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和新工科的人才培养要求,针对结合我校的实际阐述了如何落实学校办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学科竞赛、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以慕课为平台的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层次。
关键词:计算机类、新工科、课程群、慕课平台、校企合作、师资队伍
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以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依据新工科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下面围绕我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一点思考与实践。
1、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围绕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2、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以落实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服务油化和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为指导,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大庆油田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大庆高新区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落实学校的办学定位,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和石油石化行业,培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特质,具备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掌握扎实的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具备计算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开发与应用能力、参与工程项目的实践能力,能在信息化建设领域从事计算机类专业岗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采取“2+1+1”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前2学年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第3学年主要完成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第4学年完成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
3、重构课程体系
我校计算机类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五个专业。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构建满足企业岗位需要和专业人才能力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落实学校办学定位。对五个专业建立“1+5”核心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大数据课程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课程群(软件工程专业)+云计算与网络运维课程群(网络工程专业)+虚拟现实课程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物联网课程群(物联网工程专业)。
大数据课程群,数据分析与挖掘、分布式数据库、大数据流处理框架、内存计算框架、算法设计与分析、Python技术、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等课程;软件工程课程群,WEB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需求分析、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移动开发技术等课程;网络工程课程群:Linux系统管理、Linux自动化运维、数据库集群及调优、云服务及虚拟化技术、服务器存储技术等课程;物联网工程课程群,物联网体系结构、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物联网算法基础、云计算与大数据、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物联网移动应用开发、物联网嵌入式系统开发等课程;虚拟现实课程群,媒体制作软件、图形學基础、数字图像处理、三维造型与动画技术、游戏开发、数字影视合成、虚拟现实技术等课程。
4、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实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专业见习、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科研活动、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本文针对我校的实际,重点强调学科竞赛和校企共建专业的一些做法。我校在ACM/ICPC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是指导老师精心指导和参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名牌院校组织的ACM/ICPC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集训活动来提高程序设计学生技能。使得参加ACM学科竞赛的学生,有的能够被百度、腾讯、华为、360、新浪、京东等国际知名企业录用。
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国内知名企业和地方优秀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逐步形成共建教学资源、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建实验室、共建研发中心、共同培养教师、共同编写教材,毕业设计校企双导师制等校企合作局面。
5、师资队伍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比学历考取博士更为重要。根据教师专业课程定向,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培训和实践锻炼,主要针对大数据课程群、云计算与运维、物联网、虚拟现实课程群进行培训和项目训练。鼓励教师参加大庆油田和大庆高新区企业项目,为大庆油田和地方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和服务地企的能力。
6、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按照新工科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应用知识去解决企业的工程实践问题,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并能解决未来发展新问题,具备国际竞争力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等。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把高校之间资源共享和校企合作,作为解决新工科培养要求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大慕课平台开放力度,建立慕课学分认定制度,推动教师用好慕课和各种数字化资源,着力破解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优质教学资源不平衡的突出问题”。慕课建设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线上线下融合,课内课外联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与学习成效为目标的教学理念,科研转化的教学资源为改革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为任何时间。
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通过MOOC+SPOC模式,引进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利用慕课完整授课视频、立判对错的测验、支持互动的论坛、彻底开放、免费学习的平台,实施参与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等教学方法改革,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质量。抓住黑龙江省高校优质课程联盟在线开放课程 “在线开放课程应用”优秀教师的评选机遇,加快引进优质资源课程。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五个专业对应的5大课程群课程建设中,通过校企合作,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把企业的真实案例、项目引进课堂,建设在线开放课程,逐步开展校企共同建设慕课(MOOC)目标的实现。
7、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控机制
为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了学校、学院二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学校层面,研究制定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和各项教学基本建设的发展规划,规划人才培养的总体方针和总体目标、制定教学过程的规章制度,学校“质量工程”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承担宏观教学管理和监督职能。并成立了校教学督导专家组督导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学院层面,成立了教学督导组,负责对学院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引导、督促、监控、检查、评价、激励、研讨、建议咨询等学生网上评教、教学督导评价、领导评价等多种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加强工作标准和岗位责任制的落实和执行,充分发挥学院领导和系(部)的岗位职责。
结论:新建本科院校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为基本特征,以就业为导向,具有上手快、有后劲、职业适应性强等素质、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以落实学校办学定位为宗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慕课为切入点,深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校企共建专业为突破口,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大乾,张少翃.强化实践教学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3,16(06):139-142.
[2]吴庆宪.坚持创新驱动 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效及人才培养思路[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3):8-12+24.
[3]孙义良.加强教学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办学水平,全面提升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02):1-3.
[4]羊龙.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西南财大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为例[J].才智,2017(36):148-149.
[5]李晓冰,侯俊林,李新民,詹向红,杨丽萍.以“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建設为契机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23):33-34.
[6]梅纪萍,冯小兰,顾金花,薛伟,周雄庆.以“四化”为基点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项目纪实[J].江苏教育研究,2017(30):38-41.
[7]赵前程,朱永健.深化高校科研供给侧改革 科教协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10):105-108.
[8]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加强职教人才培养质量,推广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J].汽车维护与修理,2017(14):9-10.
[9]羊龙.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西南财大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方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7(40):246-247.
[10]刘有树.“一带一路”背景下江苏高职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路径研究[J].纳税,2017(28):167-168.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类专业 新建 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