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全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第四届理事会期间,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十五”时期。这期间食品工业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一、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产值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2000年完成总产值8368.87亿元,2001年完成总产值9318.09亿元,2002年完成10759.30亿元,同比增长15.83%。2004年完成总产值16163.86亿元,同比增长25.86%;至2005年预计完成总产值20000亿元,同比增长25%。
二、市场需求快速增长,食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大幅提高。
2000年至2005年食品工业产品增长幅度较大的主要产品有小麦粉,液体奶.食用油、乳及乳制品、罐头,水产加工品、方便主副食品、礼品食品等。比如:小麦粉2000年产量为2758.96万吨,2005年预计达到3850万吨;食用油2000年产量为835.32万吨,2005年预计达到1584万吨;方便主食品2000年产量为250.34万吨,2005年预计达至0500万吨。液体奶2000年产量为124.57万吨,2005年预计达到1120万吨。
作为新兴门类的方便食品、休闲食品,营养食品,增长较快,特别是一大批知名品牌食品在市场占有份额比例大幅上升。
三、全国食品工业经济效益增幅较大。
2000年完成利税总额1129.79亿元,其中利润229.49亿元2001年完成利税总额1673.62亿元,其中利润444.83亿元;2002年完成利税总额1925.90亿元,其中利润524.85亿元;至2004年完成和税总额2757.42亿元,其中利润915.90亿元;2005年预计完成利税总额3200亿元,其中利润1140亿元。
四、全国食品工业出口创汇平稳发展,贸易额逐年增加。
2000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26.5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07.50亿美元,进口额为:18.74亿美元;2002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03.6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55.12亿美元,进口额为:92.12亿美元2003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30.53亿美元,其中出U额为:187.59亿美元,进口额为:142.94亿美元;200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04.5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03.26亿美元,进门额为:201.30亿美元。
五、食品工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
首先是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更符合市场的需求。其中与人民群众一日三餐密切相关的小康型膳食结构的新产品,如大米、面粉、食用植物油、乳制品、液体奶、味精、淀粉、方便主食品、老年、儿童食品、绿色食品等增幅均在2 0%至100%以上。二是,企业的装备结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和优化。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高的加工技术不断涌现;三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到调整。近年来食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总体平均水平增长一倍,从100强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看,2000年为2432亿元,2005年上升至5850亿元,增长2.4倍。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回顾
中国食协第四届理事会期问,积极履行“统筹、规划、协调、服务”职能,配合政府,面向全行业,在各省(区)、市食协的大力支持和食品工业各界人{:的共同努力下,为实现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确定的工作目标,努力开展工作,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一、总结经验,再创新高
2001年,是中国食协成立20周年,中国食协在北京隆重召开庆祝大会,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田纪云、姜春云和杨汝岱、王光英、孙孚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人会或致贺信。会上国家经贸委副主任谢旭人同志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中国食协20年来的工作业绩。王文哲会长作了《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开创协会: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系统总结了中国食协20年来,为完成国务院赋予的统筹,规划、协调,服务的任务,作出了重大贡献,提出了中国食协今后的工作任务。这次大会,系统总结了中国食协成立二十年来的经验,表彰了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与个人,明确在新形势下中国食协的新任务、提出了改革发展的新目标,是中国食胁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分水岭,是中国食协在思想和组织上向市场经济转化的新起点。
二、统筹规划,指导行业发展
根据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民经济“十五”规划建议的发展目标,中国食协结合食品工业的实际情况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编制了《全国食品工业“十五”及2010年发展规划建议》和《关于加快西部地区食品工业发展的意见》。
