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西医结合通腑五法治疗慢性胃炎

|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西医结合通腑五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研究中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不同方法。方法:对2014年3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6例慢性胃炎患者给予西医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黏膜药物治疗,配合中医的温中健脾降气、疏肝理气和胃、疏肝利胆泻热、活血化瘀行气、养阴益胃活血通腑五法进行治疗。结果:经过2个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缓解,胃镜检查结果胃黏膜炎症的恢复情况良好。86例慢性胃炎患者痊愈68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02%。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疗程短,见效快,有效的防止了病情反复,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治疗方法得到了患者的肯定,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使用。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慢性胃炎; 通腑五法

中图分类号 R57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0-0116-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5.30.059

胃炎即胃黏膜炎症,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胃炎是指由于不同原因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属于常见病,发病率居胃病中的首位,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三种,主要的发病原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大量吸烟和饮酒,过量引用浓茶、咖啡,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或者食物过冷、过热、过硬也会导致慢性胃炎[1]。本病好发于中年人,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有所增加,各型胃炎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通腑法是一种以泻下药为主方,达到通导大便、排出积滞、攻逐水饮的治疗方法,属于八法中的“下法”。通腑法在临床内科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临床效果显著。慢性胃炎进展缓慢,经常反复发作,采用西医结合通腑五法治疗效果良好,现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6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西医结合通腑五法治疗的整个过程及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86例,其中男56例,女30例,年龄24~67岁,平均4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胃炎临床诊断标准,诊断明确。

1.2 方法

给予西医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黏膜药物治疗,配合中医的温中健脾降气、疏肝理气和胃、疏肝利胆泻热、活血化瘀行气、养阴益胃活血通腑五法进行联合治疗。

1.2.1 温中健脾降气通腑法 此法主要治疗脾胃虚寒型,患者多表现为上腹胀痛,反酸,嗳气,泛吐清水,寒冷刺激症状加重。舌苔白,脉细弱[2]。治宜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方用黄芪建中汤,黄芪15 g,白芍15 g,桂枝、生姜、甘草各10 g,大枣10枚,饴糖50 g,水煎服。方中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若泛吐清水较多者,可加干姜、陈皮、半夏、茯苓温胃化饮。此证西医临床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选择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黏膜等药物治疗,疗程2个月。

1.2.2 疏肝理气和胃通腑法 此法主要治疗肝气犯胃型,患者多表现为胁肋脘腹胀痛,嗳气太息,脉弦,心烦,失眠多梦,常伴有口燥咽干,口苦,不欲食,大便干燥。治宜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法,方用柴胡疏肝散[3]。陈皮、柴胡各6 g,川芎、香附、枳壳、芍药各5 g,炙甘草3 g,水煎服。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香附理气疏肝,川芎行气活血,共助柴胡以解郁止痛,枳壳、陈皮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甘草兼以调和药性。若疼痛较明显者,可加当归、郁金以增强行气活血止痛之力,若肝郁化火,口干舌红者,可加栀子、川楝子以清肝泻火。此证西医临床诊断为食管反流性胃炎,可以选用多潘立酮联合果胶铋等药物治疗,疗程2个月。

1.2.3 疏肝利胆泻热通腑法 此法主要治疗肝胃郁热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胃部灼热痛、反酸,便秘或下利,常伴有口燥咽干,口苦,少津而不欲饮,舌苔黄厚,脉弦数有力,常常心烦易怒。此型患者多数伴有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等少阳阳明合病[4]。治宜和解少阳,泻下热结之法,方用大柴胡汤,柴胡15 g,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各9 g,大黄6 g,生姜15 g,大枣4枚,水煎服。方中重用柴胡疏散少阳之邪,黄芩清泄少阳之热。轻用大黄泻热通便,枳实破气除满。芍药缓急止痛,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大枣调和药性。此方为小柴胡汤和大承气汤加减变化而成,故可以外解少阳之邪,内泄阳明热结。因此,肝胆疏泄,胃腑通降,诸症消失。此证西医临床诊断为反流性胃炎,可以选用多潘立酮联合果胶铋等药物治疗,达到保护胃黏膜的目的。

1.2.4 活血化瘀行气通腑法 此法主要治疗血瘀气滞型,患者表现为胃部疼痛,伴反酸、腹胀,寒冷刺激加重疼痛,舌质暗,脉弦细。治宜活血祛瘀,散结止痛之法,方用失笑散,五灵脂酒研,淘去沙土,蒲黄炒香各6 g,纱布包煎,作汤剂服。方中五灵脂苦咸甘温,入肝经血分,功擅通利血脉、散淤止痛,蒲黄甘平,行血消瘀,炒用并能止血,二者相须为用。瘀血得去,脉道通畅,诸症自解。若疼痛较剧,加乳香、没药、元胡化瘀止痛,若兼寒,可加炮姜、艾叶、小茴香温经散寒。此证西医临床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西药洛赛克联合果胶铋等药物治疗,疗程两个月。

