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是我国中部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中小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部分处在农村,分布于各个乡镇,还有不少教学点散落于偏远的山区、库区和湖区……这些农村学校大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如何尽快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是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迫切要求,也是湖南教育决策者、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研究者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以其强劲的优势已成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拓宽了视野,开辟了路径,提供了支撑。以信息化手段解决农村教育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实际困难,已经成为当前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任务。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农村学校是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观念更新慢、条件落后、师资薄弱等阻碍农村教育信息化有效推进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本刊特邀湖南省涟源市湄江镇长春联校校长刘喜平,结合该校近年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谈谈如何立足农村学校实际推进教育信息化。
记者:刘校长,您好。湄江镇长春联校处在香炉山下,湄江之滨,环境优美。您在这所农村学校,从教师到校长,已经9年,见证了近年来学校的快速发展。请问,作为这所农村学校的校长,您是如何考虑学校的长远发展的?
刘喜平:湄江镇长春联校位于湖南省涟源市的北部山区,地处湄江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内,风景秀丽,环境优美,老师们将它概括成“门吞十里画廊,背倚香炉群峰,左拥长春青山,右揽湄江秀水”。我校现有一至六年级12个班,学生402人,教师23人。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45年的安化县丰乐乡十保国民小学。2006年撤并周边五个村的四所学校后征地20亩,择址新建了这所学校。我成了新长春联校的首任校长,这给我带来莫大荣誉的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我意识到,必须立足农村学校的实际,为学校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全校师生一起为之努力,这是学校获得发展的原动力。
创校伊始,我们便设立了办学目标——办有本土特色的现代化基础教育学校。什么是“本土特色”?我们是农村学校,又是景区里的学校,这就是我们要立足的本土。办学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教孩子学好基础知识,养成最朴素的为人道理,又能促进本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什么叫“现代化”?学校既要有现代化的办学理念,也要有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为了实现这一办学目标,我们不断努力,力求发展。九年中,我们申报了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开发了乡土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我们开展了青少年科技活动,成为“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学校”;我们积极开展“基于一站式网络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课题研究,积极申报“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2014年,我校被评为“全国农村中小学课外科技活动试点单位”,“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试点学校”。这些工作和成绩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记者:据了解,您个人接触电脑在农村学校是比较早的,但是湄江镇长春联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发展却很快。请问,您对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如何理解,如何思考信息技术在推进农村学校发展的作用与价值?
刘喜平:我第一次“触网”是在2002年,2003年我用一年的工资购买了第一台电脑,2004年我个人出资和朋友一起为本地景区创建了个人网站“湄江旅游文学网”,我应该说是农村学校至少是这些小区域里接触信息技术比较早的人。为什么网络对我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身处偏僻山区,信息相对闭塞,而互联网为我打开了一扇与外面的世界沟通的大门。在网络平台上能与城市同步获得各种资讯,能了解到国内甚至世界最前沿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并能与名师们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2005年,我编辑学校校报,通过电子邮件征得李镇西老师的同意,刊发了他的文章。如果没有网络作为媒介,这是难以想象的。那几年我在“新教育在线”等论坛里的交流与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我曾断言,信息技术必将带来教育的变革。2006年进入新建的长春联校后,我一直寻求各种机会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但因硬件设施等原因,学校直到2010年才实现宽带连接。2012年以后,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学校的硬件设施也不断完善,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安全监控系统、“班班通”设备、教师电子备课室等安装到位。我们还实现了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一进入校园就能使用名为“长春联校欢迎您”的Wifi。
农村学校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发展水平同城市学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农村学校实现超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至于它的作用与价值,我认为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快速获得教育资源。互联网的使用,使农村学校在教育资讯、教育资源的获取上与城市学校获得了均等的机会。
二是提供多层次教师培训。目前的教师培训已经与网络结合,实施网络远程教育,让教师不出校门即可参与。各种高端的讲座论坛也能够通过网络实现场外互动参与。这些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极大促进了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是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各种教育平台、教学软件的使用正在逐渐改变着我们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并使其进一步向交互式教学模式发展。
四是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学籍管理的全国联网就是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的具体举措。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前提是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准确的学情记录与分析。原来我们常用的方法是纸质档案,而信息技术的参与,可以自动记录和分析学生学情,极大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率。
