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北魏鲜卑民间音乐研究综述

| 浏览次数:

摘 要:北魏作为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不仅在宫廷音乐中出现多种音乐形式,在民间也保留着鲜卑、汉族、胡族的民间音乐。在北魏鲜卑的民间音乐中出现了“北歌”、“北狄乐”等多个名称,它们都与鲜卑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所研究的是北魏时期创作及流传的鲜卑民间音乐。

关键词:北魏 鲜卑 民间音乐 研究

中国古代音乐历史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四种音乐基本类型,在北魏统治时期,这四种音乐都存在过,尤其是鲜卑的民间音乐更为统治者喜爱。本文将通过对多首慕容鲜卑歌曲、以及《阿干之歌》、《真人代歌》、《簸逻回歌》等文献的研究,使之对北魏鲜卑民间音乐有整体的认识。

一、慕容鲜卑歌曲研究

有关慕容鲜卑音乐的发展问题。黎虎在《慕容鲜卑音乐论略》(《中国史研究》,2000年2期)中认为慕容鲜卑的音乐基本上经历这样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早期慕容鲜卑民歌向第二阶段的宫廷音乐的发展变化,第二阶段的音乐则是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汉族的传统音乐,并逐渐将两者结合起来,上升为新型的宫廷音乐。而第三阶段随着慕容国家的消亡,慕容音乐也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古代音乐之中了”。吴大顺在他的博士论文《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与歌辞研究》(扬州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认为:北朝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变迁以《北狄乐》的发展变迁为基础,将其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使用母语歌唱时期—北魏代都时期的北方民歌;汉虏杂糅时期---北魏平城时期;汉虏同化时期—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土谷浑》、《慕容可汗》大概也是前燕初期歌曲。《簸逻廻歌》、《真人代歌》是拓拔鲜卑族早期歌曲,歌辞为鲜卑语,产生于代都及以前,在代都时期宫廷雅乐建设中被引入北魏宫廷音乐机关。

有关慕容歌曲的分类及产生时间。高人雄在《十六国时期的慕容鲜卑歌》(《西域研究》,2006年2期)一文中将鲜卑乐府民歌分为三类:一是反映战争与尚武精神;二是描写爱情与婚姻的歌咏;三是表现离乡之痛,贫苦之吟。而在其所举例子之中只有《企喻歌辞四首》、《慕容垂歌辞》、《慕容家自鲁企由谷歌》三首表明是鲜卑民歌,其他民歌只是介绍其有关内容及创作背景。吴大顺《论“北狄乐”的发展与变迁》(船山学刊,2008年3期)中认为:《慕容可汗》《慕容垂歌辞》《慕容家自鲁企由谷歌》当为慕容氏歌曲。《阿干之歌》为前燕慕容鲜卑的歌曲。《高阳乐人歌》产生于元魏太和、永安年间,属拓跋鲜卑歌曲。庄华峰《北朝时代鲜卑妇女的精神风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5期)文中谈到《乐府诗集·慕容家自鲁企由谷歌》时认为此歌创作于352—410年间。

有关《慕容垂》的内容。萧涤非在《北朝民间乐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书中认为此歌不是慕容鲜卑歌曲,是前秦苻氏嘲笑慕容垂的歌曲。黎虎在《慕容鲜卑音乐论略》中认为《慕容垂》应当是《古今乐录》所谓“多叙慕容垂及姚泓战阵之事”中的一首,为反映慕容鲜卑逐鹿中原活动事迹的乐章之一。高人雄《十六国时期的慕容鲜卑歌》文章中认为:《慕容垂歌辞》是直接从正面叙述战争的民歌,是歌颂慕容垂战胜并消灭西燕的歌辞。在一般文学史著作中,都将此歌辞解释为东晋与慕容垂的战争是不恰当的。由于这次战争的前一年前秦已被南梁所灭,所以是鲜卑慕容歌,而非前秦人所作。另外,关于《慕容垂歌辞》的主人公问题,赵世璜在《<慕容垂歌辞>中的“慕容”究竟是谁?》(《成都大学学报》,1985年1期)中认为,因为慕容垂一生之中没有出现过如歌词中所写的那样被吴军围困而处于绝望的时候,所以作者认为此歌中所指慕容是指南燕的亡国之君慕容超。

