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重在质量

| 浏览次数:

什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质量?是只看升学率的高低,还是看培养的学生是否全面发展?沈阳二中的回答是:三育一起抓,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才是真正的质量。

冲破拼升学率的束缚

把提高教学质量的着眼点放在哪里?一九七八年,二中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当时,改革招生制度的喜讯,使师生十分振奋,校园里学习空气十分浓厚。但新的形势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时间,高考成了一切活动的主题,立足于拼升学率的种种应急措施,应运而生:在师资力量的配备上,有经验的老教师都集中教毕业班,削弱了非毕业班的教学力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高考大纲有的就讲,没有的就删,基础知识学得支离破碎。在时间的安排。上,课上不足课下补,平时不足假日补,学生筋疲力尽,“消化不良”。教学方法则基本上是满堂灌加上“大运动量”。学生天南海北找试题、抠难题;老师忙于证难题,解试题。师生在汪洋题海中苦苦挣扎,毕业班教室里垃圾成堆,体育课无人问津。

一九七九年初,调整充实后的领导班子觉察到这些做法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德智体在相互制约中发展的规律。他们举办教育学讲座,和教师一起学习《中学工作条例》,总结教育工作三十年的经验教训,又邀请二中的老教师回校介绍二中的办学传统。这一系列活动在人们的思想中,深深打下了不能搞突击教学的烙印。过去,一些教师只听说十七年二中培养出的学生一个顶一个,考进了二中就是一条腿迈进了清华、北大;现在他们明确了,那时二中考人重点大学多的前提是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又到东工、辽大、沈医等院校,去调查本校七八届毕业生在大学的学习情况。这些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完整,缺乏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大部分不适应大学的学习要求。有的学生以物理九十多分的成绩考入辽大物理系,却不会写实验报告,不得不重新参加大学为他们举办的语文补习班。事实,进一步引起,人们的深思,使二中進一步坚定了必须着眼于培养人才,立足于打好基础的决心。一九七九年下学期,他们对各年级教学力量的配备做了全面考虑,统筹安排,既照顾到毕业班的特殊性,又注意从低年级开始打好基础,争取有个较高的起点。同时,冲破拼升学率的束缚,加强了理想教育,恢复了“两课”、“两操”、“两活动”的制度;改变了满堂灌、连轴转、搞“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严格按教育规律办学,以“三好”为目标,扎扎实实地抓好“双基”教学。

这种作法对不对?是冒险,还是必由之路?没过多久,来自家长、同行的劝告、督促、责难,使二中又一次检验了他们的尝试。有人说:“人家灯火辉煌,你们冷冷清清,重点学校考不过人家,怎么交待?”也有人担心:“又是体育,又是纪律,这么干下去,尖子也得磨平!”二中的同志们反复考虑了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他们认为,抓基础,抓全面发展,并不排斥提高;恰恰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而搞突击,拼升学率,甚至搞歪门邪道,即或一时奏效,也很难巩固、提高。他们说,重点中学要重在质量。升学率是教学质量的一个标志,但不是唯一标准。不能说考上大学是人才,考不上大学就不是人才;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真正达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就这样,他们把压力变为动力,不拼升学率,不争一日之长短,坚持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循序渐进,把“双基”教学落到实处

怎样才能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沈阳二中认为,关键在于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把“双基”教学落到实处。为此,他们在学期开学前,发动各科教师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各科“双基”教学纲要。这个纲要把每个单元、章节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都规定得明明白白。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纲要的要求,既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又在重点难点上狠下功夫,力争使学生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当堂巩固。在物理课的课堂教学中,崔德昌老师根据物理基础知识主要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而规律又是建立在概念之上的特点,把概念教学作为重点。全面分析形成某一概念的必要过程,由浅入深地向学生提出一个个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活动形成概念。在语文课的课堂教学中,金淑兰老师从语文课是工具科的特点出发,针对学生对字、词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毛病,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一丝不苟地上好每一堂课。为了使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她引导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环境、人物、事件写起,一点一滴地锻炼叙述、描写、议论等写作能力。

