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提高教学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作为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用活用足每一分钟,充分利用富于变化的课堂,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温柔而动情地拨动学生那富有灵性的心弦,给予学生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时刻焕发出教学的灵感,让课堂充满温馨,把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
一、给学生多一点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其实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加特别强烈。教师要精心呵护学生,懂得他们心灵的需求,像培育幼苗一样加以施肥养护,尤其是对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培育尤为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表现出对学习数学的特殊情感,才会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着力营造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倾注老师全身心的爱,他们才会充满信心,才会乐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创设情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索、思考;要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去“异想天开”。只有这样,学生在能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碰撞出智慧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才能给学生更多一点时间和空间,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我,才能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比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为了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教学中,我紧扣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注重指导学生的学习感悟,重点对文中重点语句进行品读感悟学习点导学习和点导。通过对“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这句话的反复悟读,学生对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也了然于胸,为后面分析为什么三局下来田忌都输了作了铺垫;而学生在熟读“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啊”这句话后,学生对于为什么在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后田忌能反败为胜就容易理解了,与此同时,学生在不经意中也养成了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课堂教学离不开思考,少了思考的课堂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机械的刻录机和存储知识的仓库,不能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课堂教学中如果遇到教师没有预想到的突发事件,教师不能回避,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寻求自己的答案,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多一些科学提问
歌德说:“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课堂提问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问题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提问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和阅读技巧的发展。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或者没有设置好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⑴有些提问过于简单且没有准确性,导致虽然让学生思考但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这样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 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⑵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没有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呢?⑶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⑷提问没有创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⑸提问对象有点“顾及一小面,打击一大片”味道,只限于优等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 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有些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教学目的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让提问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紧紧扣住本节课的重点,一来就提问:“《皇帝的新装》一文中哪一句话让皇帝特别感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得出:“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我接着问:“这句话是谁的逻辑?”“两个骗子。”学生答。我紧接着又问:“两个骗子为何要说出看似正确的结论?”学生学习后回答:“抓住了皇帝爱漂亮的衣服这个特性,这既是投其所好,又是抓住皇帝致命的弱点。”这时,我又问:“大臣与大臣之间存在什么关系?”“骗”,学生齐答。“那大臣与皇帝之间又存在什么关系?”“老百姓与皇帝间是什么关系?”“ 老百姓与大臣间同样存在什么关系?”我穷追不舍。“都是骗”,学生在学习后异口同声地说。“那这种互相之间的骗是在谁的领导下开展的?”就这样,我一环扣一环,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兴趣,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
可以看出,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让学生多一些实践
新课程强调学生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去想,而且还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去感受,去理解。例如,在教学《金钱的魔力》时,可以让学生找出描写有关人物片段进行品读,理解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让学生来表演, 既能过足了演戏的瘾,也学到了知识。
又如,《咏柳》这首描写早春二月杨柳的诗歌教学为例说明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根据“接受美学理论”,不同读者的“期待视野”不同,对作品的感受、理解不同,即审美距离不同,那么接受效果也不同,我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切入点定为“感受春天”。教学之前,首先让学生搜索和春天有关的词语、诗句。教学时,在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之后,我让学生反复认真读诗歌,看从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春天?是通过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学生各抒己见,感受各不相同。如“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有的学生从“碧玉”、“绿丝绦”等词,感受到一个娇媚、苗条、婀娜的妙龄少女穿着绿色的连衣裙正款款走来……这样,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进行了发散思维的训练,同时在情感体验中也加深了对字、词、句的理解。而后,我再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描写春天的诗句,从中又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春天?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已情不自禁地受到诗歌意境及语言的感染,主动提出要创作春天的诗。其中一位学生吟道:“春天,你是一位默默无闻的画家,将‘碧玉’奉献给大地。”另一位学生吟道:“我是一支柳条,快活地挂在枝头,温情的春风将我抚摸。”这些诗句不但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体现,而且极富人文内涵,表达了学生对春天的丰富感悟和热爱之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带着人文的眼光去寻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切入点。因为只有带着人文的眼光,才能寻找到充满人情味的切入点,才能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才是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课堂才能成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栖所。
四、给学生多一些空间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创奇迹的空间。课堂上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发展,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学习,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例如,《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全文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这样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让人震撼!是悲愤,是感伤,是低沉,是激昂,一种感动在阅读时油然而生。教学时,为了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这种感情,我运用创设问题情境来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引领学生“以文动情、以情感文” 去习文、去体会和感悟。课后,课后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今天学了《土地的誓言》,我一直很激动。开始的时候,看老师放的那些日本军队在东北烧杀的场面,我气愤极了,听着‘九一八,九一八’的歌声,我几乎要流下眼泪……我大声地朗读着‘土地,我的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每一个字都如炽热的火在燃烧,我感觉到了热血在沸腾……”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以说,语文教学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少一点传输,多一点共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涌动真情、打动心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作为教师,就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领他们主动获取知识,提高教学有效性。
相关热词搜索: 主动权 还给 有效性 提高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