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直机关工委:主动作为 统筹城乡 促进城乡党建工作大融合
近年来,新源县机关工委认真贯彻新源县委构建城乡统筹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各项要求,积极探索构建城乡统筹党建工作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了城乡党建工作的融合与发展。
一、建立组织体系,完善城乡统筹的联动机制
一是明确工作任务。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组织部长为副组长、基层组织建设成员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县级领导干部和机关负责人兼任联系村(居)党组织“第一书记、主任”的实施方案》,按照“确定三个阶段、建立两项机制”的工作要求,明确“第一书记、主任”的职责、任务,即:“三个阶段”,每年1-3月宣传调研,摸清联系村(居)的热点难点问题;4-9月组织实施,根据找出的问题,制定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任务,向群众承诺履诺;10-12月评议验收,对承诺履诺情况进行考评。“两项机制”,县直部门发挥指导帮助村(居)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形成以上带下的机制;村(居)对自己解决不了的倾向性、规律性问题,及时向县直部门反映,形成以下促上的机制。
二是完善帮扶制度。坚持“县级领导联重点村、党群部门联软村、政法部门联乱村、经济部门联穷村、涉农部门联专业村”的原则,建立县级领导及县直部门联系点,使城乡结对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和连续性。同时,按照“部门包村(居)联户到个人”的要求,采取下乡“结对子”、上门“认亲戚”的方式,全县84名“第一书记”,51名“第一主任”以身作则,带领98个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与90个村(居)结成共建对子,2890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进村(居)与联系户结成帮扶对子,为村(居)群众公开承诺各类服务事项1.4万余件。
三是健全考评机制。建立“第一书记、主任”管理考评制度,各“第一书记、主任”年初在村(居)民大会上作出承诺事项,年终就履诺情况实行“双述双评”(向县委和联系村(居)民“双向”述职,接受县委的考评和村(居)民的测评),并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县直机关单位绩效考核、党建考核和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同时,县委定期组织纪检、效能、农办、民政、扶贫等部门定期开展检查督办,对互帮互助工作中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通过文件、简报、网络、农牧民远程教育电视频道等媒介推广宣传,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
二、优化组织设置,创新城乡共建的组织模式
一是建立“联合型”党组织。综合考虑县直机关单位、企业与乡村(居)在地域上的相近性、优势上的互补性、资源上的共享性和职能上的带动性等因素,建立企业与村(居)、合作社与村(居)、机关单位与村(居)等联建党组织9个,跨区域组建联合党组织4个,形成了有机互补的组织网络。
二是建立“产业型”党组织。坚持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依托涉农专业部门、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建立各类产业型党组织。目前,全县共建立林果、亚麻、小麦、蔬菜、药材、农机等产业联建党组织13个、形成特色产业基地58个。通过“四联共建”,实现了资源的优化组合,有效解决了菜农技术力量弱、启动资金少、产业规模小、销售渠道窄等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是建立“共驻型”党组织。按照“弥补差异性、增强互补性、体现帮扶性”要求,在社区成立党建联系会,制定联系会章程,明确下放事权23项,赋予联系会对共建活动的组织领导权,具体负责共驻共建活动。联系会主任由社区“第一书记”担任,辖区单位“一把手”轮流担任召集人,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社区共驻共建工作。社区与辖区单位分别设立共驻共建联络员,负责沟通联系,协商共驻共建事宜,建立工作台帐,形成双向互联共建机制。全面推行共建事务主动申办、轮流承办制度,鼓励辖区单位结合部门职能特点、资源优势和自身需求开展共建活动。
三、实行党员共管,完善城乡一体的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党员培养制度。明确公安、计生、工商、民政、教育等部门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责任,建立双向互动管理机制,开展党员找组织和党组织找党员“双找”活动,实现城乡党组织之间有效对接。在流动党员集中地建立流动型党组织9个,在厂矿企业建立临时党支部6个。把帮助村(居)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作为“第一书记、主任”履职内容之一,建立机关党员与村(居)党员和优秀青年“一帮一、多带一”帮带培养机制,每年帮助村(居)培养2-3名入党积极分子,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二是建立党员帮扶制度。依托乡、村党员服务中心(站点)、党员农家课堂,县直各机关单位将业务延伸到村(居),每周指派2-3名工作人员,为农牧民党员提供政策宣传、维权服务、法律咨询、就业指导。落实《“党内关怀基金”使用办法》、《各级党组织定期走访、帮扶、慰问党员制度》等制度,大力实施“党员创业工程”,采取建立党内关怀扶助,党员创业绿色通道,技能帮带和党员示范项目等措施,使党内关怀形成长效机制。
