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和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成主城功能核心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宜居宜业示范区”和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强县”的发展定位,以改革创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14位,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201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大关,增长9.5,
实现4年来的最高增速,固定资产投资290.7亿元,一般公共
预算收入17.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亿元,保持了“全省第一方阵”的领先优势。
——城市建设持续加快。
滨江大道、西华大道、玉带路等14条城市干道综合改造全
面完成,火车站片区、果城路—育英路等沿线34万平方米的立面改造全新亮相,实施了建区以来最大范围的城市修复、最大体量的城市改造、最大规模的城市会战。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推动了五星商圈、南门坝商圈、西华商圈业态升级,推进了中科九微、华讯方舟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工业集中区成功创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5.8:45.1:49.1。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全面落实河长制,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中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率超过97,区域水体、
土壤、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1天、增
长4.2,森林覆盖率达到26.9,饮用水源地水质实现全达标。
——民生福祉持续提高。
启动14个教育项目建设,建成五星中学、青龙山学校等新
学校5所,高中北部新城校区完成规划选址,电影技术学院全面启动建设,市中医医院成功创建成三级甲等医院,区人民医院改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民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回顾县域经济发展历程,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加快科学发展、加快城乡建设,促进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路径,把改革思维和创新意识贯穿工作始终,以改革添活力、以创新促发展,着力在撬动社会资本、做强产业支撑、推进城乡共融、优化发展环境、健全机制体制等方面深入实施改革创新,充分释放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在撬动资本上改革创新
(一)推行ppp运作模式。
我区实施的城市主干道改造提升等6个ppp项目,区本级财政出资2.1亿元,撬动社会资本xx亿元。今年,我区还将实施滨江大道延长线、金融大道延长线等ppp项目,预计将撬动社会资本约1xx亿元。
(二)组建国有融资平台。
对区属国有企业、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整合,组建总资产xx亿元、信用评级aa级的顺投集团公司,棚改融资50多亿元,非公开定向融资xx亿元,其他通过项目和流动资金融资10多亿元,用于支持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目前我区正在积极筹建顺发集团公司,筹建成功后将进一步增强我区国有企业实体化运行和融资能力。
(三)设立产业发展基金。
采取政府或指定企业与招引企业共同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模式,解决项目资金短缺问题。目前拟与北京奥宇望和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发起成立投资xx亿元的精酿啤酒产业发展基金,全力助推项目加快建设。
二、在做强产业上改革创新
——构建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体系。
出台楼宇经济、总部经济、重大商业综合体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吸引仁和春天购物广场、1227购物广场、尚品时代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入驻发展,泰合中心、绿地智慧城两大总部
楼宇初具规模。
——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园区。
成功创建省级潆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依托省级平台的吸纳能力,已招引中国重汽、鑫达新材料、和泰光纤、中科九微、华讯方舟等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入驻,基本形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
——搭建政企合资共建桥梁。
对部分有市场前景的科技型项目,通过区属国有企业入股,解决其资金短缺问题,支持其发展壮大。目前,入股的德尔博睿公司,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6亿,名列南充市it类民营企业首位,并于成功上市“新三板”。
三、在城乡共融上改革创新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
开通城乡幸福公交专线8条,普通群众出行票价在现行班车票价基础上下浮50,持证残疾人、现役军人、70岁以上老人和婴幼儿免费乘坐,学生半价乘坐。已惠及15个乡镇(街道)、
16万群众,预计明年将实现全域覆盖。
——推进“集中供水一体化”。
采取“政府投资+社会投入”模式,实现城乡饮用水同城、同网、同质、同价。目前,已初步完成桂花湖、嘉陵江、顺(庆)西(充)“三大片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和农村管网配套建设,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推进“医疗卫生一体化”。
全区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与市中心医院、区人民医院等5所医院建立了医疗联合体,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基本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共享。
——推进“治安联防一体化”。
创新“1+4”工作思路,从做强基层派出所,打击整治、群防群治、矛盾排调、科技防范等方面发力,初步构建起从城区到农村、局部到整体的治安防控工作格局。
——推进“环境整治一体化”。
聚焦城区、乡镇、村道路等重点区域,探索城乡环境治理一体化规划设计、一体化管理体系、一体化运营机制,构建起“一根管子接到底、一把扫帚扫到底、一家公司运到底”的治理格局。
四、在优化环境上改革创新
——提升行政审批效率。
按照“两集中、两到位”要求,所有行权事项全部入驻政务大厅,基本实现“进一扇门、办一揽子事”。积极对接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立完善政务公众号和“指尖政务”服务区,实现预约、预审、查询等服务项目向线上延伸,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优化项目服务机制。
建立重大项目服务保障机制,为每一个落地的重大项目落
实一名区级领导、一套服务班子、一名经理人员,提供保姆式、贴心式、全程式服务,助推项目尽早投产达效。
——创新维稳专班机制。
紧扣关键节点、重要时段、重点活动,成立专项工作指挥部,集中统一调度信访维稳、扫黑除恶等专项行动,得到公安部点赞推广,进一步促进了我区社会和谐稳定,提振了投资者信心。
五、在体制机制上改革创新
——推进关键领域改革。
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证照分离、商事制度改革步伐,实现“三十八证合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了区乡财政管理体制,实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积极探索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
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着力围绕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制定出台了工业企业、特色农业、大专院校、重大商业综合体、总部经济发展等招引政策,全面参与省市重大招商活动,全力跟进战略产业、知名企业和引爆项目,2019年新签约项目达34个、协议总投资超过xx亿元。
——强化人才要素支撑。
创新推出育英工程,积极与川北医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合
相关热词搜索: 高质量 县域经济 改革创新 推动 发展下一篇:基层教师树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