在实施《全国食品工业“十五”发展规划》期间,我会把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开展信息服务作为推动全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建立起《中国食品工业网》网站,还通过努力于2003年争取到由原国家经贸委、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分别授权的“全国食品工业信息调查”、“全国食品工业经济运行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和“直接信息报送”职能。为我会掌握年度全国食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指导全行业调整、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年来,定期召开全国食品工业经济运行发布会,做好“十五”规划运行的公示和调节工作。对有突出问题的重点行业举行发布会,提出分析和预测警示的信息。
加强调查研究,将关系食品工业发展方向性、前瞻性、政策性的重大问题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如:针对白酒行业从量从价复合计征消费税,对行业发展造成极人负面影响的现状,我会会同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相继到全兴、剑南春、沱牌等酒厂考察调研,向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报送了《关于尽快改革白酒从量从价计征消费税的意见》,向中央和国务院提交了《改革白酒税收政策的报告》,提出改革白酒从价计征消费税的政策建议,引起财政部、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已在为白酒税制改革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及企业的意见。白酒消费税制的改革调整,将有助于优化白酒产业经济秩序,增强白酒骨干企业的竞争实力。
为掌握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对食品出口企业的影响,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了《食品行业出门退税现状调查报告》;依据食品行业产业竞争力的调查材料,向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办公室提交了《关于调整谷氨酸进口税率的建议》,使得有相关出门产品的企业降低了出口产品的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了出口渠道。
三、开展维权活动,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维护食品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企业服
务。例如,2004年3月份湖南某地的一些执法部门,以外埠畅销白酒产品含有微量“甜蜜素”成分为由,要对有关企业处以几十万至上百万元的罚款并在媒体上曝光。中国食协在得知情况后,立刻组织专家论证,及时提出了对所谓“甜蜜素”查验方法不当的具体意见,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通过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题为《卫生部判定“甜蜜素”测定方法不适用于白酒》的新闻通稿,使“白酒‘甜蜜素’事件”及时得以制止。又如,2004年,西北某省有关部门,以“加强市场管理,打击假冒伪劣”为由,要求外地白酒进入该省市场必须加贴其指定的“防伪标识”,并向企业收取费用,对此,我们及时反映,协调解决,促使该省发文取消了这一地方保护性政策。2005年,由于个别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爆发了影响巨大的中国啤酒“甲醛”风波。韩、门等国立即对中国啤酒采取限制措施,国内啤酒消费也出现萎缩状态,整个啤酒行业陷入困境。对此,中国食协和啤酒专业委员会及时在北京召开了“关于啤酒‘甲醛’问题情况说明会”,指出啤酒中的“甲醛”含量与其它天然食品相比属于低量范围,与国外名牌啤酒的“甲醛”含量相比无差异。大会邀请国家卫生部,因资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郎、委、局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及青岛、燕京、华润,珠江.哈尔滨、重庆等大型啤酒企业到会,邀请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30多家媒体对本次会议进行采访报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消除消费者的心理困惑,平息了啤酒“甲醛”风波,保护了啤酒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使啤酒行业避免了一场大灾难。中国食协积极为企业说话,通过多方面协凋,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了政策法规的尊严。
四、促进行业自律,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及整体素质
开展行业自律,提高企业品牌和质量安全水平。近年来,我国葡萄酒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为促进行业有序发展,中国食协开展了中国匍萄酒A级产品认定,对于激励企业生产优质产品,提高国产葡萄酒品质和品牌,规范葡萄洒市场,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得到了骨干企业的普遍欢迎和消费者的高度认可。再如,中国食协经国务院国资委和国家发改委同意,于2005年2月制订了行规《全国白酒行业纯粮固态发酵白酒行业规范》,推行“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志”。
五、做好科技服务,推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工作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国家经贸委《“九五”全国技术创新纲要》文件精神,配合《技术创新工程》方案的实施,我会制定了“全国食品工业科技进步工作管理办法”、“全国食品工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暂行管理办法”以及《“九五”全国食品工业科技发展纲要建议》,进一步明确了以大中型食品企业为中心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主导思想。推动大中型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迄今已有500多个食品大中型企业研发中心,包括博士后工作站相继成立,并不断加大投入,引进人才,深入研发,为企业的产品创新和生产技术创新提供着直接有效的技术保障。
