国等20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核能合作协定;今年3月18日,中美共同建设的核安保示范中心在北京投入运行,3月31日,同美国发表“中美核安全合作联合声明”……
中国一直在努力,且脚步不停歇。习近平在第四届核峰会上表示,未来,中国将构建核安全能力建设网络,推广减少高浓铀合作模式,实施加强放射源安全行动计划,启动应对核恐怖危机技术支持倡议,推广国家核电安全监管体系。
虽然国际社会在实现世界核安全、解决世界核问题方面存在诸多障碍,但是在中外各国承担各自责任、加强国际合作,国际社会积极斡旋、严格监管之下,世界核问题的解决或许并非那样遥不可及,核安全的前景将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1]夏立平.论国际安全体系的构建与巩固[J].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10期.
[2]邵峰.国际核扩散难题:根源与出路[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2期.
[3]张景全.核武器对同盟的影响——以朝核问题与日美同盟的互动为例[J].当代亚太,2009年第4期.
相关热词搜索: 之路 有多远 核问题 解决上一篇:论安全用电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