二、《阿干之歌》研究

在鲜卑众多民歌之中,有关《阿干之歌》文献较多,涉及有曲目解释、产生背景、歌曲作者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

有关《阿干之歌》中“阿干”一词的由来。周伟洲在《吐谷浑资料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书中记载:“阿步干,鲜卑语也。慕容廆作阿干之歌,盖胡俗称其兄曰阿步干,阿干者阿步干之省也。今兰州阿干峪、阿干河、阿干城、阿干堡,金人置阿干县,皆以阿干之歌得名。阿干水至今利民,曰溥惠渠。又有沃干岭,亦阿干之转音。”

《阿干之歌》产生的背景。史学界的通说:因慕容廆与其庶兄吐谷浑发生争夺牧场的矛盾致使吐谷浑西迁,其后慕容廆还念其兄吐谷浑而创作的。吕一飞在《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中认为:鲜卑语叫兄为“阿干”,根据《御览》五七O引《前燕录》:“廆以孔怀之思作《吐谷浑阿干之歌》。”这歌名翻译成汉语就是《兄之歌》或《吐谷浑兄之歌》。而对于吐谷浑西迁的时间则说法不一:黎虎在《慕容鲜卑音乐论略》中认为吐谷浑的西迁时间为西晋太康十年(289)之后,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认为是西晋武帝太康六年(公元285年)稍后,周伟洲《吐谷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认为是在太康四年(公元283年)至太康十年(公元289年)之间。曹道衡《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中认为此歌的创作于太康中后期(284-289)。

《阿干之歌》创作的具体时间问题上,阿尔丁夫在《关于慕容鲜卑<阿干之歌>真伪及其他》(《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1期)文中认为“基本上是公元二八六年下半年之后,二八九年五月之前,慕容廆为追思西去的长兄吐谷浑而作。”黎虎在《慕容鲜卑音乐论略》中依据吐谷浑西迁时间是公元313年,认为此歌应当在这年吐谷浑南迁陇右之后才创作的。另外文中还论述了慕容廆创作此歌的政治目的:是针对慕容氏家族内部矛盾、兄弟相争的政治现实,作为感化、教育家族内部团结,达到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目的。

《阿干之歌》的作者也是众说纷纭,陈澄之在《伊犁烟云录》(中华建国出版社,1948年)中记录了一首《阿干歌》的歌词,并认为此歌为当年慕容廆所作。阿尔丁夫在《关于慕容鲜卑<阿干之歌>真伪及其他》文中认为《阿干之歌》是慕容廆在棘城附近驻牧时所作。其传入吐谷浑的时间应在公元三二九至公元四二三年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从慕容燕传到吐谷浑的。

周建江在《关于<阿干之歌>的若干问题》(《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1期)文中指出,最早记录此歌的史书为《宋书》,此外在《太平御览》卷570“乐部八”中也有关于吐谷浑迁徙过程的记载,对于了解《阿干之歌》的传递很有帮助。文中还分析了此歌为何归入“吐谷浑传”,而未在慕容鲜卑中流传的缘由,并认为阿尔丁夫披露的《阿干歌》绝非历史上的那首《阿干之歌》。所谓的《阿干歌》纯粹是后人的伪造。

《阿干之歌》与《吐谷浑》两首歌之间的关系,阿尔丁夫与黎虎二人意见相近:《吐谷浑》即为《吐谷浑阿干歌》的简称,即《阿干之歌》或至少是包含《阿干之歌》在内的慕容鲜卑歌曲。

关于《阿干歌》对于后世的影响,赵仁魁、华维君、祁振纲在《“花儿”源于古鲜卑族的<阿干歌>》(《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2期)文中记录了清乾隆时陇上诗人吴镇根据传闻和史料所补写的《阿干歌》词,同时认为《阿干歌》是慕容廆思念庶兄吐谷浑的别情离歌,是如今“花儿”母体。吐谷浑史“花儿”的编辑者。

