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宝宝生病时,选中医还是选西医?

| 浏览次数:

作者简介:刘薇,女,1995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副主任医师,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分别在《中华儿科》等医学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时尚健康》等报刊刊登健康科普文章50余万字、《中国漫画》等报刊发表绘画作品数十幅,参与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并绘制插图。

是不是有许多时候,面对不舒服的宝宝,您都会犹豫:到底应该去看西医呢,还是看中医呢?看西医吧,打针输液会不会副作用太大啊?看中医吧,煎汤熬药会不会太麻烦了?其实,中医和西医就像是您的左膀和右臂,可以一起帮助您来呵护宝宝哦!

带宝宝寻医的4个基本原则

当宝宝患病时,选择看中医还是看西医,常常让妈妈感到很纠结。在这里要告诉您,看中医还是看西医并不矛盾,更不应将中医和西医的治疗割裂开来。

就医第一基本原则:处于疾病的急性期/患有某些急需手术的疾病/罹患感染性疾病的宝宝,首选西医就诊。

对于处于疾病急性期的宝宝而言,应当首选西医诊治,因为宝宝的年龄太小,身体羸弱,病情变化很快,西医直接用药,对症处理,能尽快缓解不适的症状。

内科疾病如心律紊乱;外科疾病如先天畸形、阑尾炎、肠套叠、骨折等,都应当选择西医治疗,因为西医可以采取介入消融、手术等手段,及时消除宝宝的危险,解除宝宝的痛苦。

同样,对于罹患感染性疾病的宝宝而言,选择西医是因为1929年划时代的发现——抗生素,迄今为止它已经挽救了太多的生命,当然前提是必须合理使用抗生素!

就医第二基本原则:疾病已经到了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得了某些慢性疾病/遭遇非感染性疾病困扰且已确诊的宝宝,选择中医就诊。

到了恢复期的疾病重在调养,还有什么比中医更善于追根溯源、辩证施治呢?而且现在中药制剂除了传统的汤剂、丸散膏丹之外,颗粒剂、微丸技术早已推广,适宜宝宝服用。

慢性疾病往往需要长期服药,中医能够驱邪扶正,除中药外,还可配合以针灸、按摩、熏蒸、药浴、推拿、敷贴、拔罐、刮痧等方法综合治疗,甚至还有药膳的方法呢。

非感染性疾病大多也属于病程缓慢、消耗较大的疾病,且与遗传、免疫、营养、内分泌等诸多因素相关,一旦确诊,特别适合中医施展拳脚。

就医第三基本原则:突然起病且病因不明/未明确是否真的是病态/遗传因素相关疾病的宝宝,需待西医确诊后视情况而定治疗方案

有时候宝宝突发疾病,如昏迷、抽搐等,而病因并不明确,此时应当火速到西医医院就诊,务求尽快查明原因,这样才能避免延误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遗憾!

有的宝宝喘大气、或者自己叙述感到不舒服,却无法判断是真是假,此时也应当先到西医处就诊,通过必要的检查和化验来辨别真伪,看看是属于器质性病变还是功能性病变。

有许多染色体畸变、遗传代谢病等均属于目前的医疗手段很难予以根治的疾病,有的疾病甚至缺乏特别有效的救治手段,可以在西医确诊后尝试中医治疗。

就医第四基本原则:凡是那些不幸染上凶险的危重症/难治的疑难杂症/恶性肿瘤的宝宝,在诊疗时应当采取西医加中医的复合方式。

当病情危重时不能够只采取一种治疗方案或限于一种治疗手段,而是应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事实证明,西医和中医联手施治,对于危重症的抢救成功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疑难杂症本身确诊都非常困难,更何况是治疗呢!此时不应拘泥于西医或中医的界限,而是应当相互配合、相互支援,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加以治疗。

众所周知,肿瘤的救治是医学难题,西医有手术和放、化疗方法,但未必适合每位患者,且这些方法对机体的伤害都比较大,此时更应当充分发挥中医的作用,以提高生存率。

中医 & 西医,

AB角度帮您做个智慧妈妈

中医讲究辨证,偏重于慢性调养的治疗手段;西医则雷厉风行,更适合于快速诊断和救治。如果能分别以中医和西医的角度去观察宝宝,也许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No.1食欲

小宝宝最擅长的“工作”是什么?一个字,吃!因为他们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所以食欲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茁壮成长,同时还能反映出很多其他的问题哟,比如身体不适时宝宝往往就会表现得食欲欠佳。

常见问题举例:锌元素缺乏

锌是机体内100多种酶的组成部分,并参加唾液蛋白的构成,所以缺锌宝宝会出现味觉迟钝的现象,当锌缺乏时可导致明显的食欲减退。

A中医角度:对于轻症缺锌的宝宝,中医建议饮食上注意粗细搭配,避免长期吃精制食品,多吃含锌丰富的食物,包括红色肉类、动物肝脏等,大孩子可以进食牡蛎、鱿鱼。

B西医角度:一旦宝宝除食欲减退外还存在生长迟缓、异食癖和皮炎等情况,微量元素化验结果显示锌元素低于正常值,就应当给宝宝补充锌制剂了,且以生物锌制剂为佳。

No.2睡眠

除了吃之外,小宝宝还有一个拿手“绝活”,那就是睡。在睡眠中,宝宝的大脑会得到充分的休息,而且在睡眠中分泌的生长激素又是促使宝宝长高的秘密,可见安稳的睡眠对于宝宝而言是多么重要了。

