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经验材料
农业稳,天下安;农业兴,国家盛。近年来,XX市财政局紧紧围绕推进“三化”统筹的总体目标,抓住国家鼓励支持粮食发展、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大好机遇,发挥职能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方式,突出特色,打造亮点,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实现了“稳粮固本、以农促工、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重农抓粮固根基,财政扶持再加力
粮食优质高产是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是粮食增产财政保障机制的首要内容。2011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夯实粮食增产资金保障。一是提升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效应。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财政部门将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农业、气象、电力和土地等有关部门的支农资金有机整合,特别是2012年拟整合涉农资金23项,总额约6.3亿元,按照新型农村现代化建设和粮食安全的要求,集中投入,重点建设,提高资金的使用效应。二是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及时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等惠农补贴5.8亿元,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同时,全力做好农业保险保障工作,按照规定程序向保险经营机构拨付农业保险财政保费补贴资金520万元,开展小麦保险47万亩、玉米保险8.5万亩等。三是加大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筹措资金1.34亿元,支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水利浇灌工程建设,实现新增有效浇灌面积8万亩,改善有效浇灌面积3.9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6万亩,新打机井784眼,修建桥涵1425座,开挖沟渠447公里,修铺田间道路158公里。四是支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争取省级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2.5亿元,专项用于襄城县、鄢陵县2个10万亩以上重大土地整治项目,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同时,面对60年来罕见的大旱,先后投入4100万元,用于购买抗旱物资、对种粮农民发放生产救灾资金和实施人工增雨,全力做好抗旱浇麦资金保障工作。2011年,我市实现了粮食总产连续八年创新高的历史性突破,XX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粮食高产创建先进单位”称号。
二、公共财政显成效,特色农业呈亮点
近年来,全市各级财政把推进农业工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当作抓手,累计筹措资金4.73亿元,显著地改善了我市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综合生产能力,在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一是抓好配套落实。各级财政认真落实财政资金投入政策,将配套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近年来,市级财政共按项目计划落实配套资金12800多万元,确保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使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大为提高。二是搞好统筹谋划。立足“粮食主产区”和“优势特色产区”,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特别是在优质粮食生产、花木、蔬菜、中药材、烟草等关键环节统筹安排项目,形式了“五点一线”新的现代农业精品线路:即:鄢陵县优质花木生产示范区-XX县陈曹五女店粮食生产稳产核心示范区-XX天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XX县蒋李集榆林粮食高产稳产核心示范区-襄城县库庄有机蔬菜及粮食高产稳产核心示范区,在打造亮点工作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三是突出工作重点。围绕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坚持向产粮大县、大乡倾斜,向农业设施差、开发潜力大的偏远农区倾斜,向田野开阔、易于治理的连片大坡倾斜。实施重点支持的XX县,把耕地面积广、增产潜力大、远离城区的6个粮食主产乡(镇),打破乡村界限,实行连片开发,成为粮食高产创建的示范方、样板田。四是注重要素提升。积极探索“财政搭台、科技唱戏、农民参与、合力建设”的科技开发路子,不断提高项目建设的技术标准和科技含量。同时,加大对农民的阳光工程培训,投入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技术等项目资金,提高了农民种粮的技术水平。2009年2月、2010年6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连续两年亲临我市视察,并对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龙头带动产业化,项目拉动增活力
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前提下,全市各级财政坚持把龙头企业、优势农产品产业和农民合作组织作为扶持重点,有力地促进了三个方面的发展。一是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各级财政累计投入4720万元,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开展技术改造、科技推广和市场开拓等。目前,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95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38家,居全省第二位。河南众品、元化生物分别在美国、英国上市。二是促进农产品优势产业带的发展。各级财政安排优势农产品发展资金xx亿元,支持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发、农产品产地认证和质量体系建设,扶持现代畜牧业和花卉业发展以及贫困农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目前,全市花木面积9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基地;蔬菜、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0万亩和40万亩;投资建立了10万亩现代烟草农业园区,襄城县列入全国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县,并在全省率先开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创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6.5%,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推动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联系基地与产业的桥梁纽带,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542家,其中省级示范社5家、市级示范社52家,充分发挥了合作社组织农民、联系企业、对接市场的作用,提升了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突出规范重监管,助推农业现代化
近年来,为将中央、省、市对“三农”工作的重视支持体现到落实措施上,全市各级财政在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的同时,坚持“四个到位”,不断完善监管措施,确保各项资金发挥出最大使用效益。一是支农项目管理到位。规范项目申报程序,积极配合项目主管部门做好项目立项、调查、评审、申报工作,切实把项目选准、选好。二是项目资金县级财政报账制执行到位。全面推行农业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对支农项目中的大宗商品纳入政府采购,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减少中间环节,避免截留或挪用资金现象的发生。三是项目绩效考评到位。完善项目资金绩效考核办法,加强跟踪问效和及时考核,将考评结果与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申报相结合,同时,作为下年度项目申报的重要依据。四是资金监督检查到位。广泛开展以制度建设、资金分配、资金拨付、使用管理、使用效益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检查,同时引入社会监管机制,落实项目公示制度,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上一篇:职务腐败面面观
下一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研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