三、其他鲜卑其他民间音乐研究

在北魏时期还出现一些鲜卑歌曲,如《真人代歌》、《簸逻回歌》等,还有一些民间舞蹈。

《真人代歌》是公认的北魏时期鲜卑民歌。吕一飞在《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认为北朝之鲜卑歌,今可考释者仅有《真人代歌》、《簸逻回歌》、《折杨柳歌辞》等三首。并对《真人代歌》中今可考证的慕容可汗、吐谷浑、企喻三首进行考释。孔德《外族音乐流传中国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书中有关于鲜卑之北歌的内容:“北歌出自后魏乐府。梁陈以后,均列于梁角横吹,与南音对峙。盖始为鲜卑民歌。”黎虎在《慕容鲜卑音乐论略》中认为:“郊庙宴飨所用为雅乐,可见北魏是将《真人代歌》作为雅乐而用的。这里的《真人代歌》也包含着慕容音乐在内。”田余庆在《<代歌>、<代记>和北魏国史--国史之狱的史学史考察》(《历史研究》,2001年1期)认为流传于北魏宫掖与鲜卑贵族间的《代歌》,是拓跋族的民族史诗。另外文中还提到北魏墓志中有一些歌唱家族史传的例证。翟景运《略论北魏前期音乐及其影响》(《乐府学》2009年4辑)中认为在《真人代歌》中其名目可解者六章中至少五曲来自拓跋鲜卑之外的北方少数民族:《巨鹿公主》来自羌族;《慕容可汗》《吐谷浑》为慕容鲜卑早期民歌;《企喻歌》源自氐族;《部落稽》可能同山胡族有关。

关于《簸逻回歌》的研究包括:翟景运在《略论北魏前期音乐及其影响》认为《簸逻回歌》产生时间为“燕魏之际”。吕一飞在《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认为《簸逻回歌》为拓跋鲜卑歌,原本是用鲜卑语唱出来的,是鲜卑民歌,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解释。黎虎在《慕容鲜卑音乐论略》中认为:“《簸逻回歌》是包括慕容燕国和拓跋魏国音乐在内的鲜卑歌曲,主要内容是歌颂鲜卑族可汗的功业。从上文所述我们已经知道,北魏在《真人代歌》中是将慕容可汗与拓跋可汗一起歌颂的,那么在《簸逻回歌》中也有歌颂慕容可汗的歌辞应当是自然之事。刘羽迪在《北狄乐探微》(《乐府新声》,2006年4期)认为《簸逻回歌》同《真人代歌》有相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是将慕容可汗与拓跋可汗一起歌颂。并且内容都是有关历代鲜卑君主言语行为的记述。李震《东北艺术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书中认为《北歌》中影响较大的是《簸逻回歌》,其曲多“可汗”之辞,可能是歌颂某帝王的歌曲。此曲在天兴初年(公元398年)和其他音乐一起,用八佾歌舞队演出,称作《皇始》乐舞。

有关北魏时期挽歌及哀歌问题。祝注先《北朝时代鲜卑族的诗人和诗作》(《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3期)文中指出在北魏宗室里还有一首元子攸临刑前写的诗,后改为挽歌。翟景运《略论北魏前期音乐及其影响》认为在鲜卑民族出现在葬礼上的原始哀歌,同中古时期汉族所流行的挽歌颇为相似。

有关鲜卑的音乐舞蹈及乐器问题。吕一飞在《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书中认为:虏鼓室拓跋鲜卑常用的一种乐器。还有琵琶、竖箜篌、羯鼓等。北朝有鲜卑舞《力士舞》。

综上,19世纪中叶以来学界对北魏时期鲜卑音乐的研究逐渐深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某些方面,如鲜卑歌曲的产生时间及背景、歌词理解等方面还未达成共识,仍需学者们共同努力、挖掘新资料,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朱祖延.北魏佚书考[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15-19.

[2]周伟洲.吐谷浑资料辑录[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2.

[3]吕一飞.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160.

[4]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683.

[5]周伟洲.吐谷浑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3.

[6]曹道衡,刘跃进.南北朝文学编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4.

[7]陈澄之.伊犁烟云录[M].中华建国出版社,1948:23.

[8]萧涤非.北朝民间乐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7.

[9]孔德.外族音乐流传中国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20.

作者简介:吕净植(1974-),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 鲜卑 北魏 综述 民间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