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uiI#?z677}x~m{~tt}9|m}ۿx]6~yͷ|^ͺ7}tO/vMt^t]=]&}
文献[5-6]报道我国广东及昆明地区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研究提示以葡萄球菌为主,其次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与本研究结果相同,但有文献[7-8]报道温州及印度地区有研究证实新生儿败血症的优势病原体是革兰阴性菌,表明新生儿病原菌存在地区差异,对各地区的病原菌进行监测及耐药性分析才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对药物使用的选择。
本研究中革兰阳性菌对红霉素和青霉素耐药率高,这与临床早期应用较多有关;对替考拉宁、利福平的耐药率低(小于20%),但替考拉宁缺乏儿童用药的依据,利福平对肝脏有损害作用,均不推荐使用;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100%敏感,有文献[9-11]報道在1999年就报道有万古霉素的耐药菌的出现,建议避免预防性使用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敏感率高,可推荐临床使用。
本研究的时间跨度短,病例数较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基本能客观地反应基层医院新生儿科败血症的疾病特点,对指导本地区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意义。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病原菌及耐药性不断变化,监测本地区的病原菌及耐药性需长期地进行,还可能和培养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更应该结合非特异性的检查进行,尤其是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辅助检查,旨在指导临床更合理的用药[12]。
参考文献
[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40-347.
[2]张晋雷,张国英.早产儿与足月儿败血症临床及病原菌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7,35(3):234-235.
[3]左菲菲.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J].感染、炎症、修复,2017,18(3):151-154.
[4]李亚林,陈永红,江胜,等.新生儿败血症76例血培养阳性结果及耐药性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1):64-66.
[5]李杨方,吴茜,吴玉芹,等.新生儿败血症六年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新生儿杂志,2012,27(6):406-408.
[6]敖当,张慧琼,蔡娜莉.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十年变迁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新生儿杂志,2008,23(5):261-264.
[7]林素.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败血症临床及病原菌药敏分析[D].温州:温州医学院,2010.
[8]顾春燕,朱荣平,王金秀.某院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3年变迁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2):69-71.
[9]崔艳芳,王竹颖.NICU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7,51(4):375-378.
[10]曹慧春,彭华保.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新生儿杂志,2016,31(5):353-356.
[11]郭小英.我院新生儿血培养阳性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17,47(7):62-64.
[12]叶青,张惠.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特点及药敏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8(12):398-399.
相关热词搜索: 病原菌 耐药性 败血症 新生儿 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