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成就了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之父”的美誉,并且以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针头专业化生产”案例进一步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劳动者的技巧因专而日进,二是分工免除了工作之间的转换成本。见微知著,亚当·斯密将人类社会的进步归因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毋庸置疑,专业化分工对于宏观“社会”如此,对于微观“企业”同样如此。目前,财务共享服务成为了业界焦点,个中缘由大抵如此。实际上,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就已出现,尤其是大型制造业巨头美国通用、福特等企业率先垂范,通过将分布于“五湖四海”、“五花八门”事业单元的财务功能进行合并“同类项”,即将相同的、重复设置的财务功能直接合并到独立的共享中心,进行集中处理。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与“福特制”的生产流水线思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回过头来看中国企业,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中国企业不仅“吨位”发生了量“质”的变化,同时,“跨海”作业成功的案例也不胜枚举。但是,中国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亦面临着诸多的烦恼,其中包括安全、高效的管控模式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借助“福特制”财务共享理念优化业务流程、挖潜降耗成为了大型企业的有益探索和选择。随着大型企业海外业务遍地开花,适应全球范围内业务发展的组织载体,亦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包括分公司、子公司、非居民税号(Non-Resident Tax Account)、联合投标体(UTE)、项目税号(Permanent Establishment)等多种形式,总之,不一而足。
有句话说得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当然,五花八门载体中的“五脏”大都缺少不了会计和税务的功能。那么,难题接踵而至,其中之一就是企业对财务经理的需求数量成倍的上升,有数据显示,符合目前中国企业需要的、且合格的海外财务经理则需要具备如语言优势等22条之多的基本素质要求。所以现实情况仍然比较残酷,即一“将”难求。同时,由于饱受“一放就乱”之苦前车之鉴的中国企业,仍然担心出现“山高皇帝远”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内控风险隐患,大多企业仍然倾向于优选总部的“集中”的管控模式,某种程度上,财务数据及时“叶落归根”对于全球化企业的“形散而神不散”的运营模式无疑有着定海神针的功能。
对于财大气粗的大企业组织而言,构建全球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如同探囊取物,这其中包括软硬件的高投入等等。但是全球范围内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投入量级则使得中小企业(SME)举棋不定,然而“走出去”的中小企业数量则在迅速增长。那么,对于普罗众生的中小企业而言,借“船”出海无疑可以降低投入的风险和成本,毕竟大数据的思维正在重构企业的智慧,举国之力的大数据建构无疑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福音。
相关热词搜索: 路径 财务 共享 S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