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及阶段目标,逐渐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必要时予以语言鼓励、亲身示范、姿势指导等干预措施,使患者早日掌握相关生活技能,达到独立自理目标[8]。
1.5 观察指标 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自理能力指数及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对比差异。
1.6 评价标准
1.6.1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标准 参考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学术大会涉及的ADL评估标准评估。ADL-Ⅰ:完全恢复日常生活;ADL-Ⅱ:部分恢复或可独立进行家庭生活;ADL-Ⅲ:家庭生活需他人帮助,可拄拐行走;ADL-Ⅳ:长期卧床但意识清醒;ADL-Ⅴ:植物生存;优良=Ⅰ级+Ⅱ级[9]。
1.6.2 Barthel自理能力指数评估标准 正常:100分;轻度功能障碍:61~99分;中度功能障碍:41~60分;重度功能障碍:40分以上[9]。
1.6.3 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标准 Ⅰ级:<50分,严重运动障碍;Ⅱ级:50~84分,明显运动障碍;Ⅲ级:85~95分,中度运动障碍;Ⅳ级:96~100分,轻度运动障碍[10]。
1.7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ADL分级情况的比较 随访1年后,A组ADL达到Ⅰ级者19例,Ⅱ级者20例,优良率为75.0%,高于B组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2.805,P<0.05),见表1。
2.2 两组Barthel指数评估及运动功能评分的比较 出院时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估及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A组上述评分增幅明显高于B组(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速、致死率、致残率高等特点,对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威胁极大。许多患者发病后仍存在较大复发风险[11],还可引起系列严重后遗症,如偏瘫、语言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干扰其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为探讨家庭病床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预后影响,选取102例患者为受试对象,发现予以家庭病床护理干预方案的A组患者随访1年后,日常生活能力完全正常者19例,占总护理人数的36.5%,达到Ⅱ级标准者20例,均基本恢复生活能力,可独立生活。该组护理后ADL评估达到优良指标者共39例(75.0%),明显高于采用常规给药及生活帮扶护理的B组患者,说明家庭病床护理干预方案对促进患者生活能力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等具有积极影响。刘保芬等[12]也在其报告中得出类似结论,其认为,全面的家庭康复护理措施实施,利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获得和谐、积极、规范的护理氛围,利于其构建治疗信心,提高护理依从性,在语言指导、运动干预等措施中,逐渐增强其生活自理能力,为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奠定基础。患者在接受家庭护理后,可在语言康复训练、运动功能训练及自理能力指导中逐渐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运动功能、语言功能恢复,加强患者同社会的交际能力,以此达到早日回归社会的目的。
此外,本研究还针对两种护理方案对患者运动功能影响进行分析,发现A组患者在随访1年后运动功能较出院初期得到显著进步,其功能评分由护理前的(60.5±3.8)分增加至(85.7±2.2)分,而未予以家庭病床护理干预的B组患者虽运动功能也较出院时得到提升,但多数患者仍停留在明显运动障碍及中度运动障碍级别,对其正常生活影响较大。张群等[13-14]也对上述结论予以支持,其指出,循序渐进的肢体运动训练及上、下肢康复练习是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关键[15],早期运动指导干预能让患者逐渐适应肢体训练强度,为后续的慢走、上下楼梯、上肢抬举、负重等项目打下基础[16]。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予以家庭病床护理措施,干预效果理想,利于患者促进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恢复,于其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等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贾子善.关注老年脑卒中康复的特点[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7):601-602.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等.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01-318.
[3] CN-WS.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和诊疗质量控制[S].CN-WS,2012.
[4]何荣路.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C].第三次全国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诊疗新进展研讨会论文集,2011:17-19.
[4]黄春丽,雷迈,汪家钰,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导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C].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学术大会论文集,2010:571-572.
[5]赵雪萍,薛小玲,苏翠红,等.协同护理干预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生活质量及照顾能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06-208.
[6]熊爱民.脑卒中患者的家庭护理指导[C].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会议暨全国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2:472-474.
[7]贺艳霞,葛卉玲,张丽,等.协同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2):198-199.
[8]董翠锋.家庭护理流程化管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65-66.
[9]陈晓玲.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C].中国康复护理学术高峰论坛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研讨会论文集,2012:366-367.
[10]毕胜,纪树荣,顾越,等.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上肢运动功能状态评分的响应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2):118-120.
[11]王洪平.同步家属健康教育对17例脑卒中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4):21-22.
[12]刘保芬,段清萍,宋世明,等.家庭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偏瘫出院患者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6):1341-1342.
[13]张群,李家宁,罗守滨,等.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56-57.
[14]黎丽,李文涛,殷艳玲,等.康复期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111-113.
[15]冯晓霞,段巧言,陈丽,等.家庭护理指导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2,23(11):152-154.
[16]薛杨,赵霞,宁小香,等.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一例的家庭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5):56-57.
(收稿日期:2014-12-11) (本文编辑:蔡元元)
相关热词搜索: 偏瘫 自理 病床 护理 患者上一篇: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面瘫
下一篇:散发型克—雅氏病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