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环湾保护 拥湾发展 帆船之都 魅力青岛

| 浏览次数: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缘于对青岛美丽风光的挚爱,康有为先生对青岛的描述可谓经典传神。青岛市昔称胶澳,地处山东省胶东半岛西南端,毗邻黄海, 全市辖7个区(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城阳、崂山、黄岛: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县级市(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2009年1月15日,记者走进青岛,感受这个中国东部滨海城市的风采和魅力。

扬帆奥运 美丽青岛

青岛市依山傍海,景色秀美宜人。蔚蓝的大海、青翠的山峦、温润的海洋性气候、深厚独特的人文景观、丰富的资源和蓬勃发展的经济活力使青岛市成为中国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地区之一。

青岛地处齐鲁之邦,早在近四千年前,青岛的早期居民东夷人就在此创造了灿烂的岳石文化、三里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春秋至魏晋,田单火牛阵破燕于即墨古城,秦始皇东巡三次登临琅琊台,田横五百义士殉节田横海岛。唐宋以来,道教大兴,使崂山成为道教的发祥地之一。青岛市区和所辖市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海滨城市和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称号,是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国家计划单列市。青岛国际啤酒节、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时装周、中国秧歌节、中国国际循环经济成果交易博览会等活动,为世界所瞩目。

百年中国,百年奥运。近代以来,青岛市作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战略和经济要地,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人民为收回青岛进行了英勇斗争。1919年,由于青岛主权问题,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由此拉开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序幕。随着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的成功举办,青岛市变得更加美丽,正迈入国际化大都市行列。她敞开着大海一样的胸怀,迎接海内外的宾客来投资兴业、旅游观光。作为奥运会协办城市,青岛的历史和其他兄弟地市一道,共同见证和浓缩了中華民族近代以来的沧桑巨变和伟大崛起。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近年来,青岛市紧紧抓住中国沿海开放和举办奥运会帆船比赛的历史机遇,统筹城乡发展,通过优先发展农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家电电子、汽车造船、高新技术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逐步向平稳协调发展转变,由数量的扩张向速度、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城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二元结构布局合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逐步增强。

元月的青岛,瑞雪纷飞,海风习习,奥帆中心依然游人如织,帆影点点,五四广场上红彤彤的火炬显得更加艳丽、热烈。记者走进青岛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走进学校、社区、农村,切身地感受到青岛的经济社会发展如宜人的海洋性气候一样,充满青春的朝气和蓬勃发展的活力。

记者在青岛市采访得知: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布置,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省时提出“三个走在前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目标,立足区位、资源、人文、产业等优势,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发展战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之路。特别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青岛市演奏出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精彩乐章:海尔、海信、青岛啤酒、双星、澳柯玛、青岛港、红领、即发、喜盈门、亨达、青食、利群、颐中、黄海制药、青岛碱业、华东葡萄酒、崂山矿泉水、即墨老酒、琅琊台酒、康大“现代餐”等著名企业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审时度势,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成为中国名牌和世界名牌,迅速成长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领头雁,带动和影响了广大中国企业的名牌和品牌意识,成为拥有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最多的城市之一,被誉为“帆船之都”、“中国品牌之都”等荣誉称号。

记者从青岛市政府了解到:1978年~2008年,青岛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跨入全国大中城市十强,所辖五个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2008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4436.18亿元,是1978年的33.3倍。同时,人均生产总值大幅提升。2008年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251.6亿元,增长16.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2.4亿元,增长17%。如今的青岛,作为山东省“一体两翼”中半岛都市群中的重要地区,愈来愈显示出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山东省区域经济的龙头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

科学发展 青春之岛

2008年9月,青岛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提出了决胜青岛未来的“环湾保护,拥湾发展” 即“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重大战略决策,其核心是以胶州湾为依托,以主城区和黄岛区、崂山区、胶州湾北岸三个辅城为支撑,把环胶州湾地区打造成城市核心圈层;以即墨、胶州、胶南为内圈层;以莱西、平度及临近的海阳、莱阳、高密、诸城为外圈层,将形成一个核心明确、层次清楚、联系紧密、互动发展的城市群,在环胶州湾区域将建设成为集金融服务、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研发、商贸旅游、文化娱乐和优质人居环境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一流滨海城市组群。在青岛为时半个多月的实地采访中,记者发现:一架连接青岛市区、黄岛、红岛三岛的跨海大桥正在夜以继日的建设中,这是青岛市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重大工程之一。