多年来,我会还受企业等有关方面的委托,组织了专项新产品、新技术鉴定、技术咨询与推广等工作,通过这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六、推动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发展龙头食品企业,打造食品园区、名城,促进区域食品工业发展
四届理事会初期,下发了《关于发展龙头食品企业和建设食品工业强县的通知》,并向全行业推广了山东省发展龙头食品企业的经验。强调把发展龙头食品企业与发展县域经济紧密结合,实现“一业突破,百业兴起”的龙头连锁效应,带动县城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自2000年以来,我会采取推广经验.表彰先进,树典型,树榜样的办法,先后表彰了131个“食品工业强县(市)”和300多家“优秀龙头食品企业”。
在大力发展龙头食品企业、建设食品工业强县的基础上,还注重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名城”。以城市品牌为主线,通过“城市品牌”效应,发挥品牌价值作用,带动区域食品工业经济的发展。
七、发挥专业委员会作用,扩大,提高服务内容与质量
目前我会已建立了白酒,啤酒、糖果.发酵工程、豆制品、大豆及植物蛋白、马铃薯、坚果炒货、花卉食品。食品物流和营养指导等11个专业委员会。每个专业委员会都发挥了贴近企业、了解企业。为企业服务更到位、效益更显著的优势,在企业维权、行业自律。制订行约行规、参与制订标准、信息咨询、技术培训、营养师培训、开拓市场、协调关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对第五届理事会的工作建议
我国加入WTO以来,至2006年我国承诺和承担的义务基本到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逐步完善,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需要行业协会做的工作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行业协会今后的工作真是任重而道远。为此,特向第五届理事会提出主要工作建议如下。
一、全面指导,促进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编制好“十一五规划建议”统领食品工业经济发展全局。规划建议应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原则,结合食品工业的现状及发展特点,预测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提出指导思想,制订主要目标和发展重点,提出实施的保障措施。加强调查研究,根据“十一五”期问食品工业发展进程中,出现对带有前瞻性、战略性、方向性的问题,深入实际找到问题的本质,提出政策建议,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二、反映企业正当要求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反映企业正当呼声和要求,将是今后行业协会的重要服务内容,也是协会能否在行业内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还需不断规范与完善,当前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时有发生,需要中国食协和各地食协理直气壮地为他们维护合法权益,在方法上要改被动维权为主动维权,改变等企业找上门来要求维权,在内容上要从一般维权,上升到依法维权、政策维权、科学维权的层面上来,为企业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生产经营环境。
三、加强行业自律,提高全行业诚信及食品安全水平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秩序经济,行业协会除了积极配合协助执法部门加强执法力度和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之外,大量的工作是对企业进行指导与监督,通过制订行约行规,开展行业自律活动,提高企业的诚信水平、管理素质和食品安全水平。
四、做好科技自主创新服务,提升食品工业科技水平
进一步推进“科技兴食”战略,围绕“国家十一五科技规划”中涉及食品科技重大项目,关键技术,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食品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攻关、交流和推广活动。推动新产品开发,努力增加新产品产值的比重。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咨询活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五、发展龙头食品企业,促进食品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
要认真总结各地推动食品强县建设,发展龙头食品企业和巩固、开发食品工业园的经验,抓住典型及时推广,总结和完善龙头食品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合作机制,以及食品:工业园与区域经济协凋发展等问题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培自发展食品强县,龙头食品企业和食品工业园建设,推进国家扶持重点龙头食品企业优惠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推动食品工业和农业产业化共同协调发展。
六、发展专业(协会)委员会,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要在现有专业委员会的基础上,加快组建新的专业委员会,积极创造条件,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加强行业对口服务,推动行业发展。各专业委员会要积极开展对本行业重大问题的调研,提出行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建议。专业委员会要充分发挥贴近企业的优势,全方位为企业做好服务,努力提高服务质量,赢得企业的信赖。
七、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国际经济合作
要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开展国际交往,开拓国际市场办好展会,努力探索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展会运作方式,从专业性、针对性,参与性等方面,提高展会的质量和影响。协会要建立自己办展的队伍,向产业化发展。继续扩大交往,扩大合作,努力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做好服务。
相关热词搜索: 食品工业 落实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 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