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性评论的讨论模式。(6)结课时要求学生上交一篇课程论文、一份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纸版和电子版,纸版用于存档,电子版便于将评语和修改意见反馈给学生)。
从学生事后反馈看,笔者的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改变了学生对新闻史的陈旧观念,拓宽了学生思考新闻史的维度,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新闻史思维。个别学生将课程论文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是最好佐证。但因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笔者尚未完全达到预期的“四方会谈”模式。其原因在于:(1)因长期受应试教育的熏染,一些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2)36课时每次2节课90分钟的课时设计及部分学生不能有效阅读课前资料,影响了课堂讨论的效果。(3)数字报刊库与网络多媒体课堂的衔接方面存在着诸如学校购买的报刊库有限等问题;已购买的《晚清民国期刊》处于试用阶段,许多文档下载受限;《大成老旧报刊库》不能下载原文及下载速度过慢等问题,使课堂上直接展示原始报刊仍有较大不便。因此,“四方会谈”教学模式的有序展开须根据院校的教学设施、课程设置及购买报刊库等客观情况及学生新闻史素养的基本概况而定,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②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我国新闻史教材虽出版了50多部,学术著作300余部,但出版的新闻史文选屈指可数,主要有上个世纪80年代编写的《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参考资料》(1981)、《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1982)、《中国新闻史文集》(1987)等,选材范围单一,至今早已脱销,是无处寻觅的老文选。而目前使用最多的文选主要是《中国新闻事业文选》(1998)和《中国新闻社会史文选》(2008)
③张凤英:《当代史料数据库的建设》,《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④《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1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会谈 教学模式 中国新闻 分析上一篇:浅析沃尔夫林的形式主义美术史学观
下一篇:“银盐热”后,物之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