针对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记者从青岛市发改委得知,2008年11月17日,青岛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和山东省扩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决策,决定到2010年内将集中安排和正在推进500多个投资项目,总投资约5000多亿元,用于农林水利、基础设施、改善民生、能源交通、服务业等八大板块重点项目,以保持区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多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通过优先发展农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家电电子、汽车造船、高新技术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坚持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GDP年均增长12.4%。三次产业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22.7:52.7:24.6调整为2008年的5.1:50.8:44.1。其中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1%和13.9%。农业(种植业)、林、牧、渔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73.6:2.5:10.2:13.7调整为38.9:0.8:27.0:29.6,逐步发展为种植业、牧业、渔业为三大支柱的农业生产结构体系。

2008年,青岛市第一产业223.4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2255.45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1957.33亿元,增长17.1%。三次产业比例关系由上年的5.4:51.6:43.0调整为5.1:50.8:44.1。

青岛市积极实施科技兴市战略,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支持培育以海尔、海信等高新技术企业,海洋科技研发、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软件设计等高科技产业得到迅猛发展。

在工业方面,青岛市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支柱工业为主体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初步建成,积极推进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工业主导产业的集中度持续提升,产业集群优势凸显,逐步实现了石化、汽车、造船、家电电子等重点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发展。2008年,全市石化、汽车、造船、家电电子等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千家,八大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4546.6亿元,增长25.0%,黄岛区、城阳区、即墨市、胶州市作为青岛制造业基地龙头作用逐步增强。

青岛市把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957.33亿元,是1978年的49.9倍,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5位。青岛市在物流、旅游、会展、金融、文化等服务业重点领域,新建了青岛国际会展中心等大项目。青岛旅游业除传统的观光旅游外,还有度假健身游、工业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宗教民俗游、国际航船游、海上垂钓游、青少年修学游以及商务、会议、体育旅游等,形成了“行、游、住、食、购、娱”综合配套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化服务体系,全市共有星级饭店157家,其中五星级6家,四星级25家,世界著名的锦江国际、香格里拉、七星级迪拜帆船酒店都已或即将落户青岛。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青岛市积极优化投资和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健康发展,近百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入驻青岛,并与西方7国集团、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俄罗斯、东盟、南美、大洋洲地区、中东和南亚及中亚地区、非洲等国家的近20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青岛市万福、九莲等企业成绩显著,据2007年统计显示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977.3亿元,占全市GDP的52.2%,彰现出青岛市经济发展的活力。

截止2007年底,青岛市常住人口为838.6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为302.76万人,农村人口比例较大。青岛市坚持城乡统筹,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强化“重心在村”的理念,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培育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加快发展农村发展社会事业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推进城镇化、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认真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切实增进农民权益。在新农村建设方面,青岛市全面总结推广胶州市以“五化”( 即硬化、绿化、亮化、美化 、净化)为切入点的村庄综合整治工程成效显著,胶南市通过“金智惠民”工程,大力扶持农民创业,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城乡一体化,平度市的现代农业、莱西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即墨市、胶州市的的“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鲜明。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海蓝天”。多年来,青岛市在加快发展经济社会的同时,积极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促进生态建设。2008年,青島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3天,优良率91.2%,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在青岛,循环经济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

关注民生 和谐青岛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青岛市委、市政府多年来积极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青岛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近年来,青岛市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体现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在教育方面,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分校、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成为山东省和中国的名牌大学。青岛市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全部普及和免除学杂费,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模式正式确立,受到国家教育部的肯定,而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完全建立,全市共有各类大专院校28所(含民办),在校学生26.2万人;中等学校408所,在校学生58.29万人;小学961所,在校学生47.7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达99%以上。

在卫生医疗方面,青岛市一批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城乡公共卫生网络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费用控制初见成效,城乡居民就医条件得到改善,一个以城市为依托、乡镇为基础,城乡结合、共同发展的医疗、预防和保健新格局已初步形成。目前,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2120处,是1978年的1.8倍;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7万人,是1978年的2.2倍;医疗床位3.2万张,是1978年的2.5倍,逐步建立起了以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和面向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制度,全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实现应保尽保,城镇居民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线逐年提高。2003年以来,三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三次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五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分别提高85.4%、42.9%和61.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区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