1.2.5 养阴益胃活血通腑法 此法主要治疗胃阴亏虚型,此型患者胃部隐痛,进食不当时病情明显加重,常伴有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弦。治宜滋阴疏肝之法,方用一贯煎。北沙参、麦冬、当归各9 g,生地黄18 g,枸杞子9 g,川楝子4.5 g,水煎服。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助君滋阴养血柔肝。少加川楝子疏肝泻热、行气止痛、遂顺肝木条达之性。若胃脘疼痛明显者,可加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若兼胃气不和,恶心呕吐者,可加砂仁、姜半夏和胃降逆。此证西医临床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选用多潘立酮联合果胶铋等药物治疗,达到保护胃黏膜的目的,疗程2个月。

1.3 临床表现

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患者多数无症状,有症状患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慢性胃炎症状的有无以及严重程度和胃镜检查所见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无肯定的相关性。(1)浅表性胃炎:又称非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胃黏膜炎性病变程度不完全一致。绝大多数患者没有任何症状,部分患者呈慢性、不规则的上腹隐痛、胀痛,出现反酸、嗳气,饮食不当或者寒冷刺激时症状比较明显,伴有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胃镜检查结果多数为糜烂性胃炎。(2)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仅仅为上腹饱胀,胃纳减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患者自觉胃部痞闷,有堵塞感,急性发作时也可表现为剧烈疼痛或绞痛。不同部位临床表现不同,胃体胃炎表现为明显厌食,患者体重减轻,部分患者伴有轻中度贫血,表现为头晕、乏力。内镜检查及活检是诊断本病唯一的手段。

1.4 疗效判定标准

(1)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胃镜检查结果胃黏膜炎性病变完全恢复。(2)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缓解,胃镜检查结果胃黏膜炎症部分恢复。(3)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任何缓解,或者有所加重,胃镜检查结果没有任何改变。总有效=痊愈+有效。

2 结果

经过2个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缓解,胃镜检查结果胃黏膜炎症的恢复情况良好。86例慢性胃炎患者痊愈68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02%,治疗效果显著。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发生改变,患慢性胃炎的人数也有所增加。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病因和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发病率每年呈上升趋势[5]。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不良,患者自觉上腹胀痛或隐痛,常常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目前西药治疗效果不佳,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

中医将慢性胃炎称为“胃痛”,胃的生理功能是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胃气通降作用正常,食物才能依次下行至小肠、大肠,所以胃能降浊气。若胃失通降[6],则纳呆,浊气上犯而出现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大便秘结等症状,进而形成胃气上逆,出现嗳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症状。中医将胃痛分为五型:胃阴亏虚型;血瘀气滞型;肝胃郁热型;肝气犯胃型;脾胃虚寒型。通腑法即八法之下法,是一种以攻主里实积滞的治疗方法,通常选用攻下药物、苦寒清热和利水通淋的药物,常用药物包括大黄、芒硝、虎杖、潘泻叶等泻热攻下药;车前子、滑石、泽泻等利水通淋药。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6例慢性胃炎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通法治疗,给予西医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黏膜药物治疗,配合中医的温中健脾降气、疏肝理气和胃、疏肝利胆泻热、活血化瘀行气、养阴益胃活血通腑五法进行联合治疗。经过2个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缓解,胃镜检查结果胃黏膜炎症的恢复情况良好。86例慢性胃炎患者痊愈68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02%,治疗效果显著。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具有疗效好,见效快,而且不易复发,并发症少等优点,在缓解患者的痛苦的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临床效果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肯定,值得临床借鉴和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红梅,封木忠,查国华.综合护理干预在改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生活质量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6):85-87.

[2]王岳安.奥美拉唑与抗生素联合治疗30例慢性胃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2):140-142.

[3]郑元裕,周子杰.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0):46-47.

[4]郭翠贞,于淑明.头孢克洛联合参苓白术颗粒、木香顺气丸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2):127-128.

[5]文秀保.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胃炎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5):85-86.

[6]徐园园,刘希双,夏頔,等.EPK-i对慢性胃炎镜下黏膜形态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68-69.

(收稿日期:2015-06-15) (编辑:何玉勤)

相关热词搜索: 西医 法治 慢性胃炎 通腑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