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把致力于创造国内领先的营商环境作为推进科学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逐步探索出一条高效服务、规范管理、制度防控、立体监督的优化营商环境新路子。
一、坚持减字当头,推进行政审批大提速
以创造全省审批项目最少、时限最短、流程最优、收费最低“四最”为目标,大力度清理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推进行政审批提速、提质和提效。
一是确权定职。即理清职能、划清界限。针对多头管理、交叉管理问题,结合市级政府机构改革,取消、转移部门职责40余项,理清交叉职责30余项,加强关系国计民生的职责20余项。按照科学、规范、效能、便民的原则,对60个部门单位、68个行政执法主体的权力项目进行集中清理、审核,明确了职责边界。
二是瘦身塑形。即精简项目、再造流程。本着“应减必减”、“该放就放”的原则,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495项调整为197项,比清理前减少298项,其中取消136项,下放4项,合并83项,改变管理方式75项。分类编制了行政权力事项目录和运行流程图,减少审批环节,再造工作流程,办理时限平均压缩30%,70%的项目做到了当天办结。
三是重拳减负。重点是清理中介、消除垄断。对市级135家中介机构、77家社会团体和7家事业单位进行了集中清理,重点清理政企不分、搭车收费、强行服务等问题,共查处问题中介机构13家、社会团体8家、事业单位6家,对主要负责同志进行逐个约谈,督促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135项,推进中介机构与部门彻底脱钩。
四是阳光公开。实施行政审批、行政事业收费、行政执法“阳光工程”,设立政务公开网,建立市、县两级公开示范点225个。指导各办事单位认真编制公开目录和公开指南,公开政策咨询电话,设置电子查询触摸屏、电子显示屏,实现政务公开全覆盖。
二、整合行政资源,搭建公共服务大平台
初步建立起横向覆盖各职能部门和窗口单位,纵向贯通市、县、乡、村,物理平台和网络平台互通互补的高效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集中建设市级政务服务中心主平台。投资2.6亿元,建成启用新的市级政务服务中心,进驻单位扩大到107个,进驻项目658项,成为目前全省进驻部门最多、办理事项最全的公共服务平台。在服务模式上,坚持行政审批、便民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三位一体”,做到所有行政审批部门、事项、收费,重要便民服务事项,市区范围内所有公共资源交易事项“三个保证进驻”。在管理模式上,实行审批职能、审批事项、审批人员“三集中”,审批项目、审批人员、窗口授权“三到位”。在运行模式上,推行服务标准化、管理精细化、运行规范化、保障高效化,制定100余项规章制度,统一印制办事指南、审批流程图和收费一览表,坚持首问负责、联合审办、限时办结、绿色通道和星期六加班制度,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口收费,70%的事项做到当场办结,工作效率整体提高20%。
二是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平台。10个县(市)全部建立县级政务服务中心,整合行政资源,集中办理审批事项,推行标准化服务。137个乡镇全部建立便民服务中心,80%以上的中心村建立了便民服务点,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实现无缝对接。2012年,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共为群众办理各类事项176.1万件次,群众即时评价满意率达到98.7%。
三是着力提升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大力推进政务网络建设,高标准建立了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中心机房,电子政务外网横向覆盖市直80个单位2400多个终端,纵向与省电子政务外网和部分县市区实现对接。推广应用行政审批、便民服务、联审联办和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将咨询、受理、查询、评议等全部纳入网上运行,承诺件按时办结率达到了100%。
三、健全长效机制,推动项目建设大提速
坚持“墙内的事情企业办,墙外的事情政府帮”,理顺项目生成、落地、建设、运营各个环节,明确职责,制定规范,优化流程,形成闭环式的工作链条。
一是构筑优惠的投资政策体系。在现行政策框架下,对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相关优惠政策进行梳理,重点清理与国家现行政策相悖、脱离实际不能兑现、强调部门利益、相互矛盾冲突的文件规定,研究制定了统一的投资奖励、用地、税费、服务等优惠政策。对一般项目、重大项目、总部经济项目、园区招商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分类制定政策,明确一事一议的范围、程序,形成了一套支持招商引资和促进对外开放的完备政策体系。
二是建立项目快速落地保障机制。建立了项目专家评审、联席会议和落地保障“三项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对入驻项目进行评估,集中解决手续办理、项目落地中遇到的问题。建立了并联审批机制,实行一门受理、全程代办,办件方式由外部程序改为内部运转,确保建设项目总审批时限不超过25个工作日。建立了工作台账制度,从洽谈签约到立项审批、落地开工、建成运营全程监督、挂牌督办、限时办结,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三是落实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设立“隔离线”,除涉及安全、应急或保密性检查外,其他检查须事先向监察机关备案,并严格按备案内容、范围、时间检查。两年来市级共受理涉企检查437项,否决49项,减少检查600余次。设立“防护线”,涉企收费单独发证,专项监管,并推行涉企收费“一费制”改革试点。目前已核实下发《涉企收费执收证》40个,做到了严格监管。设立“高压线”,做到五个严禁,即:严禁要求企业集资、捐赠和赞助;严禁吃拿卡要报;严禁各种形式的乱处罚、乱摊派;严禁一切刁难企业的行为发生;严禁强制企业征订报刊书籍、参加培训、学习和评比活动。
四、突出教育引导,创造国内领先营商大环境
一是动员全社会。坚持每年组织开展优化发展环境主题活动,连续开展了“优化发展环境整建创”、“机关效能建设”、“服务企业发展年”、“高效服务高效落实年”等主题活动,集中解决作风不实、执行不力、服务不优、效率不高等问题,努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正严明的法治环境、安全诚信的社会环境。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确定了9个方面28项具体任务,落实责任分工,明确时间节点,建立起政府、企业、社会信用体系和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构筑 “防护网”。设立市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健全投诉受理、调查、处理和反馈机制,形成了“三线四台”的网格化格局。“三线”,即市县乡三级设立投诉机构,建立投诉网络“明线”;与市民热线、民生在线、承诺热线配套联动,畅通群众诉求“热线”;确定100家环境监测点,选聘200名监督员,建立投诉工作“专线”。“四台”,即电话、网站、短信、媒体四个投诉平台,24小时受理,简单投诉当天办结,一般投诉3天办结。2011年以来,市县两级投诉机构共受理查处各类投诉283件,通报批评64起,查纠违规资金870多万元,105名工作人员受到处理,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是下达“问责令”。对“三乱”问题和损害发展环境、违反效能建设规定的行为,实行“一次查实追究制”,从快从严从重处理,严格责任追究,做到“五个一律”,即:当事人一律查处、单位一律曝光、涉及资金一律追缴、单位领导一律责任追究、单位各项评比一律一票否决。围绕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先后开展了项目审批、保廉提效、涉企收费、机关作风等专项治理,查处违规收费金额1200余万,严肃处理了119名违规人员,公开曝光损害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例4起,全市经济发展环境和机关作风显著改进。
相关热词搜索: 跨越 优化 环境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