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是指各区域产业活动中,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趋于相同。近年来,江苏沿江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有所表现。从结构相似系数和区位商来看,情况并不严重,对某些产业集群的形成还可能有正效应。沿江八市应在长三角一体化规划指导下,大力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大力发展行业关联度大、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行业;加快行业配套,延伸行业链,形成行业规模;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化产业结构,为形成制造业基地多作贡献。
关键词:沿江城市;产业经济;结构趋同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08)01-0026-06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的产业结构至关重要。目前在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一定区域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探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趋同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从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幅增长,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沿江八市的发展更是令人注目。但是,近年来“制造业结构趋同”以及由此可能引起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心。持这种看法的人比较普遍,似已成为时下的主流观点。那么,沿江八市之间制造业结构相似程度究竟如何,应如何正确认识制造业同构现象?本文对此将进行探讨。
一、产业结构趋同的概念及效应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区域产业结构划分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常见的有两大部类结构,农轻重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结构,地区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的结构等。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是指各区域产业活动中,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区域内构成该体系的各子系、各部门的构成形式、比例以及各子系间所处地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趋于相同。由于第一产业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第三产业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在各地区呈现出相似的特征。因此,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主要是指各地区工业结构变化中存在的趋同现象,即二次产业内部各部门构成形式、比例的相似性,而并非指第一、第二、第三这三次产业结构趋同,也不是指地区两大部类结构的趋同或农轻重结构的趋同。
产业同构具有极大的负面效应。一方面使得区域之间相互争夺资源,无法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区域内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中去,导致作为区域整体的某些行业无法获得绝对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各地“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经济构架将会造成“重复建设”,不利于整个区域形成大范围内的产业合理布局和专业化分工协作。
但是,我们也要从另一方面来看待产业同构。第一,在相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上,某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产业同构是一种必然现象,是地区自身条件所决定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第二,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常态,只要不出现严重的、完全的产业同构问题,不必过分忧虑。第三,制造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是增强行业和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先导和前提。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一个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制造业。因此,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就必须在某个地区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只要大部分企业和整个行业的效益是好的,存在一定程度甚至较大程度的产业同构是允许的,它是一个地区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所决定的,对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产业升级具有积极意义。
二、江苏沿江八市的产业结构状况
江苏沿江八市是长三角的重要城市,也是江苏省的经济支柱。那么,沿江八市是否存在产业同构呢?我们可以从目前制造业的状况进行分析。
行业代号:
A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B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C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D纺织业
E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F通用设备制造业
G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H金属制品业
I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J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K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L专用设备制造业
M化学纤维制造业
N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P造纸及纸制品业
Q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业
R医药制造业
从表1可以看出,沿江八市制造业确实存在着大多数产业雷同的现象。在全省制造业产值居前的十大行业中,无锡、常州有9个相同,苏州、南京、扬州、南通有8个相同,镇江、泰州有7个相同。特别是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城市在制造业产值居前的五大行业中,几乎没有多大差异,表现出高度的趋同性。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得出产业同构的结论,而应作进一步的研判。
判别产业同构的标准应该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指标为依据,一般采用结构相似系数。其表达式如下:
