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脱贫强攻坚产业富民促振兴
原安镇属于全省40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辖14村3626户1.8万人,耕地面积8.8万亩,人均4.9亩。2017年底贫困人口1141户4683人,贫困发生率为25.85%。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决战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和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远抓果业近抓牛,当年脱贫靠劳务”的思路,在省委宣传部和省审计厅等单位的大力帮扶和精心指导下,整合力量、攻坚克难,全镇牛产业呈现出规模扩张、增势强劲、质效提升、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和贫困群众赶着“红牛”奔小康的良好氛围,为产业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谋准产业坚持抓。以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促进群众致富,制定《全镇牛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谋准产业,一抓到底。落实“补助建棚、贷款引牛、良种补贴、新增奖补”的扶持政策,对新建暖棚的贫困户,每户补助4000元,近三年共补助932户372万元,引导贫困户用好用活5万元扶贫贷款,引进基础母牛,扩大规模总量;对贫困户饲养的基础母牛每头每年补贴500元,今年补贴3890头;对贫困户新增1头基础母牛奖补4000元、2头奖补6000元,今年新增奖补498头。目前,全镇牛存栏1.2万头,贫困户户均4头,建成养牛专业化村5个,百头以上养牛场7个,10头以上养牛大户267户。
二、党建统领持续驱。坚持融合理念,突出固本强基,以党建统领精准脱贫和产业振兴。按照“把支部建在牛产业链上、党员聚在牛产业链上、群众富在牛产业链上”的思路,坚持“选强、育能、管严、用活”方针,调整村班子3个,新选8名养牛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注重发挥党员示范户和能人大户的传帮带作用,全镇培育致富带头人487人,其中党组织带头人28人,党员致富带头人84人,群众致富带头人375人,结成“党带群、师带徒、强带弱、富带贫”帮扶对子246个,形成支部带企业进村、党员带群众入社、群众带土地入园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培育龙头牵引带。围绕“牛”字建龙头,镇政府注册成立国有性质的产业扶贫公司,由村党支部领办养殖合作社14个、草产业公司1个、农机合作社1个,由致富能人建办大型牛场7个,吸纳贫困户1141户入社,形成“村村都有合作社、户户都能全加入、人人年底能分红”的新格局。围绕“牛”字调结构,种好玉米养好牛,每年玉米面积稳定在2万亩左右,沟道荒坡苜蓿面积1.5万亩,大念“牛字经”、培育“牛经济”。围绕“牛”字延链条,坚持“粮经饲统筹、种养加协调”的理念,推动玉米种植、饲草加工、肉牛改良、有机肥加工链条的形成,更多贫困户靠牛产业鼓起钱袋子、告别穷日子、走上富路子。
四、聚焦“三变”全力促。探索总结“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抱团发展、对接市场的五环链接模式,破解贫困地区“三变”改革难题,解决贫困户养牛无资金、无技术、无能力的问题和村集体经济无发展项目的难题。一是低价赊销,由合作社向65户贫困户低价赊销优质基础母牛120头,解决群众无钱买牛的问题。待母牛繁育产仔后回购、冲抵赊销借款。二是高价统卖,合作社无偿提供称重和预售价格咨询,根据群众意愿高价回购后统卖,解决好牛卖不上好价的问题。三是保本托管,为36户贫困户保本托管代养基础母牛和育肥牛54头,解决特殊困难家庭无能力饲养的问题,预计年底贫困户户均能实现保底分红1000元。四是多元入股,贫困群众以劳务、土地、草料秸秆、生产机械等要素入股,取得分红收入,全镇共有闲散土地3120亩入社,吸纳富裕劳动力116人就地就业,村上将大型机械37件入股合作社,让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五是村财企蓄,镇产业公司整合有关帮扶、支农资金和物资入股合作社共计820万元,解决了村集体经济无项目、无基地的难题,通过大力发展牛产业,有效加快了全镇脱贫攻坚和产业振兴进程。
在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议上的发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将严格按照省市乡村振兴推进会议要求,紧紧围绕县委提出重点打造“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美丽村庄示范带、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带、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和通道经济示范带”的推进思路,聚焦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按照“一轴两线三片区”、的发展格局(以陈马路为中轴,紧盯g312辅线、s315两条主线,以岸头村为中心将全镇分为上中下三个片区),突出“四个重点”的人居环境改善,认真谋划“两个交点”生态产业带,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繁荣乡村振兴之“根”,着力在产业特色上下功夫。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围绕s315旅游专线,加大周坑村、焉支村中药材等种植规模;依托寺沟村农业综合种植示范园,做大食用菌、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产业,融合以肖家园子为主的休闲采摘、农特销售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综合体,逐步打造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借助范营村生态农业观光园、张庄村综合养殖合作社,大力推行以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为循环链条的“三元双向”农业循环模式。紧紧围绕g312辅线改造,升级完善1号农民创业园,打响下片“长城王”特色农业品牌。借助长城服务区升级改造、汉明长城遗址修复工程时机,打造g312辅线通道经济示范带。
二是留住乡村振兴之“人”,着力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坚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从吸引城市人才进乡下村、培育开发乡村人才、激励乡村人才创业就业、完善乡村人才服务保障4个方面入手,引进外来专业技术人才,就地孵化本土经验人才,加大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力度,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通过“半农半读”接受职业教育,支持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创新创业,构筑多元人才梯队,着力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是传承乡村振兴之“魂”,着力在人文素养上下功夫。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公共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全民文化素质提升工程,坚持“三个倡导”,建立完善“一约一会”。抓住党员干部“关键少数”引领作用,倡导简礼厚情、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引领文明新风尚。大力实施乡风文明提升行动、乡士文化传承行动、文化阵地建设行动、文化惠民服务行动、文旅融合示范行动“五大行动”,重点发展东门村“露天长城博物馆”旅游文化等项目,努力建设“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特色文化乡村,提升乡村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是塑美乡村振兴之“形”,着力在生态宜居上下功夫。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镇政府驻地岸头村为中心,打造以产业鲜明、商贸流通、美丽宜居、服务完善的特色小镇。紧紧抓住新马路这一轴线,深入开展“拆房插绿”“厕所革命”等专项行动,持续加大三十里堡至东门村、岸头中心集镇、寺沟至范营村、陈户至周坑村四个重点路段“美丽乡村”建设力度。认真谋划s315旅游专线和新陈路、s315旅游专线和陈花路两个交点生态产业带建设,逐步实现村内道路林荫化、基本农田林网化、公路两岸风景化。按照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五有”要求,制定符合实际的农村人居环境管理制度和标准,合理规划布局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统筹推进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转运和处理模式,着力优化人居环境,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五是夯实乡村振兴之“基”,着力在组织建设上下功夫。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抓好农村党支部“七个标准化”建设工作,提升村级阵地规范化建设水平,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党员固定活动日”“四议两公开”、村干部坐班等制度,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切实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不断提升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党支部龙头和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实施“能人进村班子”工程,对软弱涣散村党支部书记集中调整优化,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继续深化拓展村干部“创业带富”工程,提升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富能力,带动群众创家业促脱贫。
会后,我们将以这次会议精神为指导,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工作举措,凝心聚力,合力攻坚,确保乡村振兴取得明显实效。
相关热词搜索: 脱贫 攻坚 富民 振兴 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