在建设和谐青岛、平安青岛方面,青岛市以确保政治安全、社会安全、信访安全、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生产安全为目标,深入推进“平安青岛”建设,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2008年全市公共安全感指数达到96.2%。交通、城市用水、燃气、热电等市政公用事业同步健康发展。同时青岛市加强与驻地部队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和军民共建活动成就裴然。针对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青岛市在监管上建立了食品药品安全检测、市场准入、风险评估和信息发布制度,从“源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管体系。青岛市社会福利事业长足发展,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22721张,逐步实行了老年人免费乘公交车和养老服务“双千”计划,建立了80岁以上老人体检补助制度,老龄事业稳步推进。2008年初,青岛市实行了中山公园、植物园、博物馆、图书馆等免费对外开放。青岛市坚持以创业促就业,让有就业能力和愿望的困难群体得到充分安置,城乡就业规模日益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多年控制在3%以下或3%左右。

自住房制度改革以来,青岛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房地产和住房的各项调控政策,加大住房建设和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力度,严格房地产和住房市场管理。特别是近三年来,青岛市在住房建设方面始终坚持政府必须有所作为、重点保障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城市土地出让收益回馈民生的住房建设“三大原则”和“规模要大、质量要好、标准要新、配套要全”四项具体要求,在全国率先推出了租赁住房保障模式,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5亿元集中建设廉租住房和筒子楼改造,并提高廉租住房租金补贴标准,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前所未有地加大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解决力度。2008年底,城市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26.8平方米,是1990年的4.1倍;用于廉租住房的保障投入,超过了2001年青岛廉租住房制度建立以来财政资金累计投入的总和;面向城市低收入家庭的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住房、廉租住房和租赁住房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被称为“4+2”的“青岛模式”,得到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肯定。

青岛的文化秉承了齐鲁文化为主脉的传统文化,又融入了海洋文化、异国文化、移民文化和奥运文化的积极元素,形成了多元荟萃、博大包容的文化特质。近年来,青岛市先后建设和改扩建了青话小剧场、市群艺馆、市美术馆、青岛音乐厅、青岛大剧院、现代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青岛文化街、达尼画家村、创意100等成为山东省和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青岛水族馆、天后宫、基督教堂、天主教堂、鲁迅公园、海军博物馆、公主楼、花石楼,崂山道观、青岛极地海洋世界和高凤翰、闻一多、康有为、蔡元培、老舍、巴金近60位名人的故居、旧居、寓址等文化景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客人。胶州大秧歌、胶州茂腔等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岛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2008年,各类文化机构456处。青岛电视台、青岛人民广播电台、青岛日报报业集团、青岛新闻网、半岛都市报等新闻媒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的良好桥梁。

在青岛采访间隙,记者来到青岛市政府前的五四广场、音乐广场驻足环望:经历过青岛人民和兄弟省市人民战胜浒苔和奥运洗礼的海水变得更蔚蓝、更清澈、更鲜活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时尚和传统红瓦装饰的楼群与绿树相互衬映在碧海蓝天下;海天连接处,一艘艘军舰正驶出胶州湾,巡逻在祖国的海防线;一艘艘帆船如出鞘的利剑飞驶在波光鳞鳞的海面上,连同游弋的渔船和游艇,构成了一幅流动的剪影;一群群自由飞翔的海鸥发出阵阵悦耳的欢叫声,和着大海深处涌来的波涛撞击海岸声交相互映;青岛市的标志性建筑:赤红色的用不锈钢铸造的五四火炬和镶嵌其中的钢珠,仿佛英雄的头颅,正用她的形体语言向每一位来到她面前的人们述说着一个民族不屈的意志和灵魂,昭示每一位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中国人,阔步迈入新时代,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立体画卷,这是大海与陆地的交响,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声音和梦想;青岛市政府敞开的臂膀型的办公楼和府新大厦更像黄山上傲然挺拔的迎客松,用大海一样的胸怀迎接着来自海内外的每一位友人。

青岛,青春之岛,美丽之岛,和谐之岛,愿这颗闪耀在中华版图上的耀眼明珠,将更加璀璨夺目、熠熠生辉!

相关热词搜索: 青岛 帆船 之都 魅力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