记者:农村学校的发展确实需要信息化手段的介入,但农村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困难相对较多。近几年,您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方面进行了哪些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刘喜平:2006年,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曾经提出一句口号:“我们没有公园,但我们有田园;我们没有博物馆,但我们有大自然。”从大教育的角度来看,农村学校可供学生们学习的自然资源、风景资源、乡土文化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这句口号,鼓舞了每一位参与的老师和学生。
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上,我们也有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尽管地处农村,但与世界同时起跑”。目前风靡世界的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模式是2007年才出现,2012年后才逐步在高校中流行的。可以说,教育信息化仍处于刚刚起步的摸索阶段,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并没有成熟的可供借鉴的模式,每一所学校的每一项探索与实践都具有世界开创性。近几年,我校主要从“校园环境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化”、“教学过程信息化”、“学校管理信息化”等四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首先,校园信息化环境是基础。我们学校从仅有一台办公电脑到10M网络进校园花了6年(2006年—2012年),而从12M光纤到“班班通”、教师电子备课到Wifi全覆盖,只用了2年(2013年—2014年)。之所以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一是我校借助我市创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市”的契机,主动申请试点校,信息化设备得到了全面装备。二是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的加大。特别是2013年教育部加快了“三通两平台”建设步伐,农村学校最缺乏的硬件设备越来越容易得到解决。
其次,数字教育资源是关键。农村学校长期匮乏优质教育资源,所以老师们对网络资源的需求非常迫切,这是农村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大动力。我校从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实际出发,一开始不要求人人会制作资源,但一定要求会用资源。要求教师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等网站上实现100%注册,100%的教师能上传下载,这是初期阶段对老师们的最低要求。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从文档处理到图片制作、视频制作,组织专项培训,并鼓励老师自创资源。2013年,老师们辅导学生拍摄制作的视频《青辣椒、白辣椒》获得第四届全国青少年科学DV大赛一等奖;科普剧《清洁战士大战垃圾王国》获得首届全国科普剧表演大赛二等奖。
再次,课堂教学应用是核心。教育信息化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与学的问题。老师用多媒体设备、PPT课件来上课,可学生还是用笔和纸在抄抄写写,那仅仅是实现了“教的信息化”,如何实现“学的信息化”呢?根据农村教学的实际我们尝试了三种课型:一是应用数码展台+投影的展示课堂;二是应用PPT和网络课件的常规课堂;三是教师多媒体+网络平台+学生终端的交互式课堂。
前两种课型,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课堂知识呈现的速度,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不能被自动察觉与实时记录。第三种课型,我们利用“学乐人人通·互动教学”网络平台,为师生开通学习账号,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网络上同步完成,实现师生间的充分互动,并为教师和学生分别保存学习档案。实施交互式学习的瓶颈是学生终端的缺乏,我们暂且利用教师电子备课室的电脑进行了小组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最后,学校管理信息化是保障。信息发布和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两个难点。如何及时将学校的各种信息及时准确地发布给老师、家长和学生?在信息发布上,我们采用了广播通知、服务器共享文件、手机APP等多种技术。如何确保每天的教学工作按常规要求正常进行?教学常规检查将以往的定期检查,发展到校园服务器上传资料,再到今天的网络在线备课与发布。
记者:近年来,长春联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作为农村学校实属不易,请您与大家分享一下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经验与启示,为其他农村学校提供借鉴与参考。
刘喜平: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新革命,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不管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农村学校现有的硬件、师资水平虽然与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不参与、不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理由。相反,我们更应该迎难而上,激流勇进,力争更大的进步、更快的发展。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有几点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是主动参与试点,加快环境建设。国家通过“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正在逐步解决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难题,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起步试点阶段,谁越主动,就越能得到机会,就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探索时间。我校积极主动地争取试点机会,创建推进教育信息化所需要的校园环境,与周边学校相比,我校走在了前面。
二是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应用平台。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我们遇到的难题是缺乏成熟的应用平台。通知发布、班级公告、教师备课、家长点评等日常工作如何在网络中实现呢?学校缺乏相应的开发能力。我们的做法是与有开发能力的教育网络公司合作,学校提需求,公司做技术,打造一个能满足学校需求的网络平台。譬如,我校使用的门户网就是请公司开发的,这个平台已经由教育部装备中心审核通过,全国中小学都可以申请开通。
记者:湄江镇长春联校位于湄江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园区,与湄江地质博物馆相距仅一千米。湄江地质博物馆还与学校共建同享了一个科普工作室,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提供支持。请问,下一步,学校如何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实现新的发展、新的跨越?
刘喜平:湄江长春联校建校8年,从“校本课程开发”、“青少年科技活动”,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一段摸索前进的发展历程。2014年,我校以“走进湄江、岩石探秘”为主题,成功申报为“全国农村中小学课外科技活动试点学校”,特别是湄江地质博物馆里的科普工作室的设立,为活动开展提供了优越的活动场地。如何立足农村学校实际,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充分整合景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利用信息化手段展示学校、管理学校、发展学校,特别是变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我校下一步的主要目标与任务。当然,农村教育信息化仍处于建设与应用的初期阶段,但我们相信它一定会给农村教育带来更美好的明天,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相关热词搜索: 起跑 农村 学校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