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分子生物学引入食品专业的发展浅析

| 浏览次数:

摘 要:为适应高速发展的食品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的食品科学专业必须联系食品行业的发展方向,在食品科学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体系中引入分子生物学。本文针对如何进行分子生物学课程与食品科学的有机结合进行分析,为加快食品专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食品科学 分子生物学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T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a)-0157-02

“十五”以来,我国食品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食品品质、结构、成分、数量的需求都在不断优化与增长。为适应国际食品行业人才的发展需求,必须培养大批的高素质、多层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担负着为粮食、油脂、果蔬、饮料、乳、肉等食品加工与制造业培养与输送各类人才的重任,对食品工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当今分子生物学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他的带动下与食品科学相关的各项研究也随之进入了一个高新阶段。食品的安全,膳食、营养和保健,生物技术,环境保护,食品功能的分子基础等方向是美国食品科学协会,简称IFT,所提出的新世纪食品科学研究的重点。这无疑告诉我们,每一项研究的方向都涉及了与分子生物学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利用这项理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和透彻的阐明与食品科学相关的问题,并建立起与食品科学分子水平向关联的研究方法体系,从而进一步使相关的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运用到我们所从事的食品材料生产、产品设计开发、产品加工、分析检测等领域[1]。

经过实践可以证明,在高等院校的食品科学专业领域中引入分子生物学课程,能够在极大的程度上帮助学生,而且效果很好。但是利中有弊。分子生物学课程存在理论知识抽象、枯燥,不便于学生理解特点,因此,在食品专业的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想要达到的效果很难令人满意。为了使分子生物学课程能与食品科学有机结合,我们有必要从食品学科的专业特点出发,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应用到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分析,建立起一套切实适合食品科学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已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 根据食品专业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分子生物学是由生物化学延伸而来的,选用的教材中重复了部分生物化学的相关内容,对于原来生物化学中一些枝节内容,如核酸、DNA重组、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应适当取舍;而对于分子生物学中基因操作、病毒、表达调控、糖复合物等知识则应纳入到重点章节进行讲授。例如,改性淀粉转基因作物的培育;含有高不饱和脂肪酸大豆与稻谷的开发;功能食品的功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疾病预防治疗与营养素、基因产物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等等。在这些深层次认识的基础上,食品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将更趋合理。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在日后的科研、工作中恰当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就可以研究、开发、生产出更丰富、更营养的食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食品领域的许多热点问题都需要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解决,这就使分子生物学具有了前沿性的特点。因此,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还应体现该学科的新热点、新进展。例如,基因治疗、RNA干扰、微小RNA以及基因芯片技术及这类技术在食品添加剂筛选方面、食品致病菌检测方面的应用等[2]。

2 根据食品行业的需求改进教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对于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纯粹地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很枯燥,也很难理解。如何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及前沿进展传授给学生,为学生构建脉络清晰、系统性强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体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相关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尽量做到“深入浅出”,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案例、栩栩如生的场景、结合漂亮的图片,将深奥晦涩的理论讲解清楚。在课堂教学时采用师生问答,启发式教学模式,利用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通过教师答疑引出要讲授的主要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与学的关系,把“渔”放在首位,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从而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有机融合为一体[3]。

另一方面,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能起到降低学习难度、辅助记忆、加深理解的作用。但多媒体教学课件不是教材内容的罗列,而是一个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提纲携领的大纲,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求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富有启发性、能够升华传统教学。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动画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功效,以飞入、闪烁等方式展现文字或图片,增强动感提示。例如乳糖操纵子的负调控机制,如果仅仅通过语言描述和教材上的图示来讲解,学生容易一知半解。在制作课件时,辅助运用动画的形式来展示阻遏蛋白识别并特异结合DNA的方式从而引起转录的关闭或启动的过程,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便可将整个过程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达到提高学生注意力和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当然,课堂讲授时切忌把课件的内容照本宣科地念一遍,老师扮演的不是一个播音员或放映员的角色。

3 根据食品科学发展的方向整合实验资源

与理论教学相比,实验教学更具实践性、直观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在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4]。通过合理整合、充分利用的原则,创建基础、综合、设计和创新型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根据食品科学专业特点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划分属性,将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分为基础型、应用型、综合型三类,在食品科学专业中基础型、应用型、综合型实验的比例分别为20%、30%和50%。与时俱进,密切关注分子生物学在食品领域发展的最新动向,更新实验内容,变革授课模式,适当增加自主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比较宽阔和充足的自主实践和创新的平台。通过综合性实验教学锻炼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全面提高食品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与此同时,由于分子生物学实验步骤繁琐,分组实验和科研小组“组长”的培养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变得行之有效。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组长们”可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专门培训,反复实验操作,直至熟练掌握实验教学内容,正式实验教学时,由“组长”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指导,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热情,又降低了单个教师的实验指导难度,一举多得。

综上,我们还应根据素质教育的原则完善考核方式。科学、有效并全面评价学生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掌握是教学考核的具体手段,同样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强有力的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设计一套有效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评方法[5~6],将课程总评成绩分成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40%,主要考察学生的平时作业、阅读参考教材和查阅科技文献的情况;二是期末考试占60%,在试题的设计上增加主观题的分值,减少客观题的比重,适当加入综合题型,让学生在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应用上有进一步的思考和发挥空间。

总之,食品与分子生物学之间的联系已经密不可分,高等院校的食品科学专业应根据当今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在食品领域的工作能力,使分子生物学相关原理和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充分应,为食品行业的发展开创崭新的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张英峥,雍克岚.将分子生物学引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学,2006(3):35-37.

[2]王晓.现代生物技术与食品工业[J].山东食品发酵,2000(4):16-19.

[3]许伟,王益群.工科《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9):24-26.

[4]严明理,刘丽莉,周建良,等.生物类本科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7):73-75.

[5]朱红威,邵菊芳,冷云伟.生物工程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512-2514.

[6]丁占生.食品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1:146-147.

相关热词搜索: 分子生物学 浅析 引入 食品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