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和就业方式的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活动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必须重视道德的建设,用道德制约和规范自己所掌握和行驶的权力,用道德去引导和塑造自己的行政行为,用道德规范的行政行为去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实现,用具有道德的行为去唤醒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道德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道德的现状和未来悲观失望或盲目乐观,都不利于我国的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水平,首先要对道德的基本理论有所了解和把握。道德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皆见,人人都知道道德,可并非人人都说得清道德是怎么回事。人贵有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人生修养的核心问题。社会对人才有一种很形象的说法,那就是: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只有德厚而才丰才是“合格品”。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道德的起源所要回答的是人类的道德最初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适应什么需要而产生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许多思想家对道德的起源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1.客观唯心主义或宗教神学的“神启论”
认为道德起源于“天”的旨意或“上帝”的启示,或者某种外在的绝对观念的产物。孔子认为道德来源于天,是上天把道德交给圣人,由圣人制定出规定,教导人们去遵守,他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即是说,道的兴废取决于天命。西方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伦理学认为道德根源于“上帝”的启示。
基督教教义《旧约》上讲的摩西十诫便是“上帝”耶和华对摩西的启示,然后通过摩西向教民们宣讲的教规或道德戒律。“摩西十诫”在西方伦理史上被称为“黄金定律”,奠定了基督教道德的基础。
2.主观唯心主义的“天赋论”
认为美德是人类的天赋,与生俱来,道德起源和规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良知良能”、“善良意志”。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3.旧唯物主义的“感觉欲望论”
它们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出发,把道德说成是能够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要的某种感觉。一切善恶都来自于感官的上快乐和幸福。
4.自然主义的生物进化论
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来证明人类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规范都来自于动物界,认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本能或动物的合群性。
以上观点在道德的起源问题上都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从人类历史发展和人们社会实践中寻找道德的起源。
5.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起源的理论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它的产生受到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制约。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只有人类才能结成社会关系。人类的道德生活本质上是对人们社会关系的认识和反映,道德的产生必须以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为前提,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的。道德发展史的研究表明,人类的道德胚胎萌发于原始禁忌。原始禁忌是原始习俗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原始人社会关系复杂化的结果。道德这个词恰恰是由习俗演化而来的。
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依赖于社会关系,自我意识的产生,标志着人把自身同动物区别开来,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时,作为自觉意识和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才能得以产生。古希腊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完善的生活。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未经意识到的道德不能称为真正的道德,因为道德毕竟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
最后、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统一于生产实践
人类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艰难的过程,正是生产实践从物种方面把人从动物中提升了出来。人类借助劳动发明了工具,并发展着自己的大脑,产生了思维和语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人的劳动过程中,进行着人们道德伦理上的交往,形成有关善与恶、祸与福、利与害等道德观念。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建立起了较为经常而固定的各种社会关系,并产生了对这种社会关系的自我意识。
其实每一个人的内心中都有很多不好的东西,这就需要长时间的修养和修炼,善良的人们应该坚强起来。生活中见惯不惊的道德丧失,使得道德教育变得刻不容缓。我国在道德建设上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必须看到:社会公德失落、职业道德下滑、家庭道德混乱、生态观念淡漠却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困境中的求救者有人竟然从容地讨价还价,见义勇为者因救火毁容而遭受百般歧视;医生误把手术刀遗忘在患者腹中;“跟着感觉走”造成离婚率居高不下;风烛残年的老人和身患残疾的幼童被遗弃街头;大气污染的恶果是地球臭氧层日益稀薄,滥砍滥伐、破坏植被导致土地严重沙化,沙尘暴肆虐……社会保证每个成员的选择权利,同时也要求人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完善自我的德性。
中国国力强大了,但是老百姓的生活却没有相应的那么幸福。因为这个国家是以牺牲几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来实现复兴的。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之一,就是在民富国强之间,没有取得一个合理的平衡点。极少数人的暴富速度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可以说,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也只能甘拜下风。而大多数人的生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注意这里的相应,指的是成比例的改善)。中国高速发展了30年,下一步正是需要调整的时候了,国际经济秩序也面临调整。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牺牲2、3代老百姓的幸福来成全伟大政治家的青史留名,并不困难。而切切实实地为他背书的将是这些一辈子辛劳的人们。改革发展到今天,似乎各种不足、弊端逐渐露出来了,而且看样子各种矛盾还很尖锐,发展的步伐开始明显受到束缚,下一步想继续发展似乎是很困难的了。如果现在不赶紧解决这些问题,以后就很难再取得发展、进步。
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①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人完善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如我们提出要建立节约型社会、建立和谐社会、以及公民责任意识的增强、公民道德规范的提出、市民公约的提出等;都无不体现了道德的进步。②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在道德面前每个人是平等的,人们不仅会受到社会舆论的约束,还会受自己良心的监督。③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
一个高尚的民族,一个有礼仪、有教养、君子之风风行的民族,将永远得到人类的敬重,将永葆青春和不竭的生命力;一个崇尚道德,一个大兴君子之风、彬彬有礼的国度,将永远得到世界的敬重,将永葆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不可能让每个中国人都成为君子,但至少可以让君子风范成为榜样,成为社会的风尚和潮流;我们不可能让多数中国人都成为君子,但只要有一部分人成为君子,社会就会日益美好,国家就会不断可爱;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中国人都成为君子,但只要人们敬重君子、仰慕君子、效仿君子,国家就会日益伟大,民族就会不断进步。 开始时,也许没有多少人抱有希望。但不要紧,只要我们身体力行君子之行,并坚持不懈,自然就会有人跟进;开始时,我们可能是少数,只要我们做得好,自然会将星星之火燎原开来;只要我们不急功近利,把目标定到20年、30年、50年,乃至数代人之后,或者更远,目标便不再高不可攀。我们必会朝着目标步步迈进!
参考文献:
[1]晓妍,道德重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D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66f4b0102fj2o.html 2012-3-6
[2]王英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8-1
(作者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相关热词搜索: 紧迫性 重建 改革开放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