他们还吸取了过去课堂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培养能力、发展能力的教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观察、阅读、思维、实验的能力。在讲授证题方法时,他们总是从基本公式出发,摆开解题的多种渠道,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基本公式,建立新的解题思路,使学生举一反三。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观察和阅读能力是学生学到知识的前提;思维能力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条件;实验能力则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上好每堂课,是把“双基”落到实处的关键。但它又不是孤立存在的。二中的同志们认为,教学是个完整的互相联系的过程,一堂课的效果如何,不只取决于四十五分钟。为此,他们十分注意发挥每个教学环节的作用。凡是十七年行之有效的一切教学制度,他们全部予以恢复。备好课与上好每一堂课有直接联系。李戈甫老师从一九五七年起讲三角。年复一年,那本三角不知讲过多少遍了。他从来不用旧教案。他说看起来公式、规律是死的,但教师的认识能力在提高,教育对象也有变化,讲一遍得有一次改进,备课是永无止境的。批改作业与四十五分钟的联系也十分紧密。二中数学组的老师们,不论是教三角、几何、代数,对学生的作业,一律全批全改。他们认为,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具体地反映在学生的作业上。及时批改,不仅督促学生复习,还可发现教学的不足,是及时补缺补漏、改进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黄惠兰老师今年五十多岁,教两个班的数学,每次要批改一百二十本作业。从一九七九年九月一日起到同年的十二月二十日止,他批改了六十次作业,共七千二百本。批改量如此之大,还要辅导、备课,时间的矛盾如何解决?他们的办法是:学生自习去辅导;学生,上其他课,他们批改作业、备课;学生放学,老师继续完成备课。此外,其他教学环节,如:组织学生预习、复习,辅导,提问,质量分析,课外阅读等,他们都视为整个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认真发挥它们的作用。

强调打好基础,上好每一堂课,是否不考虑毕业班的特殊性?二中的实践是:不围升学率转,不等于不重视毕业班的应考准备。问题的实质是按照哪种办法去迎接高考。回顾老传统,他们说,那时候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是法定的。高考前也搞一段总复习(一般是一个半月左右),但决不是两年课程一年突完,用一年或半年准备应考。他们认为,当前由于历史的原因,学生知识缺漏严重,复习时间长一些,补一补是必要的。但这种补,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把补基础知识作为重点。现在,他们仍不时遇到学生把教课书扔得远远的,专门抠高、难、深,找“几百例”、“一千例”的现象。对此,他们的作法不是硬性制止,而是因势利导,从题海中把学生引向正确的航向。

抓住德、智、体三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德、智、体三者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三育要全面发展,不可偏废。这是二中在打基础中奉行的一条宗旨。

去年,在沈医的学生宿舍里,二中的校长和教导主任同本校毕业生促膝谈心。老校长问他们未来学习打算。十几名同学哄堂大笑:“考上就行了,谁还管以后!”这缺乏理想的回答,使二中的领导同志们又一次感受到,全面发展是一个客观规律,忽视或相对削弱了哪个方面,都要受到惩罚。

三育一起抓,该怎么个抓法?还像过去那样搞“主课”、搞“突击”行么?不行,那是实践已经证明了的教训。在这方面,二中的同志们作了些尝试。那就是,在一般或经常的情况下,可以一箭数雕,找出三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意识地在一种活动中取得多方面的收获。一九七九年国庆前夕,他们在全校组织了一次“当五十年大庆的时候,你在哪里?”的主题班会。在这次班会上,同学们兴致勃勃地以未来的专家、学者、先进生产者的面貌,畅谈立体公路的结构、光子飞船的发明、字宙的秘密、太平洋下的宝藏……这无疑是一次理想教育,它吸引着同学们去为四化而学习、去探索;同时,它又是一次对同学们的眼界、视野、文化科学素养的考核。智慧帮助他们生动地描绘了未来的世界,无知的人决然展不开理想的翅膀。

教学中的教育性更是如此。比如,柳年图老师这一堂政治课讲的是矛盾的基本概念。课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学习方法,请同学们分析文科与理科、基础知识和综合难题的矛盾。结果,同学们运用矛盾双方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关系,来分析自己在学习方法、思想方法上的实际问题。不仅牢固地掌握了基本概念,又解决了普遍存在的倾向问题。这里当然既包括德育,又有智育。

体育课同样可以两育或三育渗透、结合。长跑锻炼中有些女同学跑不完一千五百米的路程。但是,看到五十八岁的女校长和他们一样参加锻炼。他们就是走也要走下来。这既是体质的锻炼,又是意志的锻炼。

就是这样,二中的同志们从三育的内在联系中,找到了一条以教学为中心,进行三育教育的广阔途径。除了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性,他们还建立了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们办习作刊物,举办读书报告会、组织查字典比赛,参观科研所和图书馆,到法院去旁听,搞画展,组织文娱演出,参加运动队,一既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锻炼了体质,又受到了教育,增长了才千。一年来,这个学校在“树理想、爱学习、守纪律、有礼貌、讲卫生”的群众性活动中,有一百三十名学生被评为省、市、区、校“三好”学生;有百分之四十三点六的同学达到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一九七九年高考时,经过“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教育,考上的高高兴兴去上学,留下的绝大多数能愉快地听候祖国的安排。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不管怎么说,八O年高考见!”在我国现今的条件下,升大学总是少数的。我们不能说,也不敢说今年二中的升學率一定会超过一九七九年的那个百分之四十。但培养人才来不得半点立竿见影。我们坚信,只要他们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以“三好”为目标,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肯定会夺得真正的高质量。

相关热词搜索: 重在 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