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坚信只要辛勤耕耘,挥洒汗水,一定能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做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这是80后女教师杨继明秉承的信念。多年来,她一直这么坚持着,在大山深处的三尺讲台,杨继明如同一支黑暗中的红烛,摇曳成孩子们心中的光明,给大山播下希望的火种。
年纪轻轻,却是学校“老资格”
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驱车近一个小时,来到群山掩映的卡子小学,记者见到了这位年轻的80后教师,见面第一句话,杨继明就说:“你们来的时机刚好,路刚刚抢修通”。记者这才想起,来的路上看见很多地方都有塌陷的泥土,“现在是弹石路,还好一点,没修路前的情况让人终身难忘。”别看这短短的 12公里 山路,可着实让杨继明吃了不少苦头。
22岁那年,赶上全州最后一批统一分配,杨继明同其他6名老师一起分配到勐养镇3所山区小学。当时,杨继明已经抱着做好吃苦的准备,可崎岖难走的山路还是给她来了个“下马威”,下雨天,山体滑坡相当严重,道路也因此变得泥泞不堪,村民开玩笑说,摩托车陷在其中都不会倒;而一到干天,厚厚的泥土变成灰尘,前面一辆车走过,后面扬起的灰尘让人睁不开眼睛。杨继明说,刚刚来的时候,不会骑摩托,有一次山体滑坡严重,车辆不能通行,她走了近5个半小时,才走到学校,后来会骑摩托了,摩托车又被陷在泥里好多次,只能等着寨子里的村民来帮忙,好几次都是哭着回到学校的。
由于学校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一同前来的老师在呆了一两年后陆续调走,只剩她和另一位老师,两人也因为这份珍贵的“革命感情”,走到一起,成了卡子小学的“夫妻档”,到今年12月份俩人工作就满7年了,可以说是学校的“老资格”。
慈母情怀,心系山村孩子
“亲爱的 杨 老师,虽然我的妈妈在我3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但是有您经常在我身边,给我送来衣服,做好吃的,还给我买我喜欢的书,我是一个幸福的孩子。”上五年级的陈艳 林给杨 老师写下这段心里话。
这么多年来,杨继明一直既当老师,又当家长:班上的学生吃的不好,她经常给做好吃的;谁生病了,她领着看医生;谁衣服脏了,她给洗干净;学生没钱打预防针,她拿出微薄的收入垫着……只要孩子们有需要,她总是力所能及地提供各种帮助。
小赵同学由于父母经常不在身边,没人管束,变得不爱学习,还欺负同学,甚至逃课,杨继明发现问题后,及时到家中走访,在了解情况后,杨继明经常同他交心谈心,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鼓励他,班里的同学也主动和他交朋友。在大家的帮助下,小赵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还积极参加学校、班级活动。
在杨继明付出爱的同时,她也在收获着感动,“我的办公桌上时常会出现一两个核桃、梨,还有鸡蛋,玉米,我知道这些都是学生偷偷放的。”说到这些,杨继明眼里流露着满足和欣慰。
潜心教育,为了孩子的明天
“山里的娃娃接触的东西少,大部分都得靠我们老师。”多年来,她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同时包揽所有的课程,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杨继明勤奋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精心设计,因材施教,用爱心、耐心感染学生,几年来她所任班级的成绩一直在勐养镇名列前茅,深受好评。
为了不影响教学,杨继明的孩子在7个月断奶后就送到芒市让父母帮照顾,现在孩子已经两岁了,到了启蒙阶段,可作为父母他们却不能陪在孩子身边,她说:“帮村里的老乡照看留守娃,自己家里的孩子却成了留守娃。”从中,记者读出了杨继明的无奈和内疚。
山村是孤独的、艰苦的,亲戚朋友看在眼里,多次劝她调回芒市。面对艰苦的条件,杨继明也有过放弃的念头,但一想到山区孩子的淳朴和对知识的渴望,她还是坚守下来不提调动。
这是属于80后的一份坚持,她把自己与她所挚爱的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用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和闪光的荣誉,诠释着一位“灵魂工程师”的丰富内涵和价值。
相关热词搜索: 山乡 红烛
下一篇:邮政局党风政风行风建设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