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一点点搭出了华龙一号的“骨架”,最终使其成为中国核电的名片。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邢继说“如果你能沉下心,认真对待你所从事的职业,就会慢慢感觉这是一件有趣的事,也会在行业得到一个很好的发展。”在同事眼中,追求至美的理念,融入了邢继的血液。安全壳是核电站安全系统第三道屏障。2009年,CP1000(华龙一号前身)被要求尽快上马,单壳还是双壳,大家有分歧。
专家讨论会上,双方争执不下时,自认嘴拙的邢继,翻开笔记本,念出了思虑良久的一段话:“我们能够深刻地理解到这件事情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也非常珍惜有这样的机会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核电站,同时更知道它的重要性……我们要坚持采用双层安全壳这样一个方案,我认为这个方案能够点燃设计人员的创新热情和激情。”停顿一两秒后,会议室里响起了掌声。所有人被邢继的激情征服、点燃。
粗略统计,核电涉及80个专业,设计中要充分假设各种可能性,然后针对不同的假设事件采取措施,并且措施必须是多样化的,不会因为某个措施故障导致系统全部失效。正因如此,核电站设计中要考虑的问题非常复杂。2011年,福岛核事故给华龙一号示范工程按下了暂停键。为吸取事故教训,国际上要求三代核电要满足0.3g(高于常规8级)抗震能力的设计。
华龙一号应急柴油机的配电柜是从国外进口的,但满足不了抗震要求。有人提出,能不能把要求稍微降低,而这完全满足国家核安全局要求。“我们考虑到这是示范工程,必须全面示范抗震能力。”邢继告诉记者,最终通过国内企业共同攻关,满足了要求。
邢继的坚持,为华龙一号实现国际先进三代核电站指标奠定了基础。“在核电站建设投资上,一半的投资不是用来发电,而是用来保证核安全。”在邢继看来,如果没有较真的精神,可能失去的不仅仅是华龙一号,还可能影响核工业未来发展。2015年5月,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由于是首堆,不可预知的风险众多,压力大到无法释放时,绘画成为邢继解压的重要方式。
“如果说运动是年轻时的爱好,我想绘画将来可能成为退休后的爱好。”但邢继说,自己对技术的兴趣,不能算是爱好,更多是出于职业习惯。采访中,面对长枪短炮,他甚至认真询问记者采访装备的型号,包括有没有使用华为最新款手机。
“我经常和年轻工程师们讲,要抬头仰望星空,要对科技保持敏感,并且不能局限于核领域的动态,更要关注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可能对核工业产生什么影响。”邢继最大的愿望,是通过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努力,以及更多科普,未来提及核电,人们想到的不是安全风险,而只是一种特别高效的能源。
相关热词搜索: 二十 大国上一篇:康日新 中核聚变
下一篇:坚守在核电安全运行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