常见问题举例:维生素D缺乏

睡眠不好与“缺钙”有关?答案对了一半。因为人们常常听说的宝宝“缺钙”,其实那是因为缺乏维生素D造成体内钙磷代谢紊乱、钙的吸收和利用不力,这样的宝宝的确睡不安稳。

A中医角度:如缺钙不算严重,可用北山楂片10克,清水浸泡半小时后沥出;将土鸡蛋的壳一枚,洗净、碾碎,将碎皮和北山楂片一起用玻璃锅文火煮半小时。每次少量饮用即可起到效果。

B西医角度:严重缺钙会造成佝偻病,临床上分为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存在喉痉挛、手足搐搦的危险,应及时予以补充钙剂,配合补充维生素A、D等方式加以治疗。

No.3体重

体重增长是否正常从侧面反映了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宝宝超重和体重偏轻都不是健康状态,前者与营养过剩、发育过早有关,后者又可能与营养不足、慢性消耗性疾病相关。过胖和过瘦都意味着宝宝可能患病了。

常见问题举例:肥胖症

体重失衡既包括超重,又含有过轻的意味,一般认为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即为肥胖症。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肥胖宝宝变得越来越多了。

A中医角度:对与生活习惯相关而引发肥胖的宝宝而言,最好采取综合干预的措施,包括心理疏导、体育锻炼、饮食控制,配合以针灸、药浴、按摩、推拿等方法施治效果尤佳。

B西医角度:肥胖不仅与基因有关,还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重因素相关,并可能是某些临床综合征的表现,因此应当先完善检查,明确病因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No.4身高

宝宝的身高不仅是美观的问题,还蕴含着许多与健康相关的因素呢!有时候,长得过高或太矮都可能是一种病态,除了遗传因素、营养状况、运动等方面会影响到身高之外,骨骼肌肉、内分泌、先天代谢或肾脏等若干系统和器官也都与身高有关。

常见问题举例:矮小症

当宝宝的身长比正常同龄宝宝低30%,即可考虑存在身材矮小的问题。如果父母身高基本正常,宝宝的饮食、睡眠等习惯也没有异常,则更应积极查找病因。

A中医角度:中医认为宝宝身材过于矮小可能与父母气血不足、精血亏虚有关,宝宝可能存在脾胃虚弱、肝肾阴虚、肾阳不振、肾精亏虚、肺肾两虚等问题,应辨证施治。

B西医角度:西医发现一部分身材矮小的宝宝病因不明,但与遗传基因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另一部分则继发于脑垂体周围组织的病变,包括炎症、肿瘤、外伤等,治疗因人而异。

No.5皮肤

不同年龄段的宝宝对其皮肤的关注点有所不同,比如刚出生的宝宝应当注意是否存在皮肤黄染(皮肤发黄色);几个月到几岁的宝宝则应注意面色是否红润、有无黏膜苍白;稍大一点的宝宝则应留意以皮疹为特征表现的疾病。

最常见问题:湿疹

湿疹俗称奶癣,容易出现在宝宝的头部、面部,四肢远端和手足等外露部位,此外,腋窝、阴部、股部、肛门周围等皮肤皱褶处出也经常会出现湿疹。

A中医角度:中医将湿疹分为湿热型、脾虚型、血燥型等几种,然后分别施以疏风、清热、利湿、健脾、养血、祛风等方法,同时配合饮食忌口、消除疲劳和紧张等手段治疗。

B西医角度:西医按照湿疹的不同表现将其划分为渗出型、干燥脱屑型、脂溢型三种,采取去除过敏因素、消除局部炎症、降低炎症反应、减轻痒感、缓解干燥等多重步骤干预。

No.6体温

许多妈妈都喜欢用额头或手去触摸宝宝来判断是否发热。相对于手而言,还是用额头去感觉比较准确,不过最好还是应当采用计量准确的温度计给宝宝测试体温,因为细微的温差是不易区别的!

最常见问题:发热

体温异常升高可是宝宝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排除了吃奶、哭闹等其他干扰体温的因素后,宝宝的腋下温度一旦超过37.3℃,就可以考虑存在发热的可能性了。

A中医角度:中医对不同发热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建议使用温水浴的方法物理降温:以毛巾蘸温热的水反复擦拭手心、足心、腋下、腹股沟、腘窝、肘窝、头部等部位。

B西医角度:西医将发热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对温度在38.5℃以下且无发热抽搐病史的宝宝主张积极对症处理,高热或有热厥史的宝宝则建议使用解热镇痛药退烧。

4个症状,

向左走——中医,向右走——西医

宝宝患病时有一些常见的症状会令妈妈担忧不已。如果妈妈能够针对这些症状分别掌握一些中医和西医的诊疗思路,那么对于生病的宝宝而言自然会受益良多啊!