其中:Sij是结构相似系数;i,j是两个相比较的区域;n是制造业结构包含的产业数,k=1,2,3,…,n;Xik是区域i中第k个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Xik是区域j中第k个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Sij的值在0和1之间变动。如果其值为0,表示两个相比较地区的制造业结构完全不同;如果其值为1,说明两个地区间制造业的结构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它的值越大,说明两个相比较地区间制造业结构的相似程度也愈大。现以通常制造业的30个行业为依据,计算沿江八市制造业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沿江八市制造业的行业分布是比较集中的。苏州和无锡、南京,无锡和常州,常州和镇江、泰州、南通,泰州和镇江、扬州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都比较高。但是,问题并不如有些人想象的那么严重。除了无锡和常州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在0.9以上,其他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比较高的也就是0.8左右,更有近一半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在0.7以下。如果说,前几年沿江八市的产业结构趋同情况较为严重的话,那么现在的情况已经大大改善,从行业大类看,沿江八市的产业结构是有一定程度的相同,但并不能说是产业同构。
三、对沿江八市产业结构的分析
1.沿江八市的产业结构是否真正趋同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按照制造业中的行业分布来计算的,它只考虑了行业中的同质性,而掩盖了行业间的差异性。实际上,在一个大的行业中,还有很多具体的行业,它们虽然划分在同一行业内,但在许多方面仍有很大差异,生产方式各异,原料和市场都不一定相同。我国经济活动的行业分类有门类、大
类、中类、小类的层次性区别,基本上采用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原则划分,但在同一行业内也有一定差异。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分为基本化学原料制造业、肥料制造业、农药制造业、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业、合成材料制造业、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业等。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业又具体分为肥皂及合成洗涤剂制造业、化妆品制造业、口腔清洁用品制造业、香料、香精制造业、其他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业等。其中的化妆品制造与合成洗涤剂制造就有很大差异。
以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比较高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为例,制造业前6位的行业几乎相同。从表面看,产业同构是确凿无疑的。但是,再考察行业内的具体产品,却发现有很多差异。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都位居前列,而苏州主要产品是笔记本电脑、显示器、自动交易系统等计算机及周边设备;无锡主要产品是集成电路、光伏产业和芯片;常州主要产品是程控交换机、光纤通信网络产品、视听产品和元器件;南京则主要是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和通信装备。又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苏州主要是化学肥料制造业、化学农药制造业和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业;南京主要是基本化学原料制造业、化学肥料制造业和合成材料制造业;无锡主要是化学肥料制造业;常州主要是化学农药制造业和合成材料制造业。再如纺织业是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传统产业,也是主要产业,苏州主要是丝绸,无锡主要是呢绒,常州则主要是棉麻纺、印染、针织和产业用布。这些产品虽然属于同一大类,但很多并不属于同一中类,如按小类划分则更少雷同。由此可见,沿江八市的产业结构虽有较大的相似性和同质性,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其产品品种、技术水平和面向的市场均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可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因此,沿江八市的产业结构并不真正趋同。
2.沿江八市的产业结构是否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
产业同构化程度越高,越容易造成过度竞争与无效率资源配置,造成规模不经济、重复建设,过度争夺外资、资源与市场,从而导致行业利润率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出现资源无效率配置的现象。
沿江八市的产业结构是否有利于资源合理化配置与产业结构升级,我们可以通过全国、江苏和经济最发达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制造业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来加以分析,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2006年,全国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74%,江苏为4.88%,而苏州为4.93%,无锡为5.21%,常州为4.58%。苏、锡、常三市的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常州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再从制造业中的具体行业来看,在三市均有的28个行业中,成本费用利润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行业苏州有15个,无锡有10个,常州有7个;成本费用利润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行业苏州有20个,无锡有11个,常州有10个。在江苏和三市位居前10的行业中,成本费用利润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行业苏州有6个,无锡有5个,常州只有1个;成本费用利润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行业苏州有6个,无锡有5个,常州只有2个。
沿江八市中最发达的三个城市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一定是由于产业结构趋同而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经济外向度很高,很多企业是为外资企业加工装配,企业只是赚取较低的加工费,因此经济效益不高。这也说明,沿江地区特别是苏南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区域经济的规模经济、集聚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虽然聚集在苏南进行组合与生产,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投入获得,取得的聚集效应与产业关联效益不高。
不过,由于苏州的产业升级速度比较快,效果比较好,在其占主导地位的10大行业中有6个成本费用利润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而无锡和常州情况较差,常州则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全省平均水平。
3.沿江八市的主要行业是否具有区域优势
分析一个地区的优势行业,并不是简单地以该地区不同行业的比重来排定位次,而是要看地区工业结构的专业化集聚程度,因为有些行业在一个地区所占的比重较大,但放在全国来看却是微不足道的;有些行业虽然比重较小,但在全国却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是建立在区域专业分工基础上的相对优势。一般情况下,我们以区位商来分析和判断一个地区的行业区域优势,主要是测定本地区各工业行业在全国的相对水平,常用的测定指标有产品销售收入、工业总产值、就业人数等。其计算公式为:
LQij=(Lij/Li),(Lj/L) 区位商(LQij)=(第i地区j行业产品销售收入或产值、就业人数/该地区全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或产值、就业人数)/(全国j行业产品销售收入或产值、就业人数/全国全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或产值、就业人数)
