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计量活动从企业的产品设计与开发,原材料入厂检验,制造过程监督与控制,到出厂最终检验,贯穿产品实现全过程。计量管理是企业品质保证的基础,也是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计量管理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企业如何做好计量管理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品质 计量 管理
1 建立计量管理体系组织
建立组织,明确各部门权力和职责,对计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目标加以规定。计量管理部门统一制定目标、方针和计划,各部门共同协作推进计量管理工作。
2 计量仪器管理
①按照法规要求区分:强制检定计量仪器;非强制检定计量仪器。
②根据准确度区分:计量标准;工作用计量器具。
③根据重要程度区分:A类计量仪器;B类计量仪器;C类计量仪器。
④按照基本物理量区分:几何类计量仪器;时间频率类计量仪器;力学类计量仪器;温度类计量仪器;电磁类计量仪器;化学类计量仪器等。
3 计量仪器的选购
3.1准确度控制
选择计量仪器时,使用部门要以产品技术规格为基准,研讨使用目的,使用条件,相关联法规及要求精度,允许误差等,向计量部门提出,并得到计量部门的承认。制定专门的《计量仪器购入研讨单》,《计量仪器购入研讨书单》中应包括以下内容:
●计量仪器购入目的,使用部门和放置场所。
●供方技术力量及售后服务体制确认,优先选用具有相关认可资格(GBT/ISO)的供方。
●产品技术规格参数转化为计量要求,制造条件符合性等。
●计量仪器使用条件、计量对象、频度、准确度及误差要求范围等。
●要考虑校正方法操作方法。
3.2成本控制
计量仪器购入成本:包括价格,安装费用等。
计量仪器校正成本:包括外部委托校正费用等。
计量仪器使用成本:使用条件,使用人员,使用耗材等。
4 计量仪器验收
(1)验收项目
供方信息:制造公司、资质证明、购入价格等;仪器信息:规格、型号、数量、出厂编号、量程、准确度等;管理信息:检定方式(强检或非强检、自校或外校、ABC管理级别等);检定信息:误差、检定日期、检定人员等。
(2)结果处理
合格—使用部门(操作人员培训后使用);购入部门(付款);计量部门(检定合格证明、纳入台账,制定检定周期等)不合格—购入部门(退回供方、更换或修理);—计量部门(检定数据、检定不合格证明)。
5 计量仪器检定和校准
5.1合格标签
购进计量仪器后,计量部门要进行验收检查,检定或校准合格的,贴上合格证标签,标签内容至少应包括:计量仪器管理编码;有效的检定间隔;合格或不合格;校准人员或机构。
5.2管理编码制定原则
需要管理的计量仪器,要分别制定管理编码,管理编码要有唯一性,可识别性,提供基本的计量仪器信息。
5.3建立计量仪器管理台账
计量仪器管理部门要将仪器管理编码、仪器名称、规格、购入时登记时间、检定或校准时间及设置场所等必要事项都记入管理底帐。管理台账可以通过软件进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检定人员工作强度。
5.4检定和校准
(1)检定和校准的周期
将需要检定或校准的计量仪器按照相关要求和计量仪器使用情况制定检定周期,检定周期以月或年为单位较为合适,计量仪器检定校准计划应提前下发给使用部门,以便使用部门依据生产计划安排检定或校准。
(2)检定和校准种类
定期检定或校准;临时检定或校准;修理检定或校准;接收检定或校准。
(3)检定和校准条件
标准室的环境条件,一般对温度、湿度、振动、灰尘、光照等提出要求。
(4)检定和校准资格
企业开展计量检定工作应通过政府部门计量标准的考核或取得试验室能力认可,检定人员也应参加计量检定知识培训,取得相应资格,严格遵守检定规程开展检定工作。只有持证人员方可出具校准证书和校准报告,也只有这种证书和报告才认为是有效的。
5.5不合格计量仪器处理
检定或校准结果判定为不合格的仪器,要贴上停用标签,为防止误用要进行隔离,尽快修理或作废弃处置。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计量仪器管理部门要对不合格计量仪器测试过的产品妥当性进行评价。如有可能对产品造成影响,应根据产品的质量特性影响程度进行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