TOP4黄疸

足月的新生宝宝一般会在出生后2到3天出现黄染现象,4到6天达到高峰。正常情况下,大多在7至10天消退。早产宝宝黄疸持续时间较长,消退的时限也有所延迟。

潜在危险——核黄疸

倘若新生宝宝在生后7天之内黄疸严重,胆红素迅速升高,一旦沉积在大脑的基底神经节、脑干神经核,就会引起脑损害,造成核黄疸。此症分为警告期、痉挛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可终生听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手足徐动、智力落后,故而黄疸宝宝务求及时就诊!

西医:确诊为主,积极防控

取血化验胆红素数值,针对溶血症、感染、先天发育畸形等黄疸的可能诱因完善检查,查找病因。对轻症黄疸者采用光照法消退肌肤黄染,口服葡萄糖水,辅以肝酶诱导剂治疗;重症者给予白蛋白治疗,必要时可实行换血疗法。

中医:活用中药,辅助退黄

中医将黄疸分为阴黄和阳黄。阴黄以寒湿阻遏、淤血停滞、脾虚血亏为特征;阳黄以湿热蕴蒸、肝胆郁热、热毒炽盛为特点,分别采取温中健胃、活血化瘀、健脾温中和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清热解毒的方法加以治疗、退黄。

TOP3腹泻

宝宝腹泻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表现,可以简单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情况。感染可不仅仅限于胃肠道,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等;非感染性腹泻则与喂养不当、受凉等因素有关。

潜在危险——并发症

腹泻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肠套叠等症。严重的脱水、酸中毒可以引发循环衰竭、危及到生命;低血钙、低血镁、低血钾可以造成抽搐、肌肉无力、心跳骤停;肠套叠发现不及时可导致肠坏死、肠穿孔!

西医:化验粪便,口服补液

对一个小时之内、没有混合尿液的新鲜粪便进行化验,有助于区分腹泻的性质,必要时还应做便培养等特殊化验助诊;世界卫生组织特别强调要给宝宝服用口服补液盐以防发生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使用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的药物;感染性腹泻酌情应用抗生素。

中医:多种方法,综合治疗

中医将宝宝腹泻分为伤食型、风寒型、湿热型和脾虚型。面对腹泻,中医的中药、穴位敷贴、艾灸、体针、捏脊都有很好的疗效。此时偏方也有大用场,比如取小米50克,炒黄至飘香,研成细末,每次2至3克,每日2至3次服用即可收到不错的效果。

TOP2咳喘

咳嗽、喘息是宝宝呼吸道患病时最为常见的症状了,可分别出现或同时存在。中医对此有着非常明确的描述,“咳”指有声无痰,“嗽”指有痰无声,“喘”指呼吸急促、伴有鸣音。

潜在危险——呼吸困难

咳喘可分别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症、气管异物等诸多疾病,可以根据频率不同、声音不同、深度不同、发作特征不同而加以区分。一旦呼吸道发生梗阻、肺发生实质性病变,就会造成呼吸困难,严重者发生呼吸衰竭、危及到生命!

西医:适当止咳,及时平喘

西医推荐及时平喘,对于咳嗽,则认为是人体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异物的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故不建议过分镇咳。只有当咳嗽影响到宝宝吃奶、睡觉时才建议积极处理。又因为有的止咳药具有耐受性、成瘾性,用量过大可造成过度兴奋、惊厥,因此必须慎用。

中医:细分种类,术有专攻

中医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种。外感咳嗽包括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嗽;内伤咳嗽包括痰湿雍肺、肝火犯肺、肺虚咳嗽、痰热郁肺。

喘分为实喘和虚喘。实喘包括风寒袭肺、风热犯肺、痰浊阻肺、气郁伤肺;虚喘包括肺虚、肾虚等情况,其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

TOP1发热

宝宝的年龄越小,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就越差,同时,宝宝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而且温度的高低并不一定和病情的轻重成正比,因此更需要妈妈的特别关注与呵护。

潜在危险——抽搐

高热对宝宝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体温每升高1℃,机体的基础代谢率就会升高13%,同时消化功能受损,宝宝可出现腹泻、脱水等现象;发热还可造成呼吸加快,心律增快,体温每升高1℃,心跳加快15次/分;高热还可使大脑皮层过度兴奋或受到抑制,出现抽搐、昏迷!

西医:查找病因,药物退热

西医对于发热超过24小时的宝宝会取血进行化验,协助判断发热是否与感染因素相关,并进一步判断可能感染的病原体,同时力求发现感染的部位,一起有的放矢加以治疗,必要时可以先使用一些相对温和、副作用较小的解热镇痛剂对症退热处理。

中医:判断特点,对症处理

中医认为,阴虚发热午后多见,手足心热,应滋阴清热;血虚发热多为低热,头晕眼花,应补益气血;气虚发热忽高忽低,倦怠乏力,应健脾益气;阳虚发热四肢冰冷,头晕酸痛,应温补肾阳;气郁发热身热心烦,情绪不佳,应疏肝解郁;淤血发热夜晚为主,应活血化瘀。

相关热词搜索: 西医 选中 生病 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