一般说来,LQ>1,说明该行业在该地区的聚集程度较高,并具有行业对外扩张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属于地区优势行业。LQ=1时,说明该地区该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与全国相当,产品基本自给自足。LQ<1,说明该地区该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低于全国,则需要从区域外输入该行业的产品满足区域内的需要。 现根据从业人数计算沿江八市主要行业的区位商,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沿江八市主要行业的区位商大多超过1,说明在全国有一定的竞争力。特别是在纺织业、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都有明显的优势。这些行业虽然结构相似系数较高、生产集中度较高,但从区位商来看,八市中的大多数城市在全国均有较强的竞争力。其中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的纺织,各市的服装,大多数城市的电气机械,苏州、南京的计算机电子设备,镇江的造纸,南京、扬州的交通运输设备,泰州的制药,苏州、南通的仪器仪表等区位商都很高。特别是苏州,行业优势地位较为明显,2006年苏州的笔记本电脑占全国销售的49.2%,丝织品和呢绒销售占全国的28.9%和25.6%,家用吸尘器销量占全国的32.2%,照相机和复印机销量占全国的16%和44.5%。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尽管沿江八市存在一定的产业趋同问题,但从区位商角度可以鉴别出各市侧重点开始出现不同,产业的空间梯度转移已经初步显露并表现出产业的空间分工与协作关系。
4.沿江八市的产业趋同是否进一步加剧
在江苏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的上世纪90年代
初期,沿江八市特别是苏南五市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引进外资,吸收各地生产要素的投入,一度时期曾出现过主导产业雷同、结构相仿的情况。也在某些行业有过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现在,产业趋同是进一步加剧了,还是得到了很大的改进,我们可以通过动态比较来进行观察。现以2005年苏南五市制造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与2006年进行比较,见表5。
由上表可见,2005年与2006年相比,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并无大的变化,但这些年来五市的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主导产业的增长速度都在20%左右,最高的达到78.7%,(见表6)说明相近的产业结构并未对苏南的经济发展产生多大负面影响。
四、结论和建议
1.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几点结论:
(1)沿江各市由于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相似,没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只能集中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造业和下游的机械制造业部门,其生产行业必然相似或相同。这是历史形成的现象。经过长期发展,江苏沿江城市之间并没有出现“制造业结构严重趋同”,只是在制造业大类的某些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趋同现象。
(2)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沿江地区企业目前的技术水平,投资方向集中在几个高赢利的行业和产品,例如汽车、手机、集成电路、家用电脑、纺织服装、医药、家用电器等,这正是该地区市场经济发达的表现。这些产品及其行业都处于比较大的市场竞争之中,部分行业一定程度的结构趋同迫使企业在竞争中提高管理水平和依靠技术进步,以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这对沿江地区经济发展不仅没有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反而促进了八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面技术进步。
(3)沿江八市的主要行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这样一个人力、区位、财力条件都很好的地区共同发展大规模的制造业具有积极的正面效应。发达国家的主要表征就是有强大的制造业支撑。中国的制造业要做强,首先必须做大;没有庞大的规模,中国的制造业难以强起来,也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强盛。中国的制造业要大力发展,江苏沿江地区当然肩负重大责任,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制造业规模。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大部分企业和整个行业的效益是好的,出现一定程度的制造业结构趋同是必需的,这是制造业规模扩大的重要途径,也是制造业提高档次和产业升级的途径之一。
(4)沿江八市已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进入以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质量提高为主的稳定增长的新阶段。主导产业的形成和聚集,正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显著特征。目前,沿江八市在纺织业、电子信息产业、汽车船舶制造、电气机械等行业已经形成产业聚集,产业链向两头延伸,聚集程度不断增加,集聚效应日趋明显。
毋庸讳言,八市现有产业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之间上下游垂直整合力度不够,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很多企业为外资加工装配经济效益不高,产业配套和服务不够完善,金属冶炼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不宜再继续发展等等。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调整沿江地区产业结构仍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2.建议
第一,统筹规划,加快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降低产业同构的程度。长三角一体化规划即将出台。沿江城市应在规划指导下,大力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各城市要发展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区域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从宏观上根除产业同构现象。
第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大力发展基础支撑作用明显、行业关联度大、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行业;加快发展配套行业,延伸行业链,做大做强,尽快形成行业规模。加快企业集群和产业聚集,逐步优化结构,形成区域磁场效应、节能降耗效应、行业带动效应和规模经济优势,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增强核心竞争力。
第三,积极改变对外企、外资的依赖,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大力提高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广阔市场的特色产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第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组织引导、宏观调控、行业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在制度上、体制上、机制上扶持优势行业的创新发展。大力拓展优势行业投资主体的发展空间,为沿江制造业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和沿江城市整体优势。
(责任编辑 言 逊)
相关热词搜索: 同构 沿江 江苏 产业上一篇:有机茶园茶树提早开花的原因及防治
下一篇:宁都发展有机水稻的优势与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