三是建立党员共管制度。按照“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落实双监督、奉献双岗位”的要求,建立县直机关单位干部定期到社区报到、共过组织生活、8小时以外社区监督、与社区干部共同认岗领责等制度,创新党员管理机制。目前,已有3893名机关单位党员干部到社区定期共过组织生活,与社区干部共同认领岗位1463个,对42名机关干部拟提拔前到所在单位和社区进行了“双考察”。同时,通过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农村、社区调查研究、接受教育、开展工作,以下看上,查找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乡镇、村(居)为县直部门及党员干部提出意见和建议2871条,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机关单位的建设。
四、组织活动共联,丰富城乡共赢的互助形式
一是组织生活联开,搭建相互学习平台。在坚持“三会一课”的基础上,将每月第一个星期五作为“党员活动日”,分别组织各联建支部党员在联系村(居)、联建产业基地或县直机关单位开展组织生活会,使不同区域、不同单位的党员能够在同一个支部相互沟通交流。目前,由产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开展以业务培训、技术咨询、现场观摩为主要内容的“党员活动日”已达23场次。
二是志愿服务联做,拓宽为民服务形式。制定《关于在全县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实施意见》,组建县、乡机关党员干部“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开展各类公益劳动;以行业特点组建政策宣传、科技推广、就业指导、法律咨询、经济信息、安全生产、医疗卫生、环境整治、文化宣传等10类“专业志愿者服务队”,定期深入联系包点乡(镇)、村、社区开展各类专业技术服务活动;县、乡党组织结合当前极易发生的各类险情和突发事件组建“处突应急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开展各类抢险处突演练。目前,共开展各类“党志愿者服务”活动4560场次,5.6万名农牧(居)民受到帮扶。
三是实践活动联促,提高为民服务质量。结合创先争优,按照在家党员工作生活区域,分类开展争当“创业先锋、岗位先锋、服务先锋”等活动,在外出务工党员中深入开展“为他乡繁荣作贡献、为家乡崛起当先锋”等活动,激励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县直机关每季度深入联系村(居),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撰写民情日记等,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管百家事”活动,实现由“坐等问题上门”到“主动上门听取民意”的转变。目前,共收集社情民意3320条,梳理出影响村(居)发展的各类突出问题1200个。
五、坚持资源共享,激发城乡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是活动场所共享。积极动员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合力建设村(居)党组织活动场所。目前,已协调财政、民政、法院、劳动、建设等20个部门出资,在4个中心社区建立服务站点,县直机关为联系村(居)新建和改扩建阵地21个。与98个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签订基础设施共享协议,引导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为城乡党员开放活动场所、体育设施、文化阵地等,实现资源共享。
二是搭建信息平台。建立城乡资源信息库,引导县直部门单位和乡镇自办政务网站和党建网站,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提供信息咨询、惠农政策宣传、实用技术指导等服务,为城乡搭建了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创办“新源县远程教育电视专用频道”,设置政策理论、党员风采、工作动态、适用技术和红色影院等10个栏目,全天候滚动播出各类信息资源,为千家万户提供“炕头上的信息”。该频道自去年开办以来,共组织专家讲座130余期,推广农业新技术、新项目80余个,收视群众达到50多万人次。
三是项目资金下移。县、乡结对共建党组织围绕“出好点子、办好实事”的要求,结合实际,献计献策,主动为联系村(居)制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把城市优势资源积极利用到农村的发展建设上来。县直各机关单位在“第一书记、主任”的带领下,累计向基层投入物资1430万元,协调引进项目资金4400万元。
相关热词搜索: 城乡 工委 统筹 党建工作 融合下一篇:投资服务促进